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8月15日是日本正式投降的日子。毕竟这日子好记啊,咱的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虽然一个是阳历,一个是阴历,但记起来就是方便。
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8月15日是日本正式投降的日子。毕竟这日子好记啊,咱的中秋节也是八月十五,虽然一个是阳历,一个是阴历,但记起来就是方便。
可这次的胜利阅兵,却选在了9月3日,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日本投降的时间节点,有好几个。毕竟对日作战的国家就有很多,只要条件允许,每个对日作战的国家都希望能接受日本投降一次。而且,日本主动乞降,和正式举办投降仪式,也是在不同的日子。这才出现了不同的时间节点。
1945年8月6日,老美向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小男孩。那时候全世界几乎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日本当局也是懵圈的状态。
其实当时除了美国和苏联以外,压根就没有其他国家知道原子弹这东西。美国是原子弹的发明国,知道是很正常的。其实他们的保密也很严格,哪怕是接替罗斯福的杜鲁门,其实也是在即将行动之前,才得知这一消息。
至于苏联,由于他们拥有一流的情报机构,也就是克格勃,所以他们也在第一时间得知了美国有这么一个大杀器。
当日本还处于彷徨而不知所措的阶段时,反应过来的苏联,立刻在8月8日晚,撕毁了《苏日中立条约》,宣布对日作战,发动了八月风暴行动。
斯大林可太明白了,只要再晚几天,那战争就要结束了。一旦苏联没有参与任何一场对日战争,那苏联也别想在东亚分一杯羹。
老美当时也很慌,他们想要在第一时间结束战争,压根不希望让苏联到东亚来分一杯羹。所以到了8月9日,也就是苏军进入东北的同一天,在日本长崎扔下了第二颗原子弹“胖子”。
这次日本人总算反应过来了,因为仅仅一颗原子弹,就造成了一座城市近乎消亡,这对日本人的冲击力是非常大的。
再加上苏联的钢铁洪流,这个时候已经涌入了日本人苦心经营数十年的东北。所以日本人丧失了继续再战的勇气和决心,只能选择投降。
8月10日,日本当局对中美英苏四大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但是他们的要求是要保住天皇制度,以及相应的统治权。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进入了投降谈判阶段。
当时老美的对手已经不是日本了,而是苏联。因为大家都在争夺东亚地区的控制权,杜鲁门特地点名关东军必须要在投降军队的范畴之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苏联正在和东北的关东军交战。如果关东军投降了,那苏联的军功就没了。
哪曾想苏联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即便关东军投降了,他们也没有停止进攻的打算。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终于认怂,发布了《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也标志着二战亚洲战场的全面胜利。
既然宣布投降了,那么后面就是商量着怎么投降的事情了。但是中国当时的局势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蒋总和毛总,到底谁来接受日本投降,这是个大问题。单方面向某一方投降,都是对另一方的蔑视。但是同时对双方都投降,日本人心里也接受不了。
因为在日本人看来,他们是被美国的原子弹打败的。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日本打算向蒋总投降。对于向毛总投降的事情,他们选择了拒绝。苏联那边不爽了,他们觉得这是对毛总的蔑视,是对苏联的蔑视。
所以,8月16日,苏联单方面对外宣布,虽然日本天皇已经宣布投降,但他们并没有对地方部队下达停止敌对行为的命令,而且事实上的确还是有不少日本部队在抵抗,因此,这足以证明,日本事实上还没有投降。那么苏联就不会轻易停止进攻。
此后就出现了比较奇怪的一幕。
一方面是日本代表冈村宁次,在和老蒋那边商量着投降的具体事宜,另一方面则是苏联军队在东北,横扫关东军。无论是否投降,在苏联的钢铁洪流面前,全都是敌对势力。
为此,苏联能俘获60万关东军俘虏也就不奇怪了。毕竟当时留在东北的关东军总量也就60多万,等于所有留在东北的日军都当了俘虏。上一次见到如此盛况,还是秦赵两国长平之战中,白起俘虏40万赵国降卒的时候。
一直到9月2日,苏军才停止了进攻。之所以不打了,是因为这一天正式举行了日本投降仪式。
这一天,日本外相重光葵,带领一帮日本人在美国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正式向中美英苏等国投降,并且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其实,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日子,也就是9月9日。
这一天,日方代表冈村宁次,正式向中方代表何应钦递交投降书。关于这件事,相关照片其实十分引人注目。
因为原版照片是,冈村宁次昂首挺胸,反倒是何应钦微微弯腰。似乎投降的不是冈村宁次一样。
说到这里,咋还没有9月3日的影子呢?其实9月2日,日本对中美英苏等4国代表正式投降,第二天是抗战胜利的第一天,那自然值得纪念。
1946年,老蒋当局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此后该集团一直将这一天确定为军人们欢庆的日子。
1951年8月13日,新中国发出通告,将9月3日确定为抗战胜利日。
到了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又再次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在这一天举行阅兵仪式,是为了缅怀先烈,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的同时,努力前行,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毕竟欧洲对日作战的国家,本来就不多。虽然在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是盟友关系,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有多少互相帮助的时刻。
比如说德国进攻苏联的时候,日本完全可以夹击苏联,但日本却以此前和苏联签署过《苏日中立条约》为由,没有这么干。这让苏联长长松了口气,毕竟当时的苏联根本承受不起被日德前后夹击的后果。由此可见,日德之间的盟约,其实水分很足。
欧洲国家中,真正对日作战的,也就苏联、英国、法国与荷兰。英法荷都是为了保住自身在亚洲的殖民地,所以不得不对日作战。苏联则是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后,才选择对日作战。
俄罗斯代表苏联出席了这次阅兵仪式,但是英法荷的话事人,并没有出席。毕竟目前这些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摆在那里,同时出现在北京,似乎有点小尴尬。至于其他欧洲国家,压根就没有对日作战,自然更没有理由来参加阅兵仪式了。
来源:逍遥读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