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和失血。具体病因如下:
贫血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和失血。具体病因如下:
一、红细胞生成不足
1. 造血原料缺乏
- 缺铁性贫血:
- 铁摄入不足:饮食不均衡(素食为主)、婴幼儿辅食添加不当。
- 铁吸收障碍: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胃肠道疾病(乳糜泻、胃切除术后)。
- 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钩虫感染)。
- 巨幼细胞性贫血:
- 维生素B12缺乏:恶性贫血(自身免疫性胃炎)、回肠疾病(克罗恩病)、长期素食。
- 叶酸缺乏:摄入不足(酗酒、饮食缺乏绿叶蔬菜)、需求增加(妊娠、溶血)。
- 其他营养缺乏:
- 维生素C缺乏:影响铁吸收和叶酸代谢。
- 铜缺乏:干扰铁代谢和血红蛋白合成(罕见)。
2.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获得性:药物(氯霉素、化疗药)、病毒感染(肝炎病毒)、辐射。
- 遗传性:范可尼贫血(DNA修复缺陷)。
- 骨髓浸润性疾病:
- 白血病、骨髓纤维化、转移癌(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破坏正常造血微环境。
- 慢性病贫血:
- 炎症因子(IL-6、TNF-α)抑制铁利用和EPO分泌,常见于慢性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
- 内分泌疾病:
- 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低下、慢性肾病(EPO分泌不足)。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
1. 红细胞内在缺陷
- 膜缺陷: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膜骨架蛋白异常)。
- 酶缺陷:G6PD缺乏症(氧化应激易损)、丙酮酸激酶缺乏(ATP生成不足)。
- 血红蛋白异常:
- 地中海贫血:珠蛋白链合成失衡(α或β链缺失)。
- 镰状细胞病:HbS聚合导致红细胞镰变,易被脾脏破坏。
2. 红细胞外在损伤
- 免疫性溶血:
- 自身抗体(温抗体或冷抗体型)、药物(青霉素、奎尼丁)、新生儿溶血病(Rh/ABO血型不合)。
- 机械性损伤:
- 人工心脏瓣膜、微血管病性溶血(TTP、DIC、HUS)。
- 感染或毒素:
- 疟原虫、产气荚膜梭菌毒素、蛇毒。
三、失血
1. 急性失血
- 外伤、手术出血、产科大出血(如胎盘早剥)。
2. 慢性失血
- 显性失血:痔疮反复出血、鼻衄。
- 隐性失血: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溃疡、寄生虫感染(钩虫吸血)。
四、其他特殊原因
- 遗传性疾病:
-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先天性角化不良。
- 药物或毒素:
- 化疗药(骨髓抑制)、苯中毒、长期接触辐射。
- 血液稀释:
- 妊娠期生理性贫血(血容量扩张)、输液过量。
五、病因诊断要点
1. 病史与体征:
- 缺铁性贫血:异食癖、匙状甲。
- 溶血性贫血:黄疸、脾大、血红蛋白尿。
- 慢性病贫血:基础疾病表现(如关节肿痛、发热)。
2.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与MCV:小细胞性(缺铁、地贫)、正细胞性(慢性病)、大细胞性(B12/叶酸缺乏)。
- 铁代谢: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缺铁性贫血:铁↓、铁蛋白↓)。
- 溶血指标:LDH↑、结合珠蛋白↓、网织红细胞↑。
- 骨髓检查:评估造血功能、排除浸润性疾病。
总结
贫血的病因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核心思路为:
1. 确定贫血类型(小细胞性、正细胞性、大细胞性)。
2. 锁定病因:结合铁代谢、溶血证据、骨髓功能等。
3. 治疗与随访:针对病因干预(如补铁、免疫抑制),并监测疗效。
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需注意多因素叠加,及时筛查潜在重症(如消化道肿瘤)。
来源:健康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