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上是构建一个崭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个领域的创新可以跨越产业壁垒为另外一个产业所用;AI这样的使能技术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催生创新应用;制度创新可
观点新闻
本报记者 张一鸣
如何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上是构建一个崭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一个领域的创新可以跨越产业壁垒为另外一个产业所用;AI这样的使能技术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催生创新应用;制度创新可以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
薛澜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通过三个案例来分析在实践中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首先是科技创新如何穿越产业壁垒,让不同领域的产业创新能够实现跨界盈利。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很快,隆基绿能用工程思维的模式发展,通过半导体行业研磨工艺实现了金刚线的切割技术,碎片率从15%降到0.5%,光伏的电价下降到原有电价的1/10。其次是如何打破学科的界限,通过跨界融合来催生很多颠覆性的产品。百图生科构建了虚拟细胞工厂,实现计算科学、生物化学、控制工程三位一体协同,大大地推动了创新。再次是如何重塑创新的土壤,用新型的制度设计来滋养长周期的创新。深圳的光子行业非常热,背后是制度创新的跃迁,实现了组织模式的变革和风险分担机制的优化组合。”薛澜说。
薛澜表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成本开发是科技创新的传统线性模型。而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本质上是要通过革命性科技创新来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局限,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1到100的产业转化和100到n的生态重构。
在年会间隙,薛澜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始终不遗余力地付出巨大努力,希望欧美国家能够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放到第一位,真正推进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诸多领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显著力量,新能源汽车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相信未来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特别是在2030年前碳达峰这一关键节点,中国将全力以赴,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薛澜说。
对于人工智能,薛澜表示,一方面应该探讨人工智能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另一个方面,也不能因为过度监管而扼杀创新,希望能在两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
“创新大多发生在民营企业,是因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发展特别快,很多研究的产出往往直接就进入到产品生产。但在变化特别快、不确定性特别高的领域,国有企业有内在的局限性,需要考虑风险,而民营企业如果有市场环境的支持,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就有可能敢去承担这样的风险。”薛澜说。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