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土生土长的盐都自媒体人,用热情与才华讲述自贡故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09:29 1

摘要:自贡,是一座“浸泡”在盐中千年的城。把平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自贡人普遍的人生态度。网络时代,有这样一群多才多艺的自贡人,他们走遍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时代的痕迹和变迁,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告诉世界——这里是有盐有味的自贡,这里是我深爱的

自贡融媒记者 张才/文 叶卫东/图

自贡,是一座“浸泡”在盐中千年的城。把平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是自贡人普遍的人生态度。网络时代,有这样一群多才多艺的自贡人,他们走遍了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用文字、图片和视频记录时代的痕迹和变迁,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告诉世界——这里是有盐有味的自贡,这里是我深爱的家乡。

谢宇:把家乡的故事写成歌

不久前,一段名叫《有盐有味》的原创音乐视频引起了自贡人的强烈共鸣,歌词中描写了居住在“一座有盐有味城市”里的“一群有盐有味的人”。这段视频的创作者叫谢宇,谈到为什么要自导自唱这首歌,他说自己是土生土长的自贡人,有责任和义务向外界“讲述千年井盐的传承”。

谢宇在音乐中表达对盐都的深情

“周围团转就有好几个井(以古盐井命名的地名),比如高山井、骑坳井、小桥井、天花井……”3月的一天,谢宇接受自贡融媒记者采访时介绍,自己在高山井出生,工作和活动一直在同兴路及其周边,这里就是他的“根”。

谢宇在工作之余曾组建过乐队,自己担任吉他手,还学习过摄影、摄像,开过照相馆。2021年,谢宇转行负责“师专面包”品牌推广工作。

“面包……师专面包……”吆喝声成了一代自贡人的记忆。谢宇跟随戴着草帽、挑着担担卖面包的工人走街串巷,负责拍摄并发布相关视频。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走过的每一个工厂、学校,每一处耳熟能详的地名背后都有故事,眼前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仿佛都被赋予了生命。于是就有了后来让他一举成名的歌曲《自贡人》。

“这片土地有我最亲的人,千年古盐道,琼楼玉宇王爷庙……”2022年5月,谢宇在抖音上发布第一条短视频《自贡人》,很快点赞量就超过了1.5万次,评论上千条。这首由谢宇本人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充满怀旧感,歌词中包含了王爷庙、牧羊女、人民电影院、艾叶茶馆等自贡人熟悉的地点,曲中滋味唱哭了不少身在他乡的自贡人。

后来,谢宇陆续创作了《盐工号子》《沙湾再见》《鸿鹤坝》《马冲口》《新街》《以井命名》《自贡欢迎你》等歌曲;发布了《东碳厂》《自张铁路》《三八路》《王爷庙》《善后桥》《光大街》等以口播形式展现的短视频。2025年,谢宇又推出了“自贡人的故事”系列,将镜头对准了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自贡人,例如扎染传承人丁永超、果核雕代表人物赵巨涛、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乔剑以及见义勇为的外卖小哥杨智鑫等。佳作不断的谢宇,引起了自贡籍知名导演郭志军的注意,为了鼓励家乡的后起之秀,他甚至专门从成都回到自贡鼓励谢宇继续创作,不断提高艺术水平。

2024年底,谢宇在同兴路骑坳井开了一家充满怀旧味道的凉菜店。店内随处可见的吊扇、座钟、连环画、老式家具和明星海报,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错觉。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黑白电视机,装上无线接收器后还能正常收看节目呢!“这既是我谋生的地方,也是留住乡愁的一个载体吧。”谢宇说道。

杨宗翔:寻找散落的历史遗存

“我们家在扇子坝对面,一眼望去就能看见当时全市最高的两座天车,分别是‘大14井’和‘新大6井’。”杨宗翔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小时候推开门就能看见天车;上学走的是通往凉高山的古盐道,抬头就能看见雕刻精美的牌坊;就连学习上的严重偏科(历史、地理全市知识竞赛拿过奖,其他功课却往往不及格),都为他日后从事的职业增添了注脚。

杨宗翔在网上整理资料

从2013年开始,杨宗翔利用业余时间寻遍了自贡现存的19座天车,并将探寻过程和天车图片发布在微博等网络平台。2017年,杨宗翔从企业营销岗位离职成了一名全职网络博主,以探访自贡历史建筑为主线,从城市到乡村,足迹遍布自贡的四区两县。他创办的“痛快旅游”构建了以微博、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小红书等主流自媒体内容平台组成的自媒体矩阵。

为了让自贡人了解家乡的历史,向外地人全方位介绍自贡。杨宗翔的目光从全市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共2404处)延伸到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截至目前,“痛快旅游”一共发布了1700多篇原创文章、图集和上百个小视频,积累了一大批粉丝,相继推出了《探访自贡历史建筑》《行走自贡》《自贡旧城里》《自贡乡镇老街》等系列。其中,于2025年1月29日发布的《荣县鼎新镇茄果种植基地》微博浏览量接近100万次。

在探寻过程中,杨宗翔有意避开了众所周知的热门景点,以行政区划甚至河流走向为依据,在乡村田野间展开地毯式搜索,陆陆续续发现了一批未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野生”古建筑。其中包括富顺县骑龙镇泗龙桥、荣县鼎新镇矮桥子、大安区牛佛镇肖瓦桥等,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石桥,为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22年5月,杨宗翔和“城市书房”负责人古德、盐史研究专家陈星生等发起了“找回盐都”研学游,到2024年底,先后举办了旭水河畔、凉高山、大安寨、扇子坝等12站活动。

“每一站都要提前踩点、规划好线路。”杨宗翔将企业营销和研学游活动相结合,举办前通过“痛快旅游”平台以及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进行预热,活动进行过程中邀请专家全程讲解,还为每一位参与者精心准备了线路图小卡片。随着活动影响力逐渐扩大,参加人数从刚开始的十余人发展到上百人,吸引了包括本土文史爱好者、外地游客以及高校学者前来报名参加。

近年来,随着“痛快旅游”影响力日益扩大,杨宗翔在宣传自贡和文物保护方面的努力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先后荣获“自贡市十佳博物馆志愿者”和“四川省十佳博物馆志愿者”称号,2022年被评为“自贡市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

“这是我目前的工作,也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杨宗翔给自己的定位是职业自媒体从业者、业余本土文化爱好者和专注文旅的撰稿人。他的短期工作目标包括推出第200期《探访自贡历史建筑》、做满300期《行走自贡》以及推出自贡八大盐区系列;远期目标是将自贡模式复制到内江、宜宾、乐山等周边城市。

温鑫杰:网络平台传播自贡文化

近年来,杨宗翔“行走江湖”时身边多了一名搭子——网络博主温鑫杰。两人结伴而行,用手机记录下沿途风光、历史遗存,分别以文图和视频的形式,发表在各自的账号上。

温鑫杰用手机记录历史遗存

3月13日一大早,杨宗翔和温鑫杰二人从各自位于大安和贡井的家中出发,到市客运站碰头后乘郊县班车抵达富顺县板桥镇,沿当地一条名为铁钱溪的小河顺流而下,目标是河上一座建于清代名叫张坝桥的石桥……

“三年来,除了坐班车全靠两条腿,平均下来每天在三至四万步。”温鑫杰称结伴而行可以壮胆。有一次两人在野外迷路,最终沿着山上的羊粪蛋子一路走了出来。同时,同行三年二人均收获颇丰,不但积累了数以万计的视频图片素材,还分别以“每日一更”的速度共发布了2000多件作品。

温鑫杰出生于1987年,家住贡井区旭水河畔,上学路上要跨过河上建于清嘉庆年间的贡井中桥,穿过由200余座明清及民国建筑构成的贡井老街。2009年温鑫杰大学毕业后,先后在四川盐业总公司自贡分公司跑过销售,在自贡灯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时独立在外地布过展,后来还开过一家餐馆经营过盐帮菜。

“接触过盐,做过仿真恐龙,制灯的时间最长……”2020年,对自贡大三绝“盐、龙、灯”都有所了解的温鑫杰,在抖音平台注册了“自贡文化传播者”,以视频和图文的形式展现自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美食美景。

温鑫杰在网上收获的第一波热度,来自他在自贡灯贸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时积累的老照片。

老照片总有发完的一天,有网友建议温鑫杰拍点现在的照片,二者可以对比着看。此后,温鑫杰陆陆续续开启了发布《自贡记忆》《红色自贡》《行走自贡》各区县合集,《自贡灯会》《自贡土话系列》《自贡吃喝游玩赏花打卡》等10多个系列的作品,迄今为止已在其抖音号发布了上千条视频,收获了超7万粉丝的关注。

2025年1月17日,第31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开幕。温鑫杰在小红书上发布的一条“素有‘天下第一灯’的自贡灯会开始了哦”视频点赞量逾10万,IP显示其中8万点赞来自美国。来自大洋彼岸的网友纷纷怀疑视频中的影像“是不是AI合成?”一位名叫Asa的网友发出惊叹:“这真的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地方吗?灯光如此鲜艳多彩,这是城市还是游乐园?”

当天温鑫杰在小红书上的粉丝量增加了数倍,由于时差的关系,请求添加关注的“滴滴”声响了一整夜。

“生活仍然没有多大变化,到现在为止全靠热情支撑。”温鑫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和谢宇、杨宗翔等网络博主同样都面临生计问题,他表示如果收入有保证,就可以走得更远一点,就有条件购买专业设备,把片子拍得更好一些。温鑫杰说,到现在网友不相信他拍视频“从来没用过稳定器”。

“我们发布的不仅仅是自媒体作品,今天的影像或许就是未来的历史,成为城市发展的见证。”由于偶尔在视频中出镜,如今温鑫杰外出时常常被人认出——他把这些小插曲当成对自己这些年付出的奖励,同时也成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编辑:冉华阳

编审:喻佳

来源:自贡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