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王公贵族甚至商贾富户都喜欢在府门口放上一对石狮子辟邪,香火鼎盛的寺院也会用石狮子镇宅,包括石拱桥上面都能看到很多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子,还有春节舞狮等民间习俗,老虎都没这样被膜拜过,作为舶来品的狮子却为何能成为华夏瑞兽,压过本土的百兽之王?
古代王公贵族甚至商贾富户都喜欢在府门口放上一对石狮子辟邪,香火鼎盛的寺院也会用石狮子镇宅,包括石拱桥上面都能看到很多形态各异的小石狮子,还有春节舞狮等民间习俗,老虎都没这样被膜拜过,作为舶来品的狮子却为何能成为华夏瑞兽,压过本土的百兽之王?
中国不产狮子,被称为中国狮的杨氏虎其实更接近于没有鬃毛的美洲虎,和狮子相差甚远,而且几十万年前就灭绝了。
“狮子”一词来自波斯语Shir,开始叫“师子”,到了隋朝才改成反犬旁的“狮子”,据史料记载,狮子原产于非洲、西亚等地。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辟,中亚、西亚的一些国家便将狮子作为珍贵礼物进贡给了中国。
《汉书·西域传》中就记载了安息国(今伊朗一带)曾向汉朝进献狮子,这是狮子首次以官方外交礼品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
而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时代,狮子的长途运输艰难险阻困难重重。它们被关在特制的笼子里,由驼队拉运,穿越茫茫戈壁沙漠、翻越重重峻岭高山,历经数月甚至数年才能抵达中国。所以每一只成功抵达中原的狮子都显得尤为珍贵,它们的到来引发了民众的极大好奇与关注,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大事。
初入中国时,狮子因其凶猛威严的外形和异域特色,首先成为了皇家贵族的珍宠。
皇家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饲养和管理这些狮子,它们被圈养在皇家园林中,供皇室成员观赏娱乐,包括驯狮和斗兽。
而西汉皇帝皆有此好。
比如汉武帝刘彻,就对斗兽格外执迷,甚至到了一日不观厌食难眠的程度,而且不仅旁观,还亲自下场,《汉书》就记载,他曾“持短匕,手格熊罴”,班固将其视为壮举。
刘彻的四子广陵王刘胥更是徒手搏熊,“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
成帝刘鹜在位时,就曾邀匈奴和西域君主到长安观光,为助时兴,让人徒手捉取猛兽,以示汉人雄健,其中就包括射熊馆内的亚洲狮。
李广的孙子李禹曾因得罪幸臣,被武帝惩罚下场斗兽;后妃冯婕妤也曾面对冲出围栏的狗熊以身遮蔽元帝。
西汉时,狮子除了作为皇家斗兽苑的“玩物”,也开始在艺术领域崭露头角。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以及雕塑作品中,逐渐出现了狮子的身影。不过,这一时期的狮子造型还带有明显的外来风格,保留了较多真实动物的特征,强调其凶猛的本性,如四川雅安高颐阙前的石狮,体型矫健,张嘴怒吼,极具震慑力。
这一时期的狮子,只是作为猛兽被世人推崇,并没有赋予特殊的含义。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兴盛起来,这成为狮子在中国文化中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佛教文化里,狮子是高贵、智慧和力量的象征。佛陀被尊称为“人中之狮”,一些菩萨的坐骑也是狮子(好像从未见过老虎),另外还有“狮子吼”,寓意佛法如狮子的咆哮,能震慑一切邪恶与烦恼。
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狮子的神圣寓意也渐入人心。魏晋南北朝时期,狮子作为佛教的护法神兽,开始出现于寺庙的建筑、佛像的基座以及石窟壁画中。这一时期的狮子造型开始融入更多的中国审美和文化元素,变得更加灵动、富有神韵。例如龙门石窟中的狮子雕像,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在保留威严的同时,平添了几分温顺与祥和,体现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西汉鎏金斗兽饰件
唐宋以后,狮子逐渐走下神坛,从皇家与佛教的专属象征,融入到民间生活,成为了广泛流传的祥瑞之物。在民间传说中,狮子具有驱邪避灾、保佑平安的神力。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民间都会举行舞狮活动,舞者装扮成狮子的模样,通过各种高难度动作,表现狮子的活泼、威武,寓意吉祥如意。
在建筑装饰方面,狮子的形象也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府邸、桥梁等建筑的门前。成对的石狮子,一雌一雄,左雄右雌,雄狮脚踏绣球,象征权力与统一;雌狮怀抱幼狮,寓意子孙昌盛。这些石狮子不仅是装饰性的建筑构件,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此外,在陶瓷、刺绣、木雕、剪纸等民间工艺中,狮子的图案也屡见不鲜,造型丰富多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特色 。
明清时期,狮子文化达到了鼎盛。在皇家建筑中,狮子的雕刻工艺更加精湛,造型更加规整、华丽。北京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体型巨大,工艺精湛,鬃毛卷曲细密,眉眼传神,尽显皇家的威严与庄重。
这一时期,狮子的地位已经完全超越了老虎,所谓“无品龙二品狮四品虎”。
在民间,狮子的形象也进一步多样化和世俗化。不同地区的民间狮子造型各具特色,如南方的狮子造型较为灵动、活泼,强调狮子的敏捷与聪慧;北方的狮子则更加大气、雄浑,突出狮子的威严与力量。舞狮活动在这一时期也发展得更加成熟,形成了南狮、北狮等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套路。
可能有人会以狮子看门虎坐中堂、左青龙右白虎、虎比狮子厉害等来反驳狮子比老虎地位更高,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评价狮子和老虎的,就一清二楚了。
虎豹见狮子,悉皆瞑目,不敢仰视。
——《洛阳伽蓝记》
庄帝谓侍中李彧曰: “”朕闻虎见狮必伏,可觅试之。帝在华林园观之,于是虎见狮子,并皆瞑目不敢动。
——《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一·畜兽八》
虎狼则凶残暴劲,闻狮声而望风。
——《狮赋》
狮子,虎见之而伏,豹见之而瞑,熊见之而跃。
——《旧说》
狮威胜虎,蛇毒如刃。
——孔尚任《桃花扇·逢舟》
金眸玉爪目悬星,群兽闻知尽骇惊。怒慑熊罴威凛凛,雄驱虎豹气英英。
——明·夏言《狮》
举首朝天据洞扉,怪形蹲踞类狻猊。山中弹压无豺虎,留得孤猿半夜啼。
——宋·徐几《狮子峰》
狻猊,狮子。亦食虎豹。
——晋郭璞注《尔雅·释兽》
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
——《明史·舆服志》
(狮子)牡者尾上耸毛大如斗,怒则百兽辟易。 其乳入牛马乳中,皆化成水,虽死后虎豹不敢食其肉。
——《本草集解》
其一、相比老虎头顶上的若隐若现的“王”纹,狮子的狮鬃更显威武霸气,更能代表皇家威严。从寓意上说,老虎是凶兽,主杀伐,“王”反而是拉低了帝王尊严,所以才有虎将、虎臣、虎贲、虎符、白虎堂。
其二、相比不常见的狮子,虎是本土猛兽,吃人吃家畜,属于害虫,所谓“苛政猛于虎”、谈虎色变,民间也以杀虎为能事(如水浒诸人、三国典韦逐虎过涧等),而反观狮子就高尚了许多,既在中原无害人记录,且同样威武霸气,自然被优先选择成了瑞兽,寓意平安吉祥。
其三、物以稀为贵,越是稀罕之物越神秘地位越高,所以不见首尾的神龙地位最是崇高。
其四、古代男权社会的需要。狮子雌雄差异大,雄狮比雌狮更强壮、威猛,而老虎刚好相反,母虎比公虎凶猛,公虎捕猎,母虎先吃,公虎害怕母虎,母老虎当家做主。
其五、佛教的影响力。
来源:白马过隙弹指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