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腹部若出现5种异常症状,可能是直肠炎信号,别忽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8:49 4

摘要:胃肠不适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很多人肚子一疼、便便有点不对劲,就随手搪塞一句“吃坏了”“最近上火”“天气变化”,但有些时候,身体的反应,不是简单的肠胃感冒,而可能在悄悄提示——直肠炎。

胃肠不适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很多人肚子一疼、便便有点不对劲,就随手搪塞一句“吃坏了”“最近上火”“天气变化”,但有些时候,身体的反应,不是简单的肠胃感冒,而可能在悄悄提示——直肠炎

这不是某种稀罕病。它就藏在人群中、藏在日常生活的缝隙里,甚至藏在你以为“没事”的那一泡稀便里。直肠炎并不罕见,尤其在20到50岁的都市群体中,发病率逐年升高

2023年《中国消化病杂志》统计数据显示,仅华东地区城市居民中,直肠炎样改变的肠镜检出率就接近12%。问题是,大多数人压根没意识到自己“有病”。

如果你最近总觉得肚子怪怪的,尤其是腹部反复出现下面这5种异常症状,别再自我安慰了,可能是直肠炎在敲门。

肚子左下方钝痛,又不剧烈,像针扎但扎不透。这种隐隐作痛,常常在饭后或排便前后出现,很多人以为是“胃不好”,其实直肠就在腹部左下象限。当它发炎时,局部充血、水肿,肠壁神经被刺激,就出现这种说不上哪儿疼、又总在的感觉。

就像鞋里进了沙子,不扎脚,但一直别扭。这不是胃的问题,而是直肠在发炎。特别是反复发作的左下腹痛,持续超过一周,就该引起高度警惕。

便便变了,不仅仅是次数。直肠炎最常见的一个信号,是排便习惯变化——从每天一次变成一天四五次,甚至拉完还有“便意未尽”的虚假信号

这是因为发炎后的直肠黏膜变得敏感,甚至一点点粪便刺激都可能让人“想上厕所”。就像有人踩你脚趾,只踩了一下,但你疼得像被人踹了一脚

这种黏膜的过度兴奋,会让你产生假的便意,甚至拉出“空屁”或一点点黏液。如果你发现自己最近老跑厕所,却每次都没拉出啥实质内容,别再说是“肠道敏感”了,可能是直肠炎在作怪。

别小看那点血,有可能是炎症在“渗血”。直肠炎引起的便血,常常是鲜红色,粘在便便表面或混着分泌物一起出来。因为直肠位

置靠近肛门,出血不会经过长段肠道消化,不像上消化道出血那样是黑色或柏油样。

很多患者看到便血,第一反应是“痔疮犯了”。但临床上,30%以上的直肠炎患者,最初都是因为“以为是痔疮”拖延了治疗痔疮出血是“喷泉样”或滴状,直肠炎则多是“渗出样”混合血液。如果你每次上完厕所,纸上都有点红红的分泌物,尤其伴有腹痛腹泻,小心,不是痔,是炎。

黏液分泌增多,像感冒鼻涕一样从肠道跑出来。直肠是人体最靠近“外界”的一段肠道,一旦发炎,黏膜腺体会疯狂分泌黏液来保护自己

这些黏液就像你感冒时鼻子流出来的那种“粘乎乎”,但这次是从肛门流出来。很多人会发现,大便里有一坨“像鼻涕”的东西,有时甚至只拉出黏液没粪便。

这种情况,不是“清肠了”,而是肠道黏膜在喊痛肠子像在流鼻涕,这不是清爽,而是不安。如果连续几天便便里都有黏液,特别是混着血丝或者伴随腹痛,务必要做肠镜检查。

长期低烧、乏力、食欲不振,小心慢性直肠炎在消耗你。很多人没意识到,直肠炎并不总是急性发作,它也可以是慢性的,甚至是隐匿性的

有些患者并没有明显腹痛或腹泻,但总觉得人没精神、体温总在37.3℃到37.8℃之间徘徊,吃饭没胃口,瘦得莫名其妙。像是被什么东西慢慢掏空身体

这是长期炎症激活了免疫系统,让身体处于“低度战斗模式”。如果你出现原因不明的消瘦、持续低热、贫血或白细胞升高,不要只查肺结核或甲状腺问题,肠道的“慢性火苗”也得查一查。

很多人搞混了肠易激、肠炎、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这些词。它们不是一回事,也不是谁的“昵称”。

直肠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诊断,它可以是感染性的(如细菌、病毒入侵),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的,例如自身免疫反应或慢性刺激引起的。

关键在于病变部位就是直肠,而不是“整个肠道都不好”。别再混着说“我肠胃不好”了,直肠的问题,是直肠的问题。就像牙疼不能总归到“口腔不好”,你得知道是哪颗牙、疼到哪层神经。

直肠炎如果不及时管理,后果并不轻。长期炎症可能导致直肠结构损伤、形成溃疡,甚至诱发肠道狭窄、出血性贫血,严重时有癌变风险

2022年《中华胃肠病杂志》研究指出,慢性直肠炎患者中,超过15%在5年内出现中重度病变,其中约2%发展为早期癌前病变。这不是恐吓,而是临床现实。你可以不怕疼、不怕跑厕所,但请怕一怕“被忽视的病情”。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判断风险,又不会太折腾?有的。肠镜检查是目前最有效的直肠疾病诊断手段,尤其是电子结肠镜,可以精准看到直肠黏膜有无糜烂、充血、溃疡、息肉等异常变化。

很多人一听“肠镜”就退缩,其实现在无痛肠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全程睡一觉,醒来就查完了。比你一次次猜肚子怎么了,靠谱太多。

除了肠镜,粪便常规、隐血试验、C反应蛋白、肠道菌群检测这些检查也能提供线索。有时候,一个便常规里“黏液+红白细胞”的结果,就能提示医生“肠黏膜在发炎”。别小看这张化验单,它比你天天自己琢磨“是不是肚子太虚”要实在得多。

不是所有腹痛都指向直肠炎,但当腹部症状集中在左下腹、伴有排便异常、便血、黏液、乏力等情况时,直肠炎的可能性必须纳入考虑范围。别拿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当借口,身体的信号如果你总无视,它就会越来越响,直到你不得不听。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红.慢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与诊治进展[J].中华胃肠病杂志,2022,28(4):233-238.
[2]刘斌.城市居民结直肠疾病肠镜检出率分析[J].中国消化病杂志,2023,43(1):52-56.
[3]陈洁.直肠炎与早期肠癌的关系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21,15(8):1053-1058.

来源:何医生健康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