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 抗日大刀法再现番禺校园 黄啸侠精神唤醒青少年武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9 21:26 2

摘要:在石碁镇黄啸侠拳馆训练场上,几名青少年双手紧握刀柄,目光如炬。随着黄啸侠拳法传承人孔祥弘一声令下,大刀在空中划出凌厉弧线——劈、扎、砍、斫,每个动作都虎虎生风,大刀劈砍间仿佛与历史对话。

在石碁镇黄啸侠拳馆训练场上,几名青少年双手紧握刀柄,目光如炬。随着黄啸侠拳法传承人孔祥弘一声令下,大刀在空中划出凌厉弧线——劈、扎、砍、斫,每个动作都虎虎生风,大刀劈砍间仿佛与历史对话。

孔祥弘(右)带领学生练习抗日大刀法

“手腕发力,腰马合一!想象眼前就是日寇刺刀!”孔祥弘的喊声在训练场回荡。学生们练习的正是抗日武术家黄啸侠1937年创编的《抗日大刀法》,这门曾在淞沪战场上令日军闻风丧胆的绝技,正成为新时代少年塑造品格的利器。

宗师足迹

铁臂铸武魂

黄啸侠传承人带领学生参观黄啸侠故居

“黄啸侠1900年就出生在这里,(生前)他经常跟我们分享当年的故事。他告诉我们:中国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面对帝国主义侵略,我们要自强不息,要撕掉‘东亚病夫’的标签。”据黄啸侠长孙、广州市武术协会黄啸侠拳会会长黄健波介绍,这位宗师少年时离开莲塘村到广州学做生意,却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黄啸侠先随蔡李佛拳师陈官伯学艺,后入广州精武体育会研习北派武术。

黄啸侠习武照片

1923年,他做出改变一生的决定:

拜前清北平镖局著名镖师、

“五省刀王”孙玉峰为师。

这一学,就是整整十二年。

“余从之游凡十二年”,黄啸侠在《归牧园拳语》中深情记述。孙玉峰将罗汉门绝技倾囊相授,尤其是罗汉门刀法,为日后黄啸侠创编威震敌胆的抗日刀法埋下种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山河破碎,黄啸侠毅然放下拳馆教鞭,与江南五虎之一林荫堂、蔡李佛名宿伦枝等武林同道共赴国难。他们潜心研究日军刺刀技法,将罗汉门刀法精华融入实战,创编出专门克制刺刀的 《抗日大刀法》。刀法精简为八大杀招:劈刀如开山裂石,扎刀似毒蛇出洞,砍刀若狂风扫叶。

“真正的战场上,不是敌死就是我亡”,

黄啸侠在教材中写道,

“大刀要活学活用,做到一出招可杀敌”。

烽火淬炼

大刀寒敌胆

黄健波展示了一张泛黄的毕业证书复印件。证书上清晰记载:“学员何宝光,现年17岁,顺德县人,在本会大刀教师训练班高级组修业期满,成绩合格,准予毕业......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这张1937年的证书,见证着抗日大刀法的火种传递。证书落款处,“训练委员会委员黄啸侠”的名字赫然在列。

大刀队学员毕业证书复印件(历史资料图片)

当年黄啸侠以国民体育会的名义

组建抗日大刀队,

在佛山鸿胜会等组织协同下,

一批批学员从训练班走出,

奔赴抗日前线。

十九路军大刀队(历史资料图片)

淞沪战场成为大刀法的试金石。十九路军广东子弟兵挥舞大刀浴血奋战三十昼夜,刀光闪处,敌寇胆寒。当时的战地报道记载:“大刀队雄风赳赳,使敌寇闻风丧胆”。

“黄啸侠先生是岭南武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黄啸侠的抗日功绩,在中国国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篇章。”广东省民族体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关博表示,黄啸侠不仅是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科的奠基人,其创立的抗日大刀法更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修身哲学,对增强文化自信、赓续岭南武脉意义重大。

武学革新

铁臂开新境

当年在南京全国武术赛场上,黄啸侠展示惊人绝技:手臂碾断石柱。这一壮举为他赢得 “铁臂鸳鸯手”美誉,更与东莞林荫堂等并称“南方五虎将”。这位武术宗师的思想远比他的铁臂更为超前。他打破门户之见,博采众家之长,甚至向西洋拳击学习。

“有人认为西洋拳术动作简单,其实简单的动作最实用”,黄啸侠曾精辟指出,“中国武术基本功要做到快、力、准。快是出手快,以快打慢;力是基础;准是击中要害”。

这种开放包容的武学思想,催生出独树一帜的“黄啸侠拳法”。1957年,在北京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上,他表演自创的“练步拳”斩获一等奖。

黄啸侠带领学生练武(历史资料图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发现此拳实战性强,专门邀请黄啸侠为民警授课。他创编的搏象掌、降龙掌、伏虎拳等套路,形成完善的技术体系,最终被国家体委承认为独立拳种

“如今,黄啸侠拳法已成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发扬,任重道远。”孔祥弘表示,他自幼受舅父黄健波等黄啸侠拳法传承人的熏陶,6岁时便踏上了武术学习之路。大学毕业后,孔祥弘全身心投入到黄啸侠武术的传承工作当中,成立龙藏武术馆,名字源于黄啸侠曾在龙藏寺开班传武的历史。

“外曾祖父是我的偶像,他一生致力于武术,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武艺,还将武术与爱国精神紧密相连。”孔祥弘表示,现在家族后人都在不遗余力推广黄啸侠武术。目前,通过打造 “学界+协会+非遗机构+企业”协同模式,定期开展各种宣传推广活动,大力推进武术进校园,不断扩大社会传播覆盖面。

孔祥弘在黄啸侠铜像前练习黄啸侠拳法

薪火相传

故乡续新篇

番禺这片土地

从未忘记自己的英雄儿子。

黄啸侠拳法走进校园

在番禺石碁小龙小学,“黄啸侠拳法”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载体。该校自2010年引入这门拳法以来,始终以传承“尚武崇德”精神为核心,构建“精神铸魂、技能育人”的一体化体系。“我们将‘尚武精神’与班级管理相结合。”校长霍子聪介绍,“设立‘习武成长日志’,记录学生训练点滴与克服困难的经历;每个季度评选‘自强不息之星’,将‘不放弃、敢挑战’的精神延伸至课堂学习与班级活动中。”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今,小龙小学已有超过2000名学生学过这门非遗拳法。如今,随着黄啸侠拳法的推广工作,这一非遗拳法走进大众视野,走进石碁镇中心小学、傍东小学、小龙小学等校园,越来越多“啸侠小子”在武术传承上绽放异彩

“作为黄啸侠后人,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推广黄啸侠武术,一定要让这非遗瑰宝在新时代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绝不能辜负祖父黄啸侠的武术传承之志。”黄健波坚定地说。

大学生练习抗日大刀法

第二届大湾区“啸侠杯”武术大赛

同样黄啸侠拳法在大学校园也越来越受欢迎。2024年,广州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专门设立“黄啸侠班级”,并邀请黄健波、孔祥弘等传承人走进大学校园,系统传授抗日大刀法和黄啸侠拳法。

“我是山东人,当我在广州体院第一次接触黄啸侠武术,就被那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所吸引,所以加入‘黄啸侠班级’。”来自广州体院大学生赵飞分享了他的习武心得:“握住大刀那刻,我明白了为何‘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能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刀有重量,精神更有重量。

当年黄啸侠创编抗日大刀法时,追求的是快、稳、准、狠、劲。如今在校园里,传承的不仅是招式,更是那股精神气脉,就是中国人那种永不服输的精神。从抗日战场到校园操场,从宗师到学童,黄啸侠的精神正穿越时空,在禺山大地上生生不息。

来源:广州番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