摘要:这两天刷到个新闻,有人去绍兴鲁迅纪念馆打卡,看见墙上鲁迅夹着一支烟的画像,掏出手机拍了张照——那氛围感,确实拿捏得死死的。
一面墙画,几根烟丝,就能点燃全国的讨论热情。
你不得不承认,我们这个社会有时候真的有点“闲得慌”。
这两天刷到个新闻,有人去绍兴鲁迅纪念馆打卡,看见墙上鲁迅夹着一支烟的画像,掏出手机拍了张照——那氛围感,确实拿捏得死死的。
结果没过多久,另一位游客看不顺眼了,觉得这样的形象会“误导青少年”,直接跑去投诉,要求把烟换成拳头。
就这么点事儿,本来安安静静呆在墙上的鲁迅,硬生生被拖上了热搜,评论区吵得不可开交。
有意思的是,鲁迅生前骂遍文坛无敌手,笔杆子比刀子还锋利,去世快一百年了,居然还能因为一根烟头被人揪着不放。
我刷到纪念馆工作人员的采访,说这段时间电话快被打爆了,一边要安抚“支持保留原貌”的大众,一边还得耐心回复“建议修改”的投诉者,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你说这事儿可笑吗?挺可笑的。
可惜吗?也挺可惜的。
因为我们好像正在把鲁迅的形象,变成一块能随便捏的橡皮泥,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1、历史不是橡皮泥
第一次听见有人说,鲁迅抽烟会带坏孩子,得改。
那照这个逻辑,是不是《水浒传》里武松打虎也得下架?免得孩子看了跑去自然保护区揍老虎。
李白写《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是不是得改成《矿泉水畅饮指南》?防止青少年学他酗酒。
再往下想,《西游记》都不能看了——孙悟空动不动就抡金箍棒打人,还敢跟天庭叫板,多不听话啊,万一孩子学他叛逆怎么办?
要知道,鲁迅先生喜欢抽烟,是他真实的生活状态啊。
你去查资料就知道,他一辈子烟瘾不小,无数针砭时弊的文稿,就是在烟雾缭绕的夜里写出来的。
桌上摆着砚台和稿纸,手里夹着烟,烟灰缸里堆着烟蒂,这才是那个真实的鲁迅。把烟从画像里抹掉,就等于把他的某个侧面强行删改。
所以,我们到底要纪念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还是要塑造一个干净得像塑料模特一样的符号?
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记忆,那么掐灭这支烟,不只是消灭一段生活习惯,更是割断了一个时代的气息。
更荒唐的是,我们总在“担心误导青少年”的幌子下,逃避该承担的责任。
教育青少年分辨是非、养成好习惯,本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事。结果现在倒好,责任全推到一面墙上,好像孩子真变坏了,罪魁祸首就是那支画出来的烟。
我倒是觉得,与其替一幅画焦虑,不如先想想怎么在真实生活里给孩子建立正确引导。
毕竟你想啊,如果一个孩子真的会被一幅墙画带坏,那问题也绝不在墙画本身,而是背后的教育出了漏洞。
2、投诉权力很重要
游客提出自己的意见,本身没问题。
投诉机制存在,就是为了让公众能表达自己的声音,推动事情往好的方向走。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把投诉当成了一种社交货币,甚至是博流量的手段。
你看网上那些视频,有人对着鲁迅画像拍,配文“我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这种形象必须改”,没几天就能收获几万点赞、几千转发,热度一下子就上来了。
最后呢?
公共资源被浪费,纪念馆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真正该讨论的社会议题也被转移了方向。
所以我们切实需要的,是能推动现实改善的建设性表达。
比如之前有人拍视频吐槽,某个地方的无障碍设施不方便,轮椅根本没法通过,结果相关部门很快就整改了,这才是有意义的发声。
可如果什么事都变成“见谁锤谁”,不管合理不合理先投诉再说,那社会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意见拉扯战”。
这次是鲁迅的烟头成了靶子,下次是不是该轮到杜甫的蓬头垢面?毕竟他写过“白头搔更短”,会不会有人说影响形象?
再下次是不是苏轼的豪饮狂吃也得管?
他总写“把酒问青天”,会不会又被说误导喝酒?
因此,当投诉变成网络流量的工具,就很难再说是出于善意了。
而且你发现没?
历史符号一旦被过度清洗,就失去了它最宝贵的质感。
如果鲁迅变成一个标准化的“正能量”形象,手里不夹烟,脸上没皱纹,说话温和又委婉,看起来确实很安全,但他早就不是那个敢于直面社会黑暗、提笔就戳破假象的鲁迅了。
说白了,假如当年鲁迅也学会了“顾全大局、避免误导”,他大概也不会写出那些让人心惊胆寒、却能唤醒麻木的文字。
3、真正该改的不是墙
因此,与其纠结于一幅画要不要改,不如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到底该怎么看待历史、怎么看待教育。
鲁迅夹着烟的墙画,其实已经成了绍兴的一张文化名片,很多年轻人专门来这儿打卡,有时候举着打火机比划一下,或者拿根棒棒糖模仿夹烟的姿势,不过是一种仪式化的玩梗,没人真的会因为这个去学抽烟。
而纪念馆,完全可以在画像旁边立个提示牌,左边写“鲁迅抽烟是历史事实,他的许多作品创作于烟雾缭绕的深夜”,右边写“吸烟有害健康,我国实行公共场所禁烟规定,请勿模仿吸烟行为”。
这样一来,既能让人明白“致敬历史”和“模仿行为”之间的区别,又能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比起直接把画抹掉,不是更有教育意义吗?
换个角度说,青少年真的会因为一幅墙画就决定学抽烟吗?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这个社会的教育水平,才是真的堪忧。
毕竟,控烟靠的是科学的宣传、严格的制度和有力的执行,比如学校里的控烟课、公共场所的禁烟标识、对烟草广告的限制,而不是把一切和“烟”相关的历史都打磨成“无害”的样子。
历史人物越是被“美颜”,越是失去了和现实对话的力量。
鲁迅的伟大,从来不是因为他无瑕,而恰恰因为他不完美——他会抽烟,会愤怒,会因为看到社会的黑暗而失眠,也会因为普通人的温暖而感动。
伟人之所以值得纪念,不是因为他像神,而是因为他仍然是人,是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有生活习惯的人。
所以啊,与其急着改掉墙上的画,不如学会面对历史的复杂和不完美。
鲁迅抽烟,说明他也是凡人,正因如此,他的文字才更有温度,他的精神才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因为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挂在墙上的符号,而是一个曾经真实活过、思考过、战斗过的人。
所以,就让鲁迅夹着那支烟,站在那里吧。
天塌不下来,倒是我们的心态,应该更稳一点,别再为这种无关痛痒的小事,消耗太多不必要的精力了。
4、鲁迅文字的温度
对了,翻孩子教材的时候你发现没?
鲁迅好像在慢慢“消失”。
以前我们上语文课,翻到目录,总有几个名字是逃不掉的:鲁迅、朱自清、巴金,尤其是鲁迅,几乎每个学期都有他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一篇都躲不开。
可现在小孩的课本里,鲁迅的篇幅越来越少,有的版本甚至把《风筝》换成了某部武侠小说的片段。
网上吵得厉害,有人说这是教育改革的进步,终于不用再背那些“晦涩”的文字了;有人说这是文化的自废武功,把最有力量的文字给删了。
到底谁对?
总记得我读书那会儿,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跟背天书一样。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段文字我背到口干舌燥,考试的时候也没见自己能写出啥优美的句子,当时还偷偷抱怨过,觉得鲁迅写这些琐碎的东西没啥用。
但过了几年,工作之后偶尔回老家,路过小时候的菜园,突然就想起这段文字,那些菜畦、石井栏、皂荚树的样子一下子就清晰了。
那时候才明白,一个人能把童年的细节写得这么鲜活,功力得多深?
这玩意儿其实不光是文章,而是一面镜子,你年纪小的时候看不懂,等你有了类似的经历,迟早要在里面看到自己。
可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们,要在课本里和鲁迅渐行渐远?
有人高呼这是“去鲁迅化”,是故意淡化鲁迅的影响。我倒觉得,与其说教材在“去鲁迅化”,不如说现在的教育体系,在小心翼翼地回避某种刺痛。
那种能让人清醒,也能让人难受的刺痛。
5、教育为什么怕鲁迅
讲句掏心窝的话,鲁迅的文章真不难懂。
他的语文功底极其干净、犀利,几乎没有废话,不像有些作家,绕来绕去半天说不到重点。
难的,是他文字背后藏的那种不留情面的戳穿。他写“人吃人”的礼教,写围观砍头的“看客”,写国民的冷漠与麻木。
这些东西一旦真正理解了,你很难再装作什么都没看见,很难再安于那种“岁月静好”的表象。
而现在的学校教育,讲求的是和谐与稳定,需要孩子在一个可控的氛围里成长,最好是积极的、向上的、没有太多负面情绪的。
鲁迅恰恰相反,他的文章像一把刀,随时准备划破温情脉脉的表象,把那些藏在暗处的丑陋摆到台面上。
你想啊,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课堂上读《药》——华老栓拿着用革命者鲜血做的“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那种愚昧和悲凉,老师怎么讲?
要么硬拗成“揭露旧社会黑暗”,跟现在的生活完全割裂开;要么只挑字词句式,讲讲排比和比喻,避重就轻地谈修辞。
两种讲法都很尴尬,前者让孩子觉得鲁迅离自己太远,后者让孩子觉得鲁迅的文章跟普通的阅读理解没区别。
所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干脆删除,眼不见心不烦。
再者,教育想要的是可复制的标准答案,比如某句话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某个段落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都能在教参里找到固定答案。
但鲁迅的文字天生反骨,他的很多想法没法用“标准答案”框住。比如《孔乙己》里那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看似矛盾,可仔细想,那种不确定里藏着多少无奈?这种东西没法出成考题,也没法给出唯一答案。
某种程度上,“去鲁迅化”并不是鲁迅被抛弃,而是教材体系没勇气面对他:
面对他的尖锐,面对他的复杂,面对他那些没法被简化成考点的思考。
6、时代和鲁迅的“错位感”
有人说,鲁迅离今天的孩子太远了。
他写的是百年前的市井小民、科举制度、旧社会荒唐的礼教,全是孩子没见过的东西。
现在的孩子面对的是智能手机、编程课和AI老师,每天讨论的是游戏皮肤、短视频和网红打卡地,哪里有代入感?
这话听起来有点道理,但仔细想一想,孩子真的需要教材永远贴着他们的日常吗?
如果教材里全是他们熟悉的网络热词、追过的偶像和玩过的游戏,那和刷短视频、看漫画有什么区别?
教材的意义,恰恰在于让人跳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接触“陌生的世界”,去了解那些和自己生活不一样的人和事,这样才能拓宽眼界,学会思考。
所以鲁迅的问题,不是他写的世界太陌生,而是他让人看见的不只是陌生的世界,还有丑陋的世界。
读《孔乙己》的时候,我们小时候都笑过他的迂腐,笑他“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可成年后再想,会心里发酸——那个被封建教育毒害,又被社会无情抛弃的人,不就是某个时刻的我们自己吗?
那种发酸,正是鲁迅文字的力量。
然而现在的教育,似乎怕孩子承受不了这种情绪,怕他们太早看到世界的复杂和残酷,结果替孩子们把这些锋芒都磨掉了。
所以“错位感”,并不在于鲁迅过时,而在于教育希望孩子只吸收正能量,却忘了成长本来就需要面对阴影。
就像人不可能永远活在阳光下,总得学会面对黑夜,面对不完美,面对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真相。
而鲁迅的文章,就是教会人这件事的。
7、成年人为什么爱读鲁迅
很多人都说,鲁迅的文章要读两遍:一遍在少年时,一遍在成年后。
少年时读,只觉得词句古怪,故事压抑,没什么意思;成年后再读,才发现自己被戳得透心凉。
那些文字,好像就是写给当下的自己看的。
我第一次真正被鲁迅击中,是工作几年后。那天加班到很晚,在地铁上刷手机,无意间点开了《狂人日记》,看到那句“救救孩子”的时候,突然心里一紧。
周围的人都在低头玩手机,整个车厢安安静静的,只有地铁行驶的轰鸣声,可我却觉得世界一下子被扒光了伪装——那种对现实的无力感,对未来的焦虑感,和百年前那个“狂人”的挣扎,居然有某种奇妙的共鸣。
鲁迅写的明明是上世纪的事,可那份窒息感,一点都没过时。
所以,人们才会在成年后主动回头找鲁迅。
不是因为课本安排,不是因为考试要求,而是因为生活本身会把你推到一个不得不面对真相的时刻——可能是被同事排挤的时候,可能是看到不公却无力改变的时候,可能是发现自己慢慢变成了曾经讨厌的“看客”的时候。
那时候你再读鲁迅,会突然明白他写的是什么,会觉得他好像就站在你身边,轻轻拍着你的肩膀说:
“年轻人,你心里发愁和焦虑的事情,一百年前我就已经见过了。”
8、怎么面对“去鲁迅化”
说实话,如今的“去鲁迅化”可能无法逆转。
毕竟现在的教材需要轻松,需要统一,需要更符合所谓的“时代需求”,需要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鲁迅的文章,显然不符合这些要求。
可教材之外,我们仍然可以自己做决定。鲁迅不是为了考试才存在的,他不是课本里的一个考点,不是需要背诵的一段文字,而是每个人在成长路上都会遭遇的“拐点”——那个让你从懵懂走向清醒,从麻木走向思考的拐点。
所以要不要读鲁迅,答案其实只有一个:
等到你受过伤、看过冷漠、遇见荒唐,觉得心里堵得慌,想找个人说说心里话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找回他的文字。
那些曾经在课堂上痛恨的篇章,那些觉得晦涩难懂的句子,会在你最狼狈、最迷茫的时候突然闪光,让你明白你不是一个人在挣扎,让你有勇气继续往前走。
说到底,教材删掉了鲁迅,并不等于鲁迅被删掉了。
他早就长在我们的语言里——我们说“打工人”,其实和他写的“劳动者”本质上是一回事;我们吐槽“内卷”,其实就是他说的“合群的自大”的另一种说法。他还长在我们的眼神里,长在我们讲段子时的冷嘲热讽里,长在我们偶尔想要“较真”的冲动里。
读不读他的文章,最终的决定权,其实在我们自己手上。
因此,鲁迅是不是教材里的“常客”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我们面对荒唐和无力时,心里还有没有一个声音提醒我们:“看清了,还要敢说;难过了,还要敢走。”
所谓的“去鲁迅化”,或许是一种教育的策略,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永远不要“去鲁迅化”自己的头脑。
或许某一天,当你翻开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突然觉得有点心虚、有点被戳中,那恰恰说明你还在成长,还在和这个世界较劲,还没有变成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这就够了。
来源:教育思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