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宋史第11章:孤苦的皇帝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08 23:01 1

摘要:他眼前不断浮现着夫人柴氏的面容,想起二十多年前,二人在黄河边的旅店里相遇,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嫁给穷困潦倒的自己,她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给正处于迷茫中的自己指明方向,她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供自己购买书籍,结交人脉,让自己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人生。

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开封,郭威在崇元殿即皇帝位,大赫天下。

郭威自称乃周王室的后裔,周文王的弟弟虢叔的后代,因此定国号大周,史称后周。

郭威

这一年,郭威48岁了。在此之前,他的嫡亲家人,除了两个女儿以及养子郭威外,其余全被隐帝刘承祐杀害。

百官散去,郭威独自回转后宫。他没有登上皇位的兴奋,心中却有说不出的悲凉和苦楚。

“历朝历代,可有如朕这般孤苦的皇帝!”他在心中苦笑。

他眼前不断浮现着夫人柴氏的面容,想起二十多年前,二人在黄河边的旅店里相遇,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嫁给穷困潦倒的自己,她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给正处于迷茫中的自己指明方向,她慷慨地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供自己购买书籍,结交人脉,让自己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人生。

此时此刻,他无比地怀念夫人,想起他从军的时候,两人往来不断的书信,短暂在家的日子,两人说不完的悄悄话,他和夫人曾无数次地幻想着,等他致仕之后,两人一起或骑马、或荡舟,去游览天下美景,或者找一个风景绝美的地方,一起去过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生活,再也不理这人间的俗事。

可如今,一切皆成泡影。夫人再也找不到了,他郭威没有家了。

他所有的,只剩下将士们强加给他的一国之主的名号,他的心中,只剩下沉甸甸的责任,对追随他的将士们的责任,对天下百姓的责任,嗯,还有养子柴荣,外甥李重进,两个女儿女婿,也需要他的照顾。

所谓的权力和地位,对他郭威来说,索然无味,如果不是为了这些责任,这些对他有什么意义。

既然老天收了他郭威的家,只留下了他一个人,那他就为这天下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些事情吧。

一念及此,郭威找到了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自此,郭威连续颁布了一些充满人情味的圣旨。

首先,对被刘承祐杀害的几个老伙计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追封官爵,并由中央政府负责安排隆重的葬礼,同时,派人访寻他们遗留在世的子孙及嫡亲,如果有的话,优先录取到体制内。

史弘肇身边原来有个心腹,叫李崇矩,曾经负责管理史弘肇的家务,郭威让他去寻访史弘肇的亲族,李崇矩找到了史弘肇的一个弟弟,便把史弘肇留下的财产全部都给了他。郭威因此认为李崇矩贤能,把他安排到柴荣帐下任职,李崇矩后来先后得到柴荣、赵匡胤、赵光义等人的重用。

郭威对他以前追随过的几位帝王,后唐庄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高祖刘知远等人,也都充满感情,对他们的陵墓,都派人常年驻守,妥善保护。

其次,让政府各部门梳理上报五代以来的弊政,予以罢除或改革。

郭威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对民间疾苦深有体会,所以他首先减轻百姓的负担。一是罢除不合理的牛租,二是撤消营田务。

早在后梁时期,后梁太祖朱温征伐淮南时,将缴获的上万头耕牛给百姓使用,然后向百姓收牛租,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牛早就死光了,牛租却还在一直收。

郭威下令废除这项既过时又坑人的税收。

至于营田务,是唐末以后,在中原地区设置的由户部直接管理的农业生产机构,名义上是开垦无主的荒地,实则大量侵占民间田地充做营田,然后高价出租给失地或少地的农民,让老百姓苦不堪言。

郭威废除营田务后,将原来百姓使用的田地房屋和耕牛、农具,都赐给他们永久使用。

其间,有人建议,将这些营田直接卖掉,就能得到数十万缗钱来充实国库。

郭威斥道:“让百姓得利,就像国家得利一样,朕要这些钱干什么?”

郭威的做法,符合藏富于民的思想。

除此之外,他还下诏,命令各地官吏不得以任何借口来加收百姓赋税,原来普遍存在的正税以外的杂税一律废除。

这些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了后周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代时期,武夫当道,奉行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实行严刑峻法,后汉尤其残酷。

比如说,后汉律法规定,盗窃五匹布者死,盗窃一文钱者死,和有夫之妇发生关系,不管是强奸还是通奸,男女皆死。

酒和酒曲(造酒的原料)实行国家专卖制度,凡是民间有人私自买卖的不论多少一律处死;

禁止民间收藏买卖牛皮,私自买卖哪怕一寸也要处死。

牛皮在古代用途很广,牛皮坚韧,可用于制作皮具、军人的防护装备、乐器和建筑材料等‌,古人还经常把牛皮裁成细条用来捆扎物品,编连竹木书简,传说孔子“韦编三绝”,把连结书简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形容读书次数很多。

因此,牛皮属于战略资源,不只是用来吹的。

同时实行连坐制度,即便是情节轻微的罪行也要株连亲族。

郭威下诏进行调整,该罢除的罢除,不能罢除的,也要大大减轻处罚的力度,并将处罚标准予以量化,比如私自买卖酒和酒曲的,规定一两至一斤的杖刑八十,一斤以上到五斤的判徒刑三年,五斤以上的则处死。

对于牛皮的管控,计算出每年国家所用皮革数后,规定:每十顷田每年向官府交一革,多余的皮革,允许百姓自己使用。

关于连坐,规定:不是反叛和杀害亲属之类大逆不道的重罪,不再株连亲属。

郭威历经唐末以来四次朝代更替,对军人政权的弊端深有感触,因此,他开始有计划地提拔重用有才德的文官,平衡文武官员的比例。

这年六月,任命原枢密使、同平章事王峻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首席宰相,全权负责朝廷政务。

任命原枢密副使、兵部侍郎范质和原户部侍郎、判三司李谷为中书侍郎,相当于副宰相,李谷同时仍兼领判三司的职务,因为这个位置实在太重要,掌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

前朝重要官员,司徒兼侍中窦贞固和司空兼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苏禹珪被罢免职务,退出核心班子。

王峻、范质、李谷成为新领导班子的核心成员。

王峻不用多说,那是和郭威一起经历过生死的战友,一块起事的好兄弟,郭威视之如兄。

范质和李谷是郭威发掘出来的人才。

当初,郭威受命征伐三镇叛乱时,每次朝廷派遣使者下诏处理军事,诏令无论格式、措辞都很规范,文采斐然,郭威很敬佩,向使者询问是谁起草的,使者称是范质,郭威赞叹道:“此人真是宰相之材啊!”

郭威起兵攻入开封后,因乱兵抢掠,范质在民间躲藏起来,郭威就专门派人到处去找他,范质被带回时,天正下着大雪,郭威立即解下自己的外袍给范质穿上,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郭威让范质起草李太后的诰命以及迎请刘赟为帝的礼仪,范质一气呵成,令郭威叹为观止,随即便奏请李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李谷也是个少见的奇才,身材高大,天资过人,从小先习武,擅长骑射,后学文,过目不忘,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考中进士。

李谷以善谋略、能知人著名于世。

郭威平定三镇之乱时,李谷任西南面水陆转运使,负责保障后勤供应,郭威多次拉拢李谷,都被拒绝,李谷表示自己身为公职人员,应当恪尽职守,不能循私。

郭威由此认为李谷忠实可靠,对他委以重任。

王峻、范质、李谷这三架马车,各有自己的长处,王峻日夜操劳,事无巨细,知无不为,尤其擅长军事方面的谋划;范质聪明机敏,记忆力超强,熟悉各种典章制度,法律条文;李谷稳重踏实,才能过人,谋略深远,精于财政,善于言谈,常引经据典,出谋献策。

在这个改朝换代的特殊时期,这三人相互配合,同心协力,使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

广顺二年(952年),李谷在上台阶时不慎摔倒,右臂严重骨折,请假在家休息,期间三次上表请辞相位,郭威不予批准,派人用轿子把李谷接来偏殿,当面勉励一番,告诉他可不用上朝参加朝会,只在官署办公即可,李谷没办法,只好坚持上班。因为臂伤,签字不方便,郭威安排人给他刻了一个印章,让他直接在文件上盖章就行了。

国家形势一好转,有人忙着干活,有人吃饱了肚子想闲事,给郭威乱出点子,以讨好郭威。

有人建议,让郭威多选几个妃子,立个皇后,充实后宫,最好给皇上再生几个龙子。

郭威断然拒绝,他心中只有柴夫人,不过这个建议也给他提了个醒,他当即下诏,追立故夫人柴氏为皇后。

地方上按惯例给宫中进献奇珍异宝,郭威下令罢除,不但如此,他还将宫中原有的几十件名贵珠宝玉器,当庭摔碎,对众人说:“既为帝王,哪能享用这些物件!听说汉隐帝常与宠妃嬖臣在宫中嬉戏,珍玩不离手,玩物丧志,应引以为鉴!”

他又对王峻说:“朕出身寒微,自小艰难,历经生死战乱,今侥幸当上帝王,哪敢为了个人享受而侵扰百姓呢!”

他命王峻,让各地停止进献奇珍异食,随后又正式下诏罢除。

郭威有意复兴儒学,这年六月,他到曲阜参观孔子祠,来到孔子像前,便要跪地行礼,左右官员提醒他:“孔子不过是陪臣罢了,哪里当得起天子的跪拜。”

郭威却说:“孔子乃百世帝王之师,哪能不敬他呢!”于是跪拜如故。

接着他又拜谒孔子墓,命人修葺孔子祠,并禁止百姓在孔林内开采、砍柴。

他又命人寻访孔子、颜渊的后人,找到后,分别任命为曲阜的县令及主簿。

他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想尽快找到振兴国家的方法。他下诏鼓励文武百官献言献策,诏书中诚恳地说:“朕生长于军旅之间,没有什么学问,更不知如何治理天下,各级官员,无论文武,凡是有益国利民的方法,还请各自上书告诉我。”

诏书最后还说:“咸宜直书,勿事辞藻。”文笔最好简单直白一些,如果用词过于深奥,我看不懂。

这位单身贵族新皇帝坦率得可爱,总想让臣下明白,在他郭威面前,不用绕弯子,只要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繁文缛节。

郭威记得老子说的那句话: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者。

他坚持待人以诚,与人推心置腹,哪怕曾经是他的敌人。

那位在开封城外率先向他开战的慕容彦超派遣使者入朝进贡,郭威为了打消他的疑虑,特意赐诏书给他,夸奖他积极响应隐帝召唤、率兵勤王的做法,称他是位勇赴国难的忠臣。他说,我不相信一个不忠诚于汉室的人,能够忠诚于我大周。

最后他真诚地说:“事已至此,你老哥我已经弄成这样了,多说无益,希望老弟你理解我扶持我,咱们一起努力,让天下的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但慕容彦超却听不进郭威的肺腑之言,他毕竟是后汉的皇亲,不相信郭威会放过自己,于是紧锣密鼓地招纳亡命之徒,积聚兵器粮草,同时派人前去联络已在太原称帝的哥哥刘崇,又派人伪装成商人,潜出国界,去向南唐求援。

刘崇,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弟弟,原后汉河东节度使、太原尹,在听说郭威代汉自立后,他随之在太原称帝,仍以汉为国号,继续沿用乾祐年号,史称北汉。

慕容彦超的所作所为,都被郭威所掌握,眼见慕容彦超要在一条道上走到黑,便派阁门使张凝率兵到邻近兖州的郓州(今山东郓城县)备战。

不久,刘崇从太原起兵,联合契丹,组成联军伐周,慕容彦超觉得时机成熟,也联络南唐,兴兵讨伐郭威。

郭威面临了称帝以来的最大危机,但他并不惊慌,从容应对。

他任命老伙计王峻为行营都部署,节度各军,前去迎战北汉、契丹。

又派侍卫步军指挥使曹英、客省使向训讨伐慕容彦超。

王峻不辱使命,在晋州(今山西临汾市)的霍邑这个地方,大败北汉、契丹联军,经此一战,刘崇从此再不敢轻易兴兵。

曹英等人攻打兖州的慕容彦超却进展不利,一直打到第二年五月,还打不下来,郭威决定御驾亲征,让从晋州返回的王峻随军参谋,让李谷临时主持京城政务,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郭崇负责守卫首都安全。

郭威一到前线,周军士气大振。郭威先礼后兵,再派人劝慕容彦超投降,慕容彦超不但不投降,还命人在城头上辱骂郭威。

郭威仁至义尽,下令各军全力攻城。

关键时刻,比的是谁更得人心,郭威向来不吝封赏,慕容彦超却反而捂紧了钱袋子,舍不得散财收买人心。

眼见周军攻得急,慕容彦超部下将士失去斗志,不断有人出城投降。

五月十二日,周军攻破兖州,慕容彦超见无力回天,拉着妻子一块投井自杀了。

与此同时,南唐派大将燕敬权率兵五千北上,来援助慕容彦超,走到沭阳(今江苏沭阳县),被周军击败,燕敬权当场被擒。

郭威觉得此时不宜与南唐翻脸,便赐给燕敬权一些衣服金帛,放他回归南唐,以示友好之意,他让燕敬权给唐主李璟带话道:“叛臣,哪个国家都会痛恨,没想到唐国君主竟然帮助叛臣,岂不是失策?”

李璟听了此言,感到非常惭愧,于是下令将之前收留的中原人士,全部送回后周。南唐重臣韩熙载对李璟说:“姓郭的得国时间不长,但统治已经很牢固了,我们如果再轻易兴兵,一定有害无益。”

通过南征西伐,暂时解除了外部的威胁,唐末以来极为混乱的北方社会开始走上安定的道路。

广顺三年(953年),郭威又迎来了新的烦恼。他的两位亲密老战友,王峻和王殷,行为却越来越出格了起来。

王峻,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人。

乾祐元年(948年),王峻为兵马都监,与郭威搭班子,一起平定了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叛乱。

后汉隐帝即位后,大肆杀害顾命大臣及其在京家人,又遣使持密旨出京去杀拥兵在外的郭威、王峻二人。

郭、王二人同病相怜,一同发动兵变,攻入都城开封。郭威称帝后,王峻以佐命之功,被任命为枢密使兼右仆射、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辅佐郭威处理军国事务。

同年冬,刘崇建立北汉,联合契丹,发兵攻打晋州(今山西临汾),王峻独自率军解晋州之围。

慕容彦超在兖州叛乱,王峻又随郭威领兵讨平,有先登之功。

王峻屡建大功后,日益强势骄纵,把持朝内军政,又谋求兼任青州节度使,阻扰郭威立柴荣为太子,王峻比郭威年长,又为郭威立有大功,郭威一直把他当作兄长看待,对他十分敬重,因此一再忍让。

谁知王峻却不知好歹,越来越狂妄。

广顺三年(953年)四月,王峻要求郭威罢免李谷、范质,将其更换为自己的亲信端明殿学士颜衎、枢密直学士陈观,郭威说:“更换宰辅一级的大臣,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你让我再考虑考虑。”

王峻却不依,从早上磨到中午,逼着郭威下决定,郭威连午饭都顾不上吃,无奈之下,对王峻说,“老兄,今天是寒食节假期,等假期结束,再按你的意见办,中不?”

王峻这才退下。郭威沉思一番,觉得王峻实在太过分了,不能再这样纵容下去,于是召集其余班子成员、元老开会,老太师冯道也在其中。

郭威一见冯道,便哭诉道:“王峻欺人太甚,想把朕的心腹大臣都逐尽,朕唯一的儿子(养子柴荣)想回京看看朕,也被他阻挠,朕信任他,让他坐镇中央,身兼宰相,还兼任节度使,他还不满足,他眼里到底还有没有我这个皇上!”

皇上的哭诉引起大家的共鸣,大家一致决定收拾王峻,先是将王峻软禁,然后贬为商州(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司马,一个没有实权的正九品武官。

王峻从权力的巅峰一下子被打入最低层,心情可想而知,刚到商州,就犯了腹痛的毛病,郭威仍然心疼他,让他夫人前去探望,不久,王峻就病死了。

王峻病死后,郭威担心邺都留守王殷会产生不安心理,便派王殷的儿子王承诲去邺城,向他讲述王峻的过错和罪行,以此来安抚王殷。

王殷也是拥立郭威称帝的功臣,当初若不是他向郭威通风报信,郭威就有人头落地的风险。郭威称帝后,封王殷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对他十分倚重。

但王殷也和王峻犯了同样的毛病,恃功自傲,独断专横,贪婪无度,在辖区内横征暴敛。郭威听说后,曾专门派人去敲打他,但王殷仍不知收敛。

这年秋天,郭威得了严重的风湿病,走路都很困难,王殷再三上表请求入朝,郭威怀疑他动机不纯,因此没有批准。

十二月,朝廷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郊礼,这是天子祭祀天地的大礼,王殷再次请求回京参加这次大典,郭威同意了,并命他负责朝廷内外的巡逻警卫。

王殷进京后,出出进进,都大张旗鼓,声势浩大,随从不下几百人,朝野内外一时震恐不安。

王殷又入宫向郭威请示:“郊祭即将举行,届时军民会大量聚集,为了确保安全,臣需要在城外增设警卫,请陛下酌量增拨士兵武器,以备不测。”

这个理由很合理,让郭威很难拒绝,但如果按王殷的意思办,又可能会出现兵变的风险。

郭威对此很是为难,他因身体原因,已很长时间没有上朝听政了,军中甚至出现了这次郊礼郭威无法主持、也无法按常规封赏将士的流言,朝野内外都担心王殷可能会借此发难,一时人心浮动。

郭威知道,他需要再次做出决定了。

十二月初四,郭威强撑病体,传王殷入见,等王殷进来后,当即以阴谋作乱为借口,下令将他逮捕,流放登州,等他出了都城,又立即杀了他,朝中大臣心里这才安定下来。

连续除掉两个元老重臣后,郭威似乎也耗尽了自己的元气,他叹息人性的贪婪,难以排解自己的无奈。

正月,他到天坛祈福,已经无法弯腰,只得由人搀扶着,瞻仰致敬了事。

郭威知道,他得安排后事了。

于是,加封晋王柴荣兼任侍中,判内外兵马事,掌握全国军权。

随后,他召集众将到他的寝殿里开会,推心置腹地说:“朕自即位以来,节衣缩食,一心想多省点钱充作军费,府库里的收入,各地的进贡,除了用于军费之外,几乎没有剩余,你们难道不知道吗?居然纵容不法之徒散布流言,完全不顾人主之勤俭,不体察国家之贫乏,不考虑自己有何功而受赏,只知怀私怨恨,你们扪心自问,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众将听了,一个个惭愧不安,惶恐谢罪。返回军营后,追查出在背后散布流言的人,杀掉几个后,流言便平息下来。

晋王柴荣见郭威状态越来越差,便搬进宫中,日夜服侍郭威。

郭威反复交待柴荣:“当年我西征之时,看到唐朝十八座陵墓,没有一个不被盗掘,原因就是墓中多金玉珠宝。我死之后,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从速安葬,勿久留宫中,墓穴不用石砌,砖砌即可。工人劳役皆出钱雇用,勿以烦民;埋葬之后,从附近招募三十户百姓守陵,免除其杂徭,勿修下宫,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只刻石置陵前,上书‘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你若违背我的遗言,我不会保佑你!”

又交待人事:“李洪义可以重用,魏仁浦不要让他离开枢密院。”

随后,郭威又作了最后的人事任命,任命端明殿学士、户部侍郎王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枢密副使王仁镐为永兴节度使,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领武信节度使,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领武定节度使,步军都指挥使何徽领昭武节度使。

李重进是郭威的亲外甥,比柴荣年长,郭威特意将他召至床前,对他嘱咐后事,命他辅佐柴荣,并让他当场给柴荣下拜,确定君臣名分。

安排好这一切,郭威长舒一口气,说:“我没有遗憾了!”

第二天,郭威在滋德殿,平静地咽下了气。

来源:阅世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