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世界军事理论的伟大文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8:40 1

摘要:如今,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的军事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若论二战的军事理论建树,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莫属,这可以称为最为杰出的伟大论著,它是真正的地指导中国抗战的纲领性著作。许多杰出军事家对此都有详细论著。

陈先义

如今,谈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各国的军事理论界已经形成共识,若论二战的军事理论建树,非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莫属,这可以称为最为杰出的伟大论著,它是真正的地指导中国抗战的纲领性著作。许多杰出军事家对此都有详细论著。

1939年,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内部“速胜论”和“亡国论”成为中国思想和舆论激烈争论的两个热点。此时的中国,迫切需要一种客观的正确的能够指导中国抗战的科学理论出现。也就在这个时候,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表了,可以说在思想杂乱无章的年代,这篇论著如同黑暗中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中国混乱的思想理论界。今天,在抗战胜利80年后,我们怎么评价这个文献的伟大意义都不为过,甚至直到今天,它还在指导着俄乌战争。

此刻,我们可以回顾一下1939年以前的国内形势: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统一战线得以形成。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这一年9月,林彪指挥的115师在平型关取得中国抗战以来第一个歼灭战胜利。1938年,国民党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决战并取得胜利。但是,也就在此时,噩耗不断传来,国民党徐州会战失利,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发生,随后兰封大战失利,武汉保卫战失利。全国舆论由“速胜论”迅速跌入了“亡国论”。

中国抗战怎么办?整个中国都在问。国家和军队需要在理论上加以认清形势和正确指导。可是这时国民党蒋介石内部却弥漫着“投降论”“亡国论”,对抗战总体束手无策。甚至用了扒开黄河花园口“以水代兵”的愚蠢办法,企图阻挡日本军队南下武汉。也就在这之前的1938年5月,毛泽东把自己关在窑洞里9天9夜,每天除了两顿小米蔬菜粥,就是不停地抽着劣质纸烟,埋头写作,以至于连棉鞋都被火盆烤灼了,他浑然不觉。

毛泽东认为,我们中国必须创造适合我们国内实际的战争理论。多年以来,从苏联回来的吃过洋面包的人一次次给党的军事工作造成极大危害,造成不可估量的重大损失。毛泽东吃透了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的苦头。所以,长征胜利一到延安,毛泽东下定决心,一定不能事事唯“共产国际”马首是瞻,要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对中国管用的马克思主义和战争指导理论。所以一到延安,他就着手办抗大,并且亲自讲课。此刻他要写的就是倾尽心血的战争理论专著。警卫员回忆说,9天9夜不休息,就是铁人也熬倒了。但是第十天,当窑洞门打开时,毛主席整个人已经僵得不能动弹了,他连呼手疼,警卫贺清华打来一盆热水,让毛主席泡手,好长时间才暖过来。毛泽东伟大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完成了。

毛泽东这部著作的影响,可以说撼动了整个中国。先是国民党将领冯玉祥看到了,他激动不已,立即自费印刷3000册,分送给所有国民党要人。二是国民党小诸葛白崇禧大为叹服,他还按照毛泽东的话总结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变成自己的话,并以国民党军委会名义通电全国部队。然而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蒋介石看了《论持久战》后,立即表示大加赞赏,没想到的是,他叫上白崇禧,又唤来陈布雷及身边人员,问他们这本小书你们看了吗?反正我是看了三遍。他接着有点发火般的怒斥身边人,人家毛泽东吃小米粗粮,穿粗布衣裳,身边秘书却写出这样好的文章,你们吃白面大米,穿呢子,却不能给我写出这样的好文章,让我也像毛泽东一样脸上有光。你们可真蠢啊!据说白崇禧后来出门把这件事当作笑谈,说人家毛泽东都是自己写文章,他居然说是秘书代笔。

就是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最为伟大的贡献就在于,把运动战由闪电战、突击战,发展为游击战,彻底地完全地抛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已经形成定论的阵地战的主要战争方式。这种游击战理论,此后在百年历史上,成为第三世界与列强作战的基本指导理论。他的这一理论,大大丰富了世界战争理论内容,改变了世界对战争的认识。

今天,抗战早就结束了,但是围绕这个问题,却远远没有结束,国内依然存在着激烈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抗日主力是国民党,一直他们在正面战场。共产党不过在敌后打冷枪。有些公知甚至非常狂妄地说,在日本人背后打冷枪的行为,是国际法不容许的恐怖主义。从台儿庄战役、枣宜战役、长沙会战看,国民党是抗日的,但是由于国民党坚持打正规战,而照这样的打法,抗战是绝对不可能取得胜利的。国民党始终把抗战理解为国家之间的战争,天真认为应该遵循国际法,认为战争不是你死我活的较量,而是按照国际规则进行的博弈。所以蒋介石一边和日军作战,一边还在大赞日本人守规矩。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一直消极透顶,一直等着国际仲裁和诉诸于国际联盟,直到南京大屠杀发生,蒋介石居然还是主张依赖投诉。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剿共”上。他与毛泽东在《论持久战》理解的战争完全是大相径庭。

毛主席认为,战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民战争和阶级战争,日本军阀和统治阶级,就是中国人民的阶级敌人。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对立,根本是政治对立,依靠公堂对薄,永远不可能解决,不可能靠诉诸法律解决。他不受任何规矩、任何仲裁、规则的限制。只能依靠全民抗战,以战争对战争,才是唯一出路。老蒋以为法律能够代替,就是一种绝对愚昧。

人民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必须以反常规的超常规的形式,这就是毛主席的结论,人民战争和政治战争。必须打破蒋介石的套路和思维,打人民战争。所以,毛泽东教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必须以反常规超常规的战争形式,打好人民战争和政治战争,打败敌人的正规战争,必须以人民战争代替国家之间的战争。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不仅影响着整个抗战,它就像抗战年代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中国抗战的路程,给中国军民指引了正确方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也让日本侵略者无法应对这场人民战争。

十几年后,1956年秋,前日本关东军参谋本部课长、前日本陆军航空本部远藤三郎,在北京见到了他毕生最崇敬的对手毛泽东。此人15岁入日本士官学校,随后留学于法国陆军大学,在日本统治集团中,他被称为“有思想的军人”。他的老家山形,以出宝刀而闻名,就在那一次会见中,远藤三郎把祖传的宝刀献给了毛泽东。宝刀是他外祖父赠送给他的传家宝。对日本人来说,象征天皇制度的菊花,象征武士道精神的宝刀,这是日本文明的根本,是必须用生命来守护的圣物。他的这个举动,被称为是日本军人的前所未有的大礼。

那一天,远藤三郎特意穿了一件毛式中山装,迈着军人步伐,前来拜见毛泽东。远藤三郎说,毛泽东改造了中国,而毛泽东思想则改造了他这个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东亚观。他说在此之前,他却像大多数日本军人一样,坚信日本人是优等种族、是根本不服气的。他认为,无论在军事、现代化程度还是国力上,日本都远强于中国,日本充其量是先败于美国,再败于不讲信用的苏联,日本根本不是败于中国。

在他看来,日本的战败,是纯粹军事战略上的失败,而不是道义上的失败。如果日本在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全力进攻苏联,那么,在德国和日本东西夹攻之下,苏联很难不被打败。而如果以朝鲜、伪满洲国和日本本土为基地,假以20年的长期准备,再全力与美国争夺太平洋,那么,日本占领西太平洋,与美国“划洋而治”也绝非是不可能的。在远藤看来,“没有头脑”的东条英机拒绝了这个宏大的计划。而且,直到战败,日本的战略依旧还是在“大陆”与“海洋”之间徘徊,而在整个战争中,日本的最高统帅部都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战略。这就是他所理解的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

1947年2月,远藤作为战犯被关进了东京监狱。一年后,他被释放。从此,以耕田为生,除了种地之外,远藤三郎平日闭门不出,苦苦思考着日本战败的原因,直到他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远藤三郎原来所有思路从此崩塌,他说自己读到这部圣书,“觉悟好像就在一夜之间”。他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起码从三个方面击中了日本战略的要害,也击中了远藤三郎的要害。他是这样总结的:第一,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绝非单纯的军事较量,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是一场政治较量。而日本从来没有这样思考过。第二,《论持久战》指出的,中日之间的较量,也不仅仅是现代化程度的较量,而且还是意志的较量。能够救中国的,只有中国人民自己,只有中国人民自己的求生意志。

中国人是为了求生而反抗,生存还是灭亡,这就是底线。中国没有退路。日本是强国,日本打中国,是顺势而为。中国是弱国,要反抗是逆境中求生,中国人民反而能够发出无以伦比的巨大能量。第三、远藤说,《论持久战》指出,中日之间的较量,也并非两国的较量实际是全球的较量。日本人处心积虑,它占琉球,占中国台湾,占朝鲜,封闭了中国出海口,但是他这样步步紧逼,也威胁了美国在太平洋利益,同时在大陆上对苏联构成严重威胁,苏联不可能袖手旁观。仅仅从表面看,日本把中国孤立起来了,但是,实际上又何尝不是日本把自己也孤立了呢?眼下只是日本和中国作战,长远看,日本将来不得不同中美苏同时作战。《论持久战》中说,日本固然在现代化占优势,这是表面的,实际上,日本在政治动员、人心向背、全球战略三个方面都占劣势,所以得出结论,日本必败。

毛泽东从哲学高度,从世界政治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的战争,最终结论是日本必败,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起,那么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此后,就是这个远藤写了一部《日中十五年战争与我》,他发自内心地说,只是读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才真正知道日本的根本短处究竟是什么,日中两国、两军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如果说,直到战败,日本的决策层还在争论日本的战略究竟是什么的话,那么,早在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就已经准确地概括了日本的战略,而这个战略就是:“中间突破、两翼齐飞”。

毛主席这个深谋远虑的伟大论述,直到今天,我们内部那些非毛化的公知们还不知皮毛。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日本的战略,便是以整个中国为基地,向“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他在书中只是用几十个字,就一举概括了日本的战略实质:“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柿子拣软的捏,首战找弱敌打,从中路突破,进攻最弱势的中国,然后以中国为基地,逐步向两翼展开,这是日本极为精明的战略。

在毛泽东看来,这一战略成败之关键,不在远藤之流所谓的“两翼”,而在日本能否突破“中间”。百密一疏,在这个精心的战略布局中,日本唯一没有算计到的是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长时间、如此持久、如此顽强地抵抗。他们以为,中国的蒋介石代表的是整个中国的基本状况,都会像蒋介石一样,等着国际法庭的裁判,采取消极抗战的态度,他们更加没有想到,中国老百姓会起来抵抗。软豆腐成了坚不可摧的硬石头。

这个硬石头的出现,就是因为中国有了毛泽东和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他们把一盘散沙的中国老百姓凝结成了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正是毛泽东率领中国老百姓的坚决顽强抵抗,使日本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兵家之大忌。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论持久战》的思想主张的长期抵抗,使日本最终陷进久拖不决的战争泥潭。从此以后,日本只能是步步被动,再也不能采取主动的战略。

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毛泽东《论持久战》主张的人民战争思想,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之中,正是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关键。有些公知散布说苏联出兵、美国原子弹解决战争的论点,都是混淆视听的胡说。外国的力量,仅仅是助我一臂之力,最终战争胜利的关键还是靠中国人民自己。日本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日本根本就没有想到中国会抵抗,而且会如此顽强持久地抵抗。由此可见,日本当时对于我们的藐视,到了怎样一种地步。

毛泽东特别论述,中国人民与日本是不一样的,当年日本遇到西方入侵,采取的是举手投降,把自己融入西方阵营,成为一个处在亚洲却是西方列强的国家。日本的近代化,也就是放弃自我,转向西方,全盘西化。他没有想到的是,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与它完全不一样,遇强抵抗,在抵抗中,中国开始了自我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内发性的、革命式的近代化道路,而这条道路,就是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为媒介的。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在一边抵抗一边变革的道路上探索前进。今天面对西方列强对我们的贸易战、金融战、科技战、信息战、舆论战,我们一刻也没有屈服过,我们一直在抵抗前行。在这样的抵抗中,中国共产党依靠的是十四亿中国人民的团结。我们承认,在这个伟大的抵抗中,我们的队伍中,主张屈膝下跪者有之,鼓吹摧眉折腰者有之,倡导卖国求荣者有之,但这一切,都无法阻挡十四亿中国人民坚定前行的决心和意志。

过去,我们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我们在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靠亿万人民的坚不可摧的意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抗美援朝打败了美帝国主义,解放后又战胜了一切企图挑衅我主权的所有敌人,我们靠什么?靠的是“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的人民战争”,靠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今天时代不同了,凭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我们已经拥有比先前不知要强大多少倍的武力和装备。我们对一切内外敌人都毫不惧怕。但是有一点,无论我们的武器装备强大到何等程度,毛主席《论持久战》为代表的人民战争思想,都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不二法宝。这一点,将永远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高举毛主席的旗帜,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来源:陈先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