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注意表情,走步要稳!好,准备开始!”这几天,伴随着酷热的天气,梧桐街道城西村文化礼堂里总会传来热闹的排练声。乌青剧社负责人吕安迪攥着剧本,眼睛紧紧锁在舞台上,演员抬手的弧度、台词的轻重,他都要反复抠细节。这是剧社今年暑假排的第十一场戏。
“注意表情,走步要稳!好,准备开始!”这几天,伴随着酷热的天气,梧桐街道城西村文化礼堂里总会传来热闹的排练声。乌青剧社负责人吕安迪攥着剧本,眼睛紧紧锁在舞台上,演员抬手的弧度、台词的轻重,他都要反复抠细节。这是剧社今年暑假排的第十一场戏。
据统计,今年暑假期间,城西村文化礼堂大大小小的演出共上演了十余场,儿童剧、开放麦、脱口秀、表演大会等轮番上演,上千名观众从桐乡本地、嘉兴市区、湖州、平湖等地赶来,把不大的礼堂挤得满满当当。
2023年3月,乘着桐乡全市推进文化礼堂社会化运作试点的东风,吕安迪带着乌青剧社正式入驻城西村文化礼堂,让这个民营剧团拥有了自己的剧场,也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后,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乌青剧社对这个前身为钱林集镇老电影院的文化礼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保留老镜框舞台承装大戏,拉块幕布隔出沉浸式小空间,再把舞台挪到礼堂中央让观众围坐……老礼堂变身“黑匣子剧场”,村民们这下好奇了,“这礼堂,还能这么用?”
最初的热闹,更多的是“看新鲜”。剧社演第一场现代戏时,有人揣着瓜子进场,看到一半就大声议论“这演的是什么?”;还有孩子扒着门框张望,却不敢踏进来半步。吕安迪没急着纠正,反倒顺着村民的喜好调整,每次排练都向村民打开大门,让村民能随时参与其中。
真正的改变,藏在村民的一举一动里。以前村民看演出爱大声喧哗,后来再进剧场,会下意识放轻脚步,“我知道,今天演的是现代戏”;剧社排练时,常有老人搬着小马扎坐在角落,看到不满意的地方还会直爽地提建议,“这段声音太轻,后排听不清!”“凳子挡着视线了,挪挪位置!”
最让吕安迪惊喜的是三年级的小诸,也算是城西戏剧的忠实粉丝。那个曾经怯生生躲在妈妈身后的小男孩,今年暑假竟主动站上表演者大会舞台,唱起了自己最爱的《孤勇者》,台下村民的掌声如雷。
今年,剧社招募了20余名戏剧爱好者加入,有城西村本村的村干部、村民,也有周边村甚至是市区的居民。每周三、周四的夜晚,他们就在城西村文化礼堂排练,探讨剧本、提升演技。“草根”演员们热情高涨,每次排练都无人缺席,对导演提出的要求也能做到尽善尽美。
如今的城西村,早已打破“城市有戏、乡村看戏”的老规矩。城里的戏剧爱好者专程开车来体验“乡村小剧场”,此前29.9元的惠民票常常秒空,《蚕花开处白马鸣》的直播更是吸引近万名网友“云打卡”;村民们茶余饭后聊的不再只是庄稼收成,还有“剧社下次演啥”“孩子能不能再报个戏剧班”。
两年200余场演出、数万人参与,乌青剧社在城西村的实践,远不止“让乡村变热闹”这么简单。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城乡文化交融的门,更让村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但吕安迪和剧社的伙伴们没停下脚步,接下来,城西村与乌青剧社还在思考,如何让剧目更专业、参与面更广、文化影响力更深,在他看来,“乡村的舞台,永远缺一场‘未完待续’的好戏。”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