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秦始皇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前259年生在赵国邯郸,前247年十三岁就当了秦王,前221年灭掉六国后自称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到前210年五十岁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
说起秦始皇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前259年生在赵国邯郸,前247年十三岁就当了秦王,前221年灭掉六国后自称始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到前210年五十岁时在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
嬴政这家伙野心大,手段狠,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废分封,设三十六郡,后来增到五十四郡,还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这些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他征发大量劳力搞建设,动辄几十万、上百万民夫和刑徒,很多人累死病死,怨声载道,最终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不过,他主导的那些大型工程确实影响深远,到今天两千多年过去,还有几个在发挥作用。下面咱们来聊聊他那六个超级工程:郑国渠、灵渠、长城、秦始皇陵、阿房宫和秦直道。这些工程不光规模大,还体现了秦国在水利、军事和建筑方面的技术水平。
先说郑国渠,这是个水利工程,前246年秦王政刚即位时就开始建。起因是韩国派了个水利专家叫郑国,来秦国游说修渠,表面上说从泾河引水灌溉关中平原,能让盐碱地变良田,其实是韩国想通过大工程耗光秦国的财力和人力,拖垮秦国。秦王政识破了,但还是决定建,因为关中缺水,农业不稳。工程动员了上万人,花了十多年时间,渠道长三百多里,从泾阳西北引泾河水,东注洛河,灌溉面积四万多顷。
建成后,关中粮食产量翻倍,亩产一钟,秦国再没闹过饥荒,这直接壮大了秦军的后勤,支持了灭六国的战争。郑国渠的修建用到了分水、导流的技术,渠底铺石防渗,边坡夯实,算是古代水利的一个典型。后来汉朝修白渠,唐朝有郑白渠,都是在它基础上扩建。到现代,1928到1930年大旱时,水利专家李仪祉又修了泾惠渠,现在的泾惠渠系统还是以郑国渠水脉为基础,覆盖陕西渭北地区,干支渠纵横,配上机井和水库,能灌溉上百万亩农田,破解了当地水资源短缺问题。2016年,郑国渠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证明它到现在还在运转,养活着关中平原的农业。
接着是灵渠,前219年到前214年建的,位置在广西兴安县。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征服岭南百越部落,派五十万大军南下,但补给线太长,湘江和漓江被分水岭隔开,粮草运不过去,军队卡在山里三年多。秦始皇就命监御史禄负责,征十万人开凿人工运河,连接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
全长三十七公里,宽五米左右,分南渠和北渠,用铧嘴分水,三分水入漓江,七分水回湘江,还设了三十六个陡门调节水位,这些陡门是船闸的雏形,比巴拿马运河早两千年。工程完工后,秦军迅速统一岭南,设了桂林、南海、象郡。灵渠不只军用,还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交流,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唐宋时修了二十三次,航运繁忙。
现代虽然公路铁路取代了航运,但灵渠的灌溉和排洪功能还在,滋润四万多亩农田,1988年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现在兴安县靠它供水和生态补水,渠边有古桥、碑刻,游客能泛舟看看,证明它还在运转。
长城大家最熟,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后开始修。不是从零建,而是连接秦、赵、燕的旧墙,从甘肃临洮到辽宁辽东,长一万多里。墙体用黄土夯筑,高五米,宽四米,设箭楼和烽火台,边修边防匈奴骑兵。长城挡住了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保护了中原农业区,为秦朝边疆稳定立了大功。
后来历代加固,明长城最有名,但秦长城的基础还在。现代,长城遗迹分布内蒙古、甘肃等地,1987年成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上亿人参观。虽说不是直接军事用,但它作为文化符号和历史遗存,还在“运转”,提醒人们古代边防的重要性。
秦始皇陵从前247年即位就动工,历时三十九年,到前208年秦二世时才完工,位置在陕西西安骊山北麓。动员七十万人挖地宫,建内外城垣,回字形布局,模拟咸阳宫。墓高五十丈,周五里,里面用水银做江河湖海,设弩机防盗,陪葬坑上百个,包括兵马俑坑,有八千陶俑、陶马,排列成军阵。陵墓规模是中国古代帝王陵之最,体现了秦始皇追求永生的野心,也反映了当时青铜、陶艺技术。现代,秦始皇陵是世界文化遗产、5A景区,兵马俑坑发掘展出,吸引全球游客。虽说陵本体没挖,但作为考古和旅游资源,它还在运转,教育人们秦朝历史。
阿房宫前212年动工,在渭河南岸,规划宏大,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能坐万人,下建五丈旗。征七十万刑徒,从蜀地荆地运木材,挖地基夯土,但秦朝灭亡时只完成地基,没建完主体。项羽入关烧了咸阳宫,阿房宫没全烧,但也成烂尾。现代只剩夯土遗址,1961年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考古点存在,没在运转。
秦直道也是前212年建,从咸阳甘泉宫到内蒙古九原郡,长一千八百里,宽六米,路面九层夯土,洒盐粒防草,坡度不超过6%,穿越子午岭,开山填谷,便于军队快速调动。直道缩短了北方边疆的行军时间,支持了抗匈奴作战。现代遗迹在陕西和内蒙古,部分路段还能走车,作为历史道路存在,但不算主要运转。
这些工程秦始皇下令建的,消耗了秦朝两千万人口中的三百多万劳力,很多是刑徒和民夫,工程中死伤无数,导致民怨沸腾,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很快就亡了。但从长远看,它们推动了统一和交流。郑国渠和灵渠到现在还灌溉农田,长城和秦始皇陵作为遗产吸引游客,这四个还在运转,体现了古代工程的耐久性。
阿房宫和直道虽成遗址,但也提醒后人过度劳役的代价。秦始皇的这些举动,功过并存,他统一中国是贡献,但苛政猛于虎,加速了王朝崩溃。想想今天,我们搞基建也得平衡发展和民生,别重蹈覆辙。这些工程是中华文明的财富,两千多年过去,还在影响着我们。
来源:赖正直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