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虫螨腈(Chlorfenapyr)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应对传统农药抗性危机的需求,由美国氰胺公司(现为巴斯夫公司)研发,作为全球首个作用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杀虫剂,以独特的线粒体能量阻断机制(线粒体三磷酸腺苷合成酶抑制)突破抗性困境,成为全
虫螨腈(Chlorfenapyr)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全球应对传统农药抗性危机的需求,由美国氰胺公司(现为巴斯夫公司)研发,作为全球首个作用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杀虫剂,以独特的线粒体能量阻断机制(线粒体三磷酸腺苷合成酶抑制)突破抗性困境,成为全球抗性管理和绿色农业的核心工具,其具有高效广谱、低抗性风险、触杀胃毒内吸、剂型多样且混配性佳等卓越性能,对鳞翅目、鞘翅目等多类害虫及害螨防效显著;截至目前,已在全球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登记,其在我国内专利 2008 年到期后,有效期内登记证件达 447 个(含 17 个原药登记),覆盖蔬菜、果树、棉花等30余种作物以及林业、仓储与卫生等领域,靶标害虫超200种。深受科研机构、农药企业及各类种植户、植保服务组织青睐。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31年全球虫螨腈市场规模预计达41.4亿元,2025-2031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8%。我国市场表现突出,2024年占全球市场份额约40%,预计2031年全球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42%,成为全球需求增长的核心引擎。未来,随着害虫抗性管理需求激增、全球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与结构调整、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价格降低、制剂创新(如环保剂型)、应用范围拓展、复配制剂的深化及新兴市场开拓,加之国内企业向解决方案提供者转型,其在全球绿色农业转型中作用将更关键,预计销售额稳步增长,开发空间广阔,但需通过科学用药(轮换、限量)和技术升级(降低水生毒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与环境协同的 “平衡者”,而其发展历程也证明,技术创新、环境责任与全球布局并重的战略将创造持续价值,这一 “中国制造” 标杆将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将从导读、产品简介、毒性及环境生物安全评价、作用机理与特点、登记情况、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和结论等多角度对虫螨腈农药产品进行详细概括的介绍,旨在为农药企业选择虫螨腈作为合适的原药产品登记提供参考依据。
导读
虫螨腈(Chlorfenapyr),作为一款具有独特作用机制与显著应用优势的杀虫杀螨剂,自诞生以来便在农药市场中崭露头角,历经岁月的洗礼,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农业植保领域的焦点之一。在深入探寻虫螨腈的历史缘由与发展背景时,宛如揭开一部波澜壮阔的农业科技史诗,其中交织着人类智慧的闪耀、农业生产需求的迫切推动以及对生态环境平衡的不懈追求。
回溯至上世纪,全球农业领域深陷传统农药引发的多重困境之中。彼时,以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等为代表的传统农药,在长期大规模使用过程中,弊端逐渐暴露无遗。害虫抗药性问题日益严峻,成为横亘在农业丰收之路上的巨大阻碍。例如,在蔬菜种植领域,小菜蛾这一世界性顽固害虫,由于长期接触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其种群抗性倍数呈几何倍数增长,使得传统农药的防治效果大打折扣,蔬菜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屡见不鲜。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在部分常年连续种植蔬菜的区域,小菜蛾对某些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抗性倍数最高可达 500 倍以上,这意味着原本能够有效防治小菜蛾的农药剂量,如今需要大幅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才能达到相同效果,而这不仅增加了防治成本,还带来了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隐患。与此同时,传统农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在使用后,大量残留在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农药残留污染土壤,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降低土壤肥力,阻碍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入水体后,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导致鱼类、虾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农产品中的高农药残留更是直接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长期食用含有高残留农药的农产品,可能引发各种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正是在这样的危机背景下,全球科研人员开启了一场艰难而意义深远的探索之旅,旨在寻找一种更为高效、低毒、环境友好且能有效应对害虫抗药性问题的新型农药。美国氰胺公司(现为巴斯夫)的科学家们勇立潮头,投身于这场创新之战。他们将目光聚焦于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研究,从链霉菌属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出二噁吡咯霉素,并以此为基础,运用先进的化学合成技术和药物研发理念,进行了大量艰苦卓绝的结构优化和活性筛选工作。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与重新尝试,历经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 1985 年成功创制出虫螨腈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型杀虫化合物。虫螨腈的诞生,犹如一道曙光,为陷入困境的农业植保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其独特的线粒体解偶联作用机制,打破了传统农药的作用模式,开辟了害虫防治的全新路径。作为全球首个作用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Mitochondrial Uncoupler)的杀虫剂,它能够精准地作用于害虫细胞内的线粒体,通过抑制 ADP 向 ATP 的转化,切断害虫的能量供应,使害虫无法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从而迅速死亡。这种全新的作用机制,不仅使其对多种害虫具有高效的防治效果,还极大地降低了害虫对其产生抗性的风险,为解决害虫抗药性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995 年,虫螨腈正式进入全球市场,其上市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凭借广谱高效的防治效果和低抗性风险的特性,迅速成为害虫综合防治(IPM)体系中的重要工具。尤其在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群中,虫螨腈展现出卓越的防治效果,填补了传统农药在抗性害虫防治中的短板。最初,它凭借在欧美等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卓越表现,赢得了市场的初步认可。随着对其性能的深入了解和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虫螨腈逐渐在全球各地开疆拓土。截至 目前,已在超过 60 个国家和地区完成登记,足迹遍布北美、欧盟、南美及亚太等世界主要农业产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体系中,虫螨腈均展现出强大的适应性和卓越的防治效果,为全球农业害虫防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虫螨腈的发展也经历了独特的历程。2008 年 7 月 28 日,虫螨腈的中国专利(CN88106516.1)正式到期,这一事件成为国内虫螨腈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专利解禁后,国内众多农药生产企业迎来了参与虫螨腈生产与开发的机遇,市场竞争格局逐渐多元化。山东亿嘉集团、山东新龙集团等一批国内企业迅速崛起,加大在虫螨腈合成工艺研发、制剂创新等方面的投入,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虫螨腈产品在国内市场更具价格竞争力。同时,国内企业针对不同作物、不同害虫以及不同应用场景,开发出丰富多样的制剂产品,满足了国内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虫螨腈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保障我国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企业的虫螨腈产品已出口到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 “中国制造” 农药走向国际的成功典范。
在全球农药绿色化转型的背景下,虫螨腈凭借其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性,成为替代高毒农药的重要选择。特别是在各国实施农药减量政策和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趋势下,虫螨腈在欧盟、日本等严格标准下仍能满足残留限量要求(OECD 的 MRL 残留低于 0.05mg/kg),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地位。据市场数据显示,虫螨腈全球需求量呈现逆势增长态势,尤其是在巴西、印度、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年均增长率高达 15%,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持续为全球农业害虫防治贡献力量。
一、产品简介
中文名称:虫螨腈(亦称为除尽,专攻,溴虫腈)
英文名称:Chlorfenapyr
产品类型:杀虫杀螨剂/全球首个作用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的杀虫剂/吡咯类杀虫杀螨剂
CAS登录号:122453-73-0
化学名称:4-溴-2-(4-氯苯基)-1-(乙氧基甲基)-5-(三氟甲基)吡咯-3-腈
151132相对分子质量:473.7
结构式:虫螨腈的化学结构式中,在吡咯环上同时引入了溴、氯苯基、三氟甲基和氰基等多个功能性基团,在吡咯环的2位连接着 4 - 氯苯基,4位有溴原子取代,1位通过乙氧甲基连接,5位则是三氟甲基,3位为腈基(-CN)。这种独特的结构赋予虫螨腈特殊的化学活性和生物活性,是其发挥杀虫、杀螨功效的关键所在,结构中的各个基团相互协同,决定了虫螨腈与害虫体内靶标的作用方式及效果。
理化性质:虫螨腈原药呈现为白色或类白色结晶固体,熔点为91~92℃(文献中也报道100~101℃的数据差异),这一熔点特性使得虫螨腈在常温环境下能够保持固态,便于储存和运输。沸点是443.55℃,密度为1.531g/cm³,在溶解性方面,虫螨腈几乎不溶于水,却能很好地溶解于丙酮、乙醚、二甲亚砜、四氢呋喃、乙腈、醇类等多种有机溶剂中;这种溶解性特点决定了在实际农业应用中,常将虫螨腈制备成相应的有机溶剂制剂,以确保其能够均匀分散并有效作用于害虫。挥发性是蒸气压低,挥发性较弱。稳定性是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强酸强碱条件下可能分解。此外,虫螨腈具有低挥发性和亲脂性,并且带有卤化物气味,这些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它在环境中的行为以及与害虫的相互作用过程。
二、毒性及环境生物安全评价
50为459mg/kg(雌),223mg/kg(雄)(662mg/kg,大鼠)。兔急性经皮LD50≥2000mg/kg,表明经皮毒性较低,对兔无皮肤致敏性,对眼睛有轻度刺激作用。Ames经改进试验及仓鼠卵巢试验表明无致突变性。大鼠2年喂养试验无作用剂量(NOEL)为 10mg/kg・d,无致畸、致癌、致突变性,符合 FAO/WHO 安全标准。环境生物安全:虫螨腈对地下水安全,对鱼类高风险,日本鲤鱼LC₅₀(48h)为0.5mg/L;斑马鱼96h-LC₅₀为0.015mg/L(95%置信限:0.011-0.12mg/L)。此外,虫螨腈在斑马鱼体内表现出高生物富集性,在2.0×10⁻⁴mg/L和2.0×10⁻³mg/L浓度下暴露8天的富集系数(BCF₈d)分别高达1,211.6和1,549.7,远高于一般农药(BCF>500即视为高富集);这一特性提示其在食物链中累积的潜在风险。虫螨腈对无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毒性高于鱼类,且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对其敏感度越低。绍兴茶园小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估显示,为保护95%的物种,水体中虫螨腈浓度需
总而言之,在规范使用前提下,虫螨腈对生态系统风险可控,是替代高毒农药的理想选择。在实际应用中,应避免在水源保护区、水产养殖区周边使用,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使用剂量要求,以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影响。
三、作用机理与特点
(一)作用机理
——线粒体靶向的能量阻断
虫螨腈的独特作用机制,是其在农药领域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害虫接触或取食含有虫螨腈的药剂后,一场精密而高效的“生物化学反应”在害虫体内悄然上演。药剂在昆虫体内多功能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转化,最终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这一活性物质能够特异性地作用于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过程,如同精准地按下了细胞能量供应系统的“暂停键”。它主要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向三磷酸腺苷(ATP)的转化,即阻断三磷酸腺苷(ATP) 的合成,而 ATP 作为细胞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货币”,其合成受阻后,细胞内的能量供应迅速陷入困境。随着能量的持续匮乏,细胞内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陷入瘫痪,神经传导无法正常进行,肌肉运动失去动力支持,物质合成与代谢过程也被迫中断。最终,害虫因无法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而走向死亡。此外,虫螨腈还兼具胃毒及触杀作用,在植物叶面上具有较强的渗透性,且具备一定内吸作用。这使得药剂不仅能在害虫取食时经消化道发挥胃毒作用,还能在接触害虫体表时通过触杀作用进入害虫体内,甚至能在植物体内进行一定程度的传导,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害虫控制。
——相较于传统杀虫剂的显著优势
虫螨腈的杀虫机理与传统杀虫剂(如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完全不同,它是通过作用于害虫细胞中的线粒体能量代谢系统发挥功效,并与现有杀虫剂无交互抗性。因此,对于那些对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昆虫和某些螨类,虫螨腈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依然能够发挥良好的防治效果,为解决害虫抗性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的研究通过分子对接和RNA干扰技术证实,螨类对其他杀螨剂产生抗性的基因(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PcGSTO1)并不影响虫螨腈的毒力。这一特性使虫螨腈成为害虫抗性管理(IRM)和综合防治(IPM)体系中的核心工具,特别适用于防治已对常规农药产生抗性的害虫种群。
(二)产品特点
四、登记情况
国内:虫螨腈在我国申请的专利号为CN88106516.1,专利已于2008年7月28到期。根据查询中国农药信息网的结果,截至目前,在登记有效期内,我国仅登记了17个虫螨腈原药,65个单剂制剂,365个混配制剂。其中,原药分别为巴斯夫欧洲公司的94.5%虫螨腈原药,江苏中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永农生物科学有限公司、开封博凯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河北省衡水北方农药化工有限公司与山东潍坊双星农药有限公司均是95%虫螨腈原药,山东维尤纳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美邦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均是96%虫螨腈原药,山东潍坊润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97%虫螨腈原药,山西奇星农药有限公司、广东立威化工有限公司、石家庄瑞凯化工有限公司、山东新龙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兴柏(沧州渤海新区)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莱科作物保护有限公司、青岛恒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均是98%虫螨腈原药。
国外:虫螨腈已在60余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农药登记,覆盖范围包括北美、欧盟、南美及亚太等全球主要农业区。从区域分布看,虫螨腈的全球登记呈现高度集中态势,主要集中在巴西、中国、印度、东南亚和南非五大市场,这五个地区的市场价值占据了全球虫螨腈需求的85%以上,东南亚与非洲是近年来增长迅速的新兴市场,主要用于防治蔬菜害虫和秋粘虫等迁飞性害虫。在登记作物上,虫螨腈已覆盖30余种作物,包括蔬菜(甘蓝、白菜、黄瓜、番茄等)、果树(苹果、柑橘、荔枝等)、大田作物(棉花、玉米)以及非农用领域(木材保护、卫生害虫防治)。靶标害虫扩展至鳞翅目、缨翅目、鞘翅目及螨类等200多种害虫/螨类。未来登记趋势将向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咖啡、可可)和新兴害虫(仓储害虫、卫生害虫)延伸。
五、应用领域与市场前景
(一)应用领域
虫螨腈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涵盖农业、仓储和卫生害虫防治三大领域,其中农业应用占据主导地位。在农业领域,虫螨腈表现出多作物、多靶标的综合防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虫螨腈已成为抗性管理的核心工具。作为轮换用药方案的关键成分,它能有效延缓新烟碱类(如吡虫啉)、双酰胺类(如氯虫苯甲酰胺)药剂的抗性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南方蔬菜产区(湖南、广东、海南、云南),小菜蛾种群已对菊酯类、有机磷类产生高水平抗性,虫螨腈成为少数仍保持高效的工具之一。
——蔬菜种植。精细呵护蔬菜生长。在蔬菜种植中,虫螨腈是守护蔬菜健康的关键力量。对于十字花科蔬菜,如白菜、甘蓝等,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顽固性害虫常常肆虐,这些害虫繁殖速度快、危害严重,常导致蔬菜叶片被啃食,影响蔬菜品质和产量。使用虫螨腈制剂能快速控制害虫数量,保护蔬菜生长,确保蔬菜叶片完整,光合作用正常进行,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与品质。在茄果类蔬菜,如番茄、辣椒、茄子上,棉铃虫、烟青虫、蓟马等害虫会对果实的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使用虫螨腈可有效防治这些害虫,保障果实的正常发育,减少虫蛀果,提高蔬菜的商品性,满足市场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特别在设施农业中,虫螨腈因耐雨性强、温度正向效应等特点成为害虫防治的首选。
——水果种植。助力水果品质提升。在果园中,虫螨腈为水果的品质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苹果园中,苹果蠹蛾、桃小食心虫等害虫会蛀食苹果果实,降低苹果的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使用虫螨腈能有效防治这些害虫,减少果实被蛀食的概率,使苹果色泽鲜艳、口感鲜美,提高苹果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柑橘园中,柑橘潜叶蛾、柑橘木虱等害虫会影响柑橘新梢的生长,甚至传播柑橘黄龙病等病虫害。虫螨腈对这些害虫有较好防效,保护柑橘新梢生长,预防病虫害传播,保障柑橘的产量与品质。在葡萄园中,葡萄透翅蛾、葡萄二星叶蝉等害虫会影响葡萄植株的健康,阻碍果实的膨大与糖分积累。使用虫螨腈可防治这些害虫,保障葡萄植株健康,促进果实膨大与糖分积累,使葡萄果实饱满、甜度高,提升葡萄的品质与口感。
——粮食作物种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对于粮食作物,虫螨腈是保障粮食产量与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玉米种植中,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会蛀食玉米茎秆和果穗,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使用虫螨腈可有效防治这些害虫,避免害虫对玉米的危害,保障玉米茎秆的完整性和果穗的完整性,为玉米的光合作用与物质运输提供保障,从而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在水稻种植中,对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虫螨腈能有效抑制害虫的取食与繁殖,保护水稻叶片和茎秆,提高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促进灌浆结实,增加水稻的千粒重,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
——经济作物种植。推动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在经济作物种植领域,虫螨腈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棉花种植中,棉铃虫、红蜘蛛等害虫会对棉花植株造成严重危害,影响棉花纤维的品质和产量。使用虫螨腈可有效防治这些害虫,保护棉花植株生长,使棉花纤维色泽洁白、长度整齐、强度高,提高棉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推动棉花产业的发展。在甘蔗种植中,甘蔗螟虫等害虫会蛀食甘蔗茎秆,降低甘蔗的含糖量和产量。虫螨腈对这些害虫有较好防效,减少甘蔗被蛀食的程度,提高甘蔗的含糖量和产量,为制糖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在茶叶种植中,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害虫会影响茶叶的鲜嫩度和品质。使用虫螨腈可防治这些害虫,保障茶叶的鲜嫩度和品质,使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口感醇厚,提升茶叶的经济价值。在烟草种植中,烟青虫和烟蚜是主要害虫,烟青虫蛀食嫩梢和果实,烟蚜传播病毒病,虫螨腈在烟草团棵期至旺长期使用,能同时控制这两种害虫,且对烟草的安全性较高。在花卉种植中,针对月季上的月季叶蜂,其幼虫群集啃食叶片,虫螨腈喷雾后可快速击倒幼虫;对于非洲菊上的斜纹夜蛾,虫螨腈能有效防治其幼虫对花瓣和叶片的取食,保障花卉的观赏价值。
——林业领域。虫螨腈是守护森林健康的绿色卫士。对于杨树、柳树等常见行道树和用材林,杨扇舟蛾、柳毒蛾等害虫常常大量繁殖,啃食树木叶片,严重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势。使用虫螨腈可有效防治这些害虫,保护树木叶片,维持树木的正常生长,减少因虫害导致的树木生长缓慢、枯枝等问题,提高城市绿化景观效果和木材质量。对于经济林,如核桃林、板栗林等,核桃举肢蛾、板栗瘿蜂等害虫会危害果实,降低果实产量和品质。虫螨腈对这些害虫有显著防效,保障果实产量和品质,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增加林农收入。对于樱花树上的苹掌舟蛾,其幼虫暴食叶片,虫螨腈在幼虫分散为害前施药,可集中杀灭,保护樱花树的景观效果。此外,在苗圃中,针对苗木上的蛴螬等地下害虫,虫螨腈与土壤处理剂复配后,能通过触杀作用杀灭地表活动的幼虫,减少对苗木根系的啃食。还有中草药,用于人参防治蛴螬(土壤处理),枸杞防治瘿螨(花期)。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虫螨腈的合理使用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持。
——创新应用场景。近年来,虫螨腈在仓储害虫(米象)、卫生害虫(白蚁)防治领域崭露头角,拓展了非农用市场空间。
(二)市场前景
——全球农业病虫害变化趋势。气候变暖导致害虫分布范围扩大,发生世代增加。如秋粘虫从美洲扩散至非洲、亚洲;蓟马、粉虱等小型害虫危害加重。虫螨腈对这类害虫的高防效使其需求增长,特别是在热带地区,其温度敏感性(气温越高活性越强)成为独特优势。
——害虫抗性管理需求激增。传统农药因滥用致害虫抗药性加剧,鳞翅目害虫如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抗性达数百倍,防治几近失效。而虫螨腈以独特机制靶向害虫线粒体,阻断能量代谢,与传统药剂无交互抗性,即便面对高抗性害虫仍高效,成为破解抗药性难题的关键,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全球农业集约化程度提高。随着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增加,全球农业特别是巴西、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的集约化农业快速发展。高密度种植导致害虫发生频繁且危害加剧,对高效杀虫剂的需求显著提升。而虫螨腈在防治秋粘虫、草地贪夜蛾等迁飞性害虫方面表现优异,成为大田作物保护的重要工具。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变革。全球农业种植结构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调整与变革,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逐渐增加,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这些经济作物对病虫害防治的要求更高,虫螨腈因其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非常适合用于经济作物的害虫防治。因此,全球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进一步带动了虫螨腈的市场需求增长。
——复配制剂的开发应用。虫螨腈与甲维盐、虱螨脲、茚虫威、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噻虫嗪、噻虫胺、呋虫胺、茚虫威、联苯菊酯、溴氰菊酯、螺虫乙酯、唑虫酰胺、氟啶虫酰胺与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的复配不仅提高了防治效果,也扩大了杀虫谱。如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将速效性与持效性结合,防效提高4倍以上,成为市场热门产品。复配制剂的开发显著延长了产品生命周期,扩大了应用场景。
——高毒农药替代政策推进。全球范围内对高毒有机磷农药的禁限用政策(如我国对甲胺磷、对硫磷等的禁用)创造了巨大的替代市场。虫螨腈作为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成为高毒农药的理想替代品,受益于政策驱动实现快速增长。
——食品安全标准提高。全球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提高,促使生产者选择低残留农药。虫螨腈在欧盟和日本的MRL标准(
六、结论
虫螨腈作为一款具有独特作用机制和显著应用优势的杀虫杀螨剂,自诞生以来,在全球农业和林业害虫防治领域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虫螨腈是农药行业应对害虫抗药性和环保要求双重挑战的创新结晶,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在农业植保领域的不懈探索与追求。
在产品特性视角下,虫螨腈以其高效、广谱、低抗性风险等卓越性能,成为农业害虫防治的有力武器。它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多种害虫和害螨,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全方位的保护。同时,虫螨腈的低毒、低残留特性,使其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符合现代社会对绿色、安全农业的发展需求。然而,虫螨腈也并非完美无缺,其对部分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以及在环境中的潜在影响,需要我们在使用过程中予以高度关注。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和严格的监管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其负面影响,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在市场发展视角下,全球虫螨腈市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需求不断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害虫抗药性问题的加剧、全球农业种植规模的扩大与结构调整、环保和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等诸多因素的共同驱动,以及巴斯夫等国际巨头与山东亿嘉、山东新龙等国内领军企业的持续发力,不仅推动了虫螨腈产品的迭代升级,更构建了全球化的生产与销售网络,为其市场渗透提供了坚实支撑。另外,虽然国内外市场在登记情况、生产企业格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都表现出对虫螨腈的旺盛需求。
在未来发展视角下,虫螨腈要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浪潮中持续立足,需在技术创新与应用管理上双向发力。一方面,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深耕剂型优化与复配技术,如开发环境友好型微囊制剂以降低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探索与生物农药的协同复配方案以提升生态兼容性;另一方面,农业从业者需严格遵循科学用药原则,通过轮换使用、精准施药等方式延缓抗性演化,同时避开蜜蜂活动期与水生环境周边施药,实现效能发挥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总体而言,虫螨腈的发展不仅是化学合成的突破,更是农药从“高毒高残留”向“高效低风险”转型的缩影,其轨迹折射出全球农药产业从“高效杀灭”“产量优先”向“精准调控”“绿色可持续”的转型方向。作为人类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平衡的智慧结晶,它凭借独特作用机制、低抗性风险、广谱防效与生态兼容性,成为全球抗性管理和绿色农业的核心工具,且其发展历程印证了以技术创新、环境责任、全球布局为驱动的战略在绿色农业转型中的价值。未来,随着制剂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及科学用药与技术升级(如降低水生毒性、轮换限量使用),虫螨腈将与其他植保技术协同,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平衡中发挥更关键作用,而中国企业从原药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也将让这一“中国制造”标杆在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彰显更大价值,成为农业与环境协同的“平衡者”,为全球农业稳健发展保驾护航,书写现代农业绿色防控新篇章。
内容来源:丰畴
本期编辑:程贝贝
本期审核:顾倩倩
本期监制:顾旭东
免责声明
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律师
◆
◆
◆
◆
◆
想你所想
七
星
级
服
务
来源:农药市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