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9点,万发恒顺农贸市场依旧熙熙攘攘。家住月坛街道的王大爷把刚买的油麦菜放到电子秤上,前后两块屏幕同步跳出“2斤,5元”。“以前买菜怕缺斤短两,现在秤上看得明明白白,扫码还能查产地,门口的大屏同步公示,这才叫真放心!”她笑着说。
清晨9点,万发恒顺农贸市场依旧熙熙攘攘。家住月坛街道的王大爷把刚买的油麦菜放到电子秤上,前后两块屏幕同步跳出“2斤,5元”。“以前买菜怕缺斤短两,现在秤上看得明明白白,扫码还能查产地,门口的大屏同步公示,这才叫真放心!”她笑着说。
8月29日,作为全市首批智慧农贸市场试点之一,万发恒顺农贸市场智能电子秤、信息显示屏、导购智能屏等数字化系统完成调试,正式运行,成为全区首家实现“智慧监管+云端服务”的示范市场。
这家已陪伴居民20余年的老菜场,因一场“智慧变身”再度成为大家离不开的“菜篮子”。从1999年的露天摊位到今天的智能菜场,每一次升级背后,都藏着西城政企联手为居民“菜篮子”提质的巧思。
1
老菜场装上“智慧大脑”
细节里都是便民巧思
“您瞧,电子价签昨天6元的青椒,今天的价格更新为5.4元。”记者在现场看到,摊位上的电子屏实时刷新价格;进门处的智慧大屏更热闹——当日农残快检结果、各档口满意度排行、今日销量TOP3商品等一目了然。
改造绝非简单加装设备。市场负责人范总指着新秤介绍:“普通公平秤间距窄,西瓜放不稳,我们跑了三个城市,定制了加宽的双屏秤;担心老年人看不清,屏幕字号加大两号,还加了语音播报。”目前,市场内智能秤全部由西城区计量测试所上门校准,执法人员带标准砝码逐台检测,当天即可使用。
更让老街坊安心的是“产地溯源”。在猪肉摊位前,张大妈扫码后,手机跳出完整“履历”:今日凌晨3点从顺义屠宰场运达,检疫合格证明编号、肉品品质检验结果一应俱全。“以前买肉问‘新鲜不’,现在一扫就知道产地和出厂日期,连检疫员名字都有。”张大妈说。市场还设置开放式快检室,居民可“点单”检测,十分钟就能拿到结果。
2
20年多次升级
政企联手焐热“烟火气”
1999年,摊贩还在马路两侧摆摊;2010年,政府牵头把露天市场迁入室内;2023年,政企再度联手,投入420万元启动智慧化改造。西城市场监管局食品市场安全监督管理科现场指导:“导览屏不能太高,老人要抬脚就不方便;快检室必须开放透明,让居民看得见全过程。”技术监督人员还为商户开展8批次集中培训,确保人人会用快检设备。
为让居民买得放心,市场管理方与商户主动垫资升级设备。卖了15年熟食的赵师傅换上带溯源功能的展示柜:“以前嫌麻烦,现在看老顾客扫码查配料表那踏实劲儿,就觉得值!”
西城区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引入华为云服务器等12类智能设备,构建‘全链条可追溯、全流程可视化’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价格透明、交易便捷、食品安全可追溯,让舌尖上的安全真正‘看得见’。”
下一步,西城区将以万发恒顺农贸市场为样板,鼓励更多市场引入先进的智能设备与数字化管理体系,推动全区智慧农贸市场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购物环境,让 “菜篮子” 工程真正成为百姓的幸福工程。
文字:邴美俏
图片:西城区市场监管局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