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5日,平安银行公开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实现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2%;其中,零售业务实现营收712.55亿元、同比下降25.9%,净利润2.89亿元、同比下
野叔(资深金融从业者)
2025年3月15日,平安银行公开披露的《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去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466.95亿元、同比下降10.9%,实现净利润445.08亿元、同比下降4.2%;其中,零售业务实现营收712.55亿元、同比下降25.9%,净利润2.89亿元、同比下降94.8%。
在两天后的相关业绩发布会上,该行负责人对上述表现的比喻是:零售业务已经止血,不过造血还要过程。自2016年正式启动“零售转型新战略”,到后来的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九年之后平安银行为何需要“止血”?
通过分析平安银行2011-2024年的年报文字与数据,野叔试图从商业模式、特别是客户拓展模式的视角,探究一下其零售贷款一度“失血”的原因。虽然有点“马后炮”,但或可成为其他银行未来推进零售转型的“后视镜”。
1 高增长模式的反思
从零售贷款占比(本文按平安银行近年年报口径,指包括信用卡在内的个人贷款)看,2013-2016年平安银行零售银行特征已经较为明显,这一期间零售贷款占比在37%左右。
在正式提出零售转型的次年,2017年末零售贷款同比增长高达57.0%,增速比同期RMB个人贷款平均增速高35.5个百分点;其中信用卡余额3036.28亿元,同比增长67.67%。
2018年末,该行零售贷款余额突破一万亿元,达到11540.1亿元,同比增速仍然高达35.9%,增速比同期个人贷款平均增速高17.7个百分点。
如此超常高速增长,让平安银行获得“零售新王”之称;然而三四年之后,“新王”的零售业务却连续两年失速。2023年该行零售贷款余额同比下降3.4%。2024年末零售贷款余额17671.7亿元,同比下降10.6%(详情见附图2);规模已经小于2021年末,增速比同期RMB个人贷款增速低14.1个百分点。
2024年,该行过去的“三大尖兵”业务(信用卡、新一贷和汽车金融业务)均呈现收缩趋势。其中,信用卡余额4349.97亿元,同比下降15.39%;经营贷款5314.10亿元,同比下降13.56%;汽车贷款余额2937.95亿元,同比下降2.87%。
野叔曰:零售业务以求真为根、以务实为本,银行机构当深耕细作;不要采用短期行为来追求短期业绩,不要妄想可以通过揠苗助长的模式“创新”来实现长期价值。
2 高收益模式的反思
在经济稳定、利率稳定的时期,零售贷款一般可以比对公贷款获得更高的平均收息率,特别是风险偏好较高的情况下。例如,2015年,平安银行的公司贷款收息率为6.07%(不含贴现),同期零售贷款的平均收息率高达9.88%。
此后,2017-2022年该行零售贷款收息率虽然呈现略微下行趋势,不过均能够保持在7.2%以上。所以尽管其存款付息率一直较高,但是零售贷款与零售存款的名义利差均在4.8个百分点以上。
特别是2022年,零售贷款平均收息率还有7.38%,真的让专业人士刮目相看:都这个时候了还能够承受这样较高利率的客户,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啊?
2024年,其零售存款付息率仍然高达2.18%,零售贷款平均收息率5.56%,比上年数值下降102个基点(详情见附图3);零售贷款实现利息收入1015.65亿元,同比下降23.89%,绝对额比2020年度的还略低。
野叔曰:能够支撑高收益的一般是高风险业务、高风险客户,在经济顺周期时银行做到风险与收益平衡相对较为容易,但是进入逆周期管理时要做到上述平衡就很困难;所以,不要因为贷款收息率较高就可以心安理得,不要因为存款利率相对刚性就不积极降低成本。
3 高风险模式的反思
在前文中提及的零售贷款收息率较高的2015年,在进行较大金额的不良核销之后,年末平安银行不良率仍然上升到1.45%,关注率更是高达4.15%;同期零售贷款不良率2.11%。
此后多年,该行平均不良率和零售贷款不良率都稳定在2%以下,平均关注率也逐步下降到2%以上。其直接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贷款余额增长较快,分母变大后形成稀释效应;二是每年核销和转让处置等的不良贷款金额较多,分子变小后则比率下降。
2024年,平安银行核销与处置不良贷款810.86亿元(其中核销632.94亿元);年末不良贷款余额357.38亿元、比上年末减少2.98亿元;不良率1.06%,与上年末持平;关注率1.93%,比上年末升高0.18个百分点(详情见附图4)。
同期,该行计提贷款拨备529.24亿元(其中零售贷款减值损失计提487.29亿元);年末贷款拨备覆盖率250.71%,比上年末下降26.92个百分点。
在3月17日业绩发布会上其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经济调整期该行部分产品策略和风险控制未能及时跟上,导致了一些问题;近一年多逐步降低了高利差、高风险产品的比例,转向更加稳健的产品结构。
野叔曰:任何时期商业银行的零售业务都务必坚持质量第一、收益次之、规模再次,只有如此才能稳健穿越不同周期;不要为了追求市场份额、机构规模等放松风险防控,不要妄想可以长期做到用高收益和高增长来平衡高风险。
4 高获客模式的反思
当年平安银行在说明其零售转型时,曾提出重要原因之一是所在集团具有“零售基因”。不过,野叔认为其集团的“零售基因”似乎并非“银行基因”,而是“保险基因”。
例如,在客户营销模式上,至少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该行明确提及:“升级综合金融 MGM(客户推荐客户)模式”,推动零售客户数量快速增长。
所谓MGM模式(Members get member),就是将已有客户发展为“业务代理人”,并通过其获得新的客户。这种模式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中并不多见,但是在保险机构中较为常见。
MGM营销模式运用到零售贷款业务上最大的弊病,就是容易为专门的中介机构所利用。具体来说,问题有三。一是可能形成较为混乱的渠道关系,今天可以推介给这个银行,明天也可以推介给那家银行;二是可能抬高贷款实际成本,无利不起早,MGM本身就有“加点”的成本,从而养活了一批职业中介机构和职业“助贷人”。
三是可能利用对产品设计和风控逻辑相对熟悉的能力,将高风险客户“包装”为低风险客户、将低授信客户“美颜”为高授信客户。这一点是MGM模式最可怕的特点。
同时,关于客户交叉营销模式,平安银行的相关年报中明提出是以LUM带动AUM(Liability Under Management,Assets Under Management),即“三大尖兵”等贷款带动资产管理,因为从客户角度看贷款是负债,存款和理财等是资产。
在这种模式下,该行零售业务总客户及AUM余额一度较快增长;不过2024年在“LUM带动AUM”模式影响下,二项增长均明显放缓。年末,零售客户12553.79万户,同比增长0.1%(详情见附图);AUM余额41940.74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信用卡客户4692.61万户,比上年末减少696.3万户,同比下降12.9%。
此外,在客户服务模式上,至少早在《2016年年度报告》中,该行就提出其零售银行服务的核心理念是“SAT模式”,而非传统的线下服务。SAT的三个字母分别指社交媒体、客户端应用、远程服务。如果SAT模式大量运用到零售贷款的贷后管理中,也可能带来风险预警滞后的问题。
因此,在3月17日业绩发布会上提及未来如何持续深化零售业务改革时,平安银行的相关负责人提出的四项措施中的第一条,就是“提升自主获客及自主经营能力,围绕建队伍、推业务、调结构,重构自营渠道”。
野叔曰:贷款资产是商业银行的核心资产,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主业,风控环节一定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不要妄想没有风险承担的第三方会真正负责,不要由于过多依赖于外力而自废内功。
5 高科技模式的反思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数字时代的商业银行来说,科技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变量,但并不是唯一的变量。
平安银行背靠所在集团的科技力量,较早提出了“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十二字策略方针;其中,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该行对“科技引领”的详细阐述是:技术引领、模式引领、平台引领、人才引领。
确实,2020年末该行科技人员(含外包)超8500人,与中小银行相比其“科技银行”特征非常鲜明;不过与国有大行相比科技投入与科技人员也还是存在明显差距,而且没有哪家大行敢像下面这样写年报。
在《2022年年度报告》中第12页,平安银行对其零售转型“智能化银行3.0”有这样一段原文:让金融服务变得“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微不至”。
无所不能?野叔将该行十多年来的年报看了几遍,对其文采斐然的表述中差点就信了。但是如果真的如此,那么平安银行还需要“止血”么。这样的文字,放在当时也是神话,放在今天就是笑话。
例如,一些AI风控系统或者平台可能号称非常强悍,用了一堆专业术语和没啥可比性的数据;但是背后还是依靠高收益、高核销来保持贷款质量相对稳定。例如,2019-2024年五年期间,该行累计实现净利润2299亿元,同期核销和转让处置贷款累计3853亿元(相关详情见附图6)。
野叔认为,数字驱动、数据赋能确实非常有用,但是在任何领域人类都需要保持一定的“元认知”,不要迷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不要让“AI幻觉”变成“管理者幻觉”。
野叔的结语
最后要说的是,尽管商业模式中存在着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近十年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整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业绩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的。
而且,该行在经历了“失血”到“止血”的艰难过程之后,依然保持了战略定力。在其最新年报中明确表示,持续升级“零售做强”;在相关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平安银行将来还会是一家以零售见长、以零售为主、带有科技基因的银行。
野叔认为,零售转型相对艰难,尤其当下异常艰难。平安银行的探索创新之路是中小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一本好教材,其中既有一些可以吸取的教训,也有非常丰富的可以学习的经验。(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来源:董希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