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上树”,商品营销岂能如此“妙笔生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21:04 3

摘要:近日,良品铺子一张明显违反科学常识的广告宣传图引发网友吐槽。有网友发现,在良品铺子电商平台一款“四粒红花生”的商品详情页中,花生果实悬挂枝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花生又名“落花生”,作为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农作物,果实应在土壤中形成和成熟。据悉,这是良

近日,良品铺子一张明显违反科学常识的广告宣传图引发网友吐槽。有网友发现,在良品铺子电商平台一款“四粒红花生”的商品详情页中,花生果实悬挂枝头,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花生又名“落花生”,作为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农作物,果实应在土壤中形成和成熟。据悉,这是良品铺子一款“压缩饼干(花生味)”的产品宣传图。另据大皖新闻,另一张图片则被指背景中的花生地像玉米地,还出现了收割机在收割花生的离谱场景。8月28日,良品铺子回应称,其在电商平台商品详情页中错误使用了由AI生成的图片素材。

(8月29日界面新闻)

花生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农作物,“果实长在土里”本应是人尽皆知的常识。而宣传图中“花生挂满枝头”的反常识呈现,不仅暴露了企业在内容审核机制上的严重漏洞,更折射出当前某些品牌营销中“重流量、轻真实”的浮躁心态。在追求视觉冲击与新鲜感的驱动下,AI技术被滥用为创意“捷径”,却忽略了营销最基本的底线:对事实的尊重。

这并不是AI第一次在商业宣传中“背锅”。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企业倾向于借助AI快速产出文案、图片甚至视频内容,以降低人力与时间成本。然而技术本身并无原罪,问题出在使用者的盲目依赖与审核机制的形同虚设。良品铺子将错误归因于“AI生成素材”,实则是试图以“技术疏漏”掩盖人在流程监管中的责任缺席。从指令输入、素材生成到最终上架,只要任一环节有专业人员稍加审核,这类低级错误完全可避免。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缺乏常识的宣传内容所带来的社会误导效应。尤其对于认知尚在形成阶段的儿童而言,品牌所传递的信息无形中承担着科普与教育功能。当一个知名休闲食品品牌公然展示“树上结花生”的画面,不仅削弱了其自身的专业形象,更可能对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产生认知混淆。连基本事实都难以保障的品牌,又如何取得公众对其产品质量的信任?

这场“花生上树”的争议,也应被置于更大的语境下审视:在AI辅助创作日益普及的今天,企业该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内容责任?毋庸置疑,AI能够极大提升营销创意的生产效率,但它始终是工具,不能替代人对真实性的判断和把关。品牌营销不可盲目追求“出奇制胜”。真正优质的营销,应当是基于真实、传递价值、建立信任的过程,而非制造噱头、透支信誉的短期行为。

要防止下一个“花生树上结”甚至“土豆枝头挂”的荒唐场景再现,企业必须从根本上重构营销伦理与管理机制。首先,应确立“真实优于创意”的内容准则,尤其在涉及产品属性、科学常识等关键信息时,严禁夸大与扭曲。其次,须建立起“AI生成+人工审核+专家校验”的多重内容审核机制,不能因追求效率而跳过必要的人工干预环节。更重要的是,企业应明确内部分工与责任追究制度,杜绝出现问题即“甩锅”技术的惰性思维。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需顺应技术发展现实,尽快出台针对AI生成内容在商业推广中使用的规范指引,明确企业应承担的审核义务与法律责任,从制度层面压缩“虚假营销”的生存空间。

良品铺子已修正页面,但这场风波留给行业的思考不应随之下线。“花生上树”不仅是一次操作失误,更是一面照出当前营销浮躁症的镜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迭代,常识与真实永远是商业传播的生命线。只有坚守这一底线,品牌才能真的“良品”不负,营销才能真正“妙笔生花”。

“花生上树”,商品营销岂能如此“妙笔生花”?岂能当“神笔马良”?其实,有错的不是AI!

来源:评底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