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理论 + 实践
【编者按】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年,杭州市委网信办携手潮新闻及各区县(市),重磅推出“潮涌‘两山’向未来”“杭州青年说”网络理论宣讲活动。聚焦科技创新、基层治理、文化传承、医疗卫生、教育共富、生态农业、数字电商等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以“理论 + 实践 + 互动”的全场景传播,再现“两山”理念扎根杭州二十年的鲜活实践,讲述他们在绿水青山间闯新路、转价值、领共富的奋斗故事,以此感召更多优秀青年成为“两山理念”的坚定传播者、积极实践者、先锋创新者。
清晨,鸬鸟山下的前庄村清风拂过,梨园绿浪翻涌,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梨香。“几年前还是荒坡草野,如今蜜梨成了村里的‘致富果’。”村党总支书记赵敏杰望着身后的梨园,言语间满是欣慰。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生态腹地鸬鸟镇的前庄村,坐拥鸬鸟山、鸬鸟溪的优质资源,却也曾因土地抛荒、产业单一而深陷困境。8年前,年轻的赵敏杰从鸬鸟镇司法所来到前庄村任职,他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推行派工单、围鸬夜话等机制,完成1000余亩土地流转,打造千亩油菜花海,引进乐栖鸬鸟、拓物文创、篾匠姑娘等17家业态,吸引30余名青年创客落户,解决50余名剩余劳动力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8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5.7万元。
踏遍村头田埂路
真心架起信任桥
“刚下村时,寸步难行,一个老百姓都不支持工作。”初来乍到的年轻人,面对的是厚厚的“信任壁垒”。负责民政和治保调解,这本是与村民打交道最深的岗位,却因“人头不熟”,村民们不愿向他敞开心扉。
“信任是跑出来的。”赵敏杰将跑农户定为每日的必修课。夏天太阳最毒的时候,他跟着老妇女主任,提着慰问品走访80多户残疾家庭,衣服湿得能拧出水,却把“谁家要照顾老人,谁家缺份工作”都记在了心里。点滴积累,信任的桥梁悄然架起。
信任初建,更艰巨的挑战接踵而至。坡地村镇项目中的迁坟项目,遭到了村民们的抵触强烈:“祖坟动不得!”赵敏杰回忆:“当时我和另一个组长,每天挨家挨户跑,我们倾听他们的难处,也给村民们讲征地的好处。我们不仅跑自己本村的,还跑到了隔壁和外头的乡镇……”从农户家里,到田埂村头,甚至是工地企业,到处是赵敏杰的身影,他帮着村民们去公墓选墓地,订迁坟的仪式用品,一个多月的执着奔走,真诚最终融化了坚冰。“现在30座老坟迁走了,清明节山头也不再‘彩旗飘飘’;空间腾出来了,环境变美了,项目也落地了。”赵敏杰抬头远眺,青山更显青翠。
一颗蜜梨“三级跳”
点绿成金共富果
环境改善只是起点。“想让老百姓真正认同,必须在改善生活、提高收益上下功夫。”赵敏杰深知,前庄的出路在于用好这方好山好水。答案,落在一颗蜜梨上。
梨园里,村民张大爷正将满筐硕大蜜梨送往车间。“以前蜜梨常烂在地里,现在更甜了,价格也从五块涨到了十块一斤。”前庄蜜梨虽好,但传统种植“靠天吃饭”,效益不稳。赵敏杰依托“科技小院”对蜜梨品种改良、土壤提质增效的研究推广,果农合作社技术培训,有了这些“科技”的加持,使蜜梨糖度稳定在12%以上,优质果率高达90%。
提升品质是基础,延伸产业链才是关键。“原先蜜梨只有夏季一季鲜果,村民收入断档。”赵敏杰携手职业经理人、中华老字号“小热昏”企业及省农科院,开发梨膏糖、梨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如今,“共富工坊”每年消化200吨次果,惠及周边300多农户增收,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合作企业深加工产值突破3000万元。
“以前品相差的梨只能低价处理,现在做成了梨膏糖,利润翻了倍,还走出国门,成了巴黎奥运会的伴手礼!”鸬鸟食品产学研基地的马阿姨脸上洋溢着自豪。一颗梨,真正点绿成金。
青年“归巢”
在老土地上种出新理想
八年耕耘,风吹麦浪,溪水潺潺。赵敏杰欣喜地发现,山野田埂间,年轻面孔多了起来。
曾经的困境是青年流失。“村里只有传统农活和零散工,年轻人觉得‘没奔头’。”赵敏杰明白,乡村要持续发展,必须留住青年。
吸引是第一步。前庄村推出“合伙人来野计划”,向所有年轻人敞开怀抱。赵敏杰笑称,村子渐渐有了“青年养老院”的样子——“不是真养老,而是让青年能在山水间过上松弛日子,同时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苏苏便是响应者之一。“近年来,我在网上看到了前庄村关于青年的公开招募,就辞去了国企的工作,从呼和浩特自驾来到了这里。”苏苏在前庄村落了脚,成了一名木造主理人。在这里,她感受到的是诗意、原始和接纳,“前庄村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圣地。”
村里打造的文创馆里,展示着苏苏的木雕以及其他青年创客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可以在文创馆里展销,年轻人的归属感和获得感更强了。”赵敏杰说。今年4月启动的“驻村青年说”系列Vlog,由乡村职业经理人探访百位青年,搭建交流平台。拾古创新的孔万强,带着故宫文创经验,在活动中提出“将鸬鸟非遗鳌鱼灯元素解构重组,开发手作盲盒”的创意,获村委大力支持。产品不仅得到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点赞,专题片在抖音点击量破亿。“没这个平台,想法可能永远是草稿。”孔万强感慨。
这群充满活力的“青村合伙人”带着新思维、新模式,在余杭的乡土上扎根,蓬勃生长,累计盘活闲置土地、房产32处,落地50余个青创业态:徐无瑕的“篾匠姑娘”工作室改造闲置农房,开发“龙舟风铃”等爆款,带动30余位村民月均增收2500元;肖斐的“野天堂”聚集多业态合伙人,宠物基地成为中国乡村独特风景线……
从沉睡资源到活力空间,从传统到创新,前庄的蜕变印证了青年赋能乡村的无限可能。“青年入乡赋予了乡村改变的力量,”赵敏杰坚定地说,“村党总支将全力服务好青年合伙人,铺平创业路,成就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暮色染红鸬鸟山峦,前庄灯火渐次点亮。这方小村落,正以青山绿水为纸,以奋斗与创新为笔,书写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生动答卷。
来源:萧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