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6日傍晚,三亚湾的沙滩上挤满了游客。我正和朋友坐在沙滩椅上吹海风,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尖叫声。人群慌乱地朝海里张望,有个男人正在深水区扑腾,像被浪头甩来甩去的破布。
文|琳子
编辑|琳子
2025年8月26日傍晚,三亚湾的沙滩上挤满了游客。我正和朋友坐在沙滩椅上吹海风,突然听见远处传来尖叫声。人群慌乱地朝海里张望,有个男人正在深水区扑腾,像被浪头甩来甩去的破布。
那个男人姓陈,是青岛退伍海军。他当天带着老婆和女儿来三亚玩,原本玩得挺开心。但快到傍晚时,他突然说要去游泳。“海这么深这么急,别去了!”老婆死活不同意,可陈哥就是不听。最后他扔下老婆孩子自己下海了,老婆追着喊了十几米,水都漫到腰了,也被浪头推得站不住脚。
下水不到五分钟,惨剧就发生了。陈哥被浪卷着打转,手脚发僵,根本游不动。沙滩上好几十人,但都是普通游客,没人敢下水救人。直到救生员划着船过来,把他捞上来时,他手指已经发黑,嘴里全是海水。急救人员按压了四十多分钟,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宣布人没了。
最揪心的是陈哥老婆。她坐在沙子上哭得直抽气,浑身发抖,嘴里不停喊着“你怎么不听话啊”。旁边围观的人劝她冷静点,她反而喊得更大声:“我要死我也不想活了!”这话被路人拍下来传到网上,好多网友骂她“别碍事”“早知道别跟他来”。可谁能想到,刚才还在笑闹的一家人,转眼就阴阳两隔。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陈哥自己。他当过海军,应该比谁都懂海的危险。有老兵说,退伍后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水性好得很”,可开放海域跟训练场完全不一样。陈哥可能觉得“就游几分钟没问题”,结果遇上突发暗流。他女儿举着手机对着爸爸拍了十几分钟,画面里急救人员满头大汗,陈哥的耳朵还在渗血。
现在三亚这边加强了巡逻,每个景点都装了喇叭循环放安全提示。但陈哥家人的事让很多人后怕——原来再会水的人,也可能栽在大自然手里。有网友说“这就是不听话的代价”,但也有人提醒“别光骂人,景区该加强防护”。
最惨的是他那个小女儿,才六七岁,看着爸爸被抬上救护车,估计要很久才能缓过来。现在他们全家还在医院处理后事,网上还有人阴阳怪气“早死了捡便宜”。但陈哥老婆已经够难的了,再被喷两句,谁能受得了?
这事儿让海南旅游圈都紧张了。现在去三亚湾,每隔一小时就有广播提醒别去深水区,救生员也多配了无人机巡逻。但说到底,不管会不会游泳,去海边就得多留个心眼。陈哥要是听老婆话,这趟旅行也不会变成噩梦。
你看新闻里说的,今年夏天全国海边已经出好几起意外了。有些是游客冒险,有些是救援不及时。现在各地都开始搞安全培训,教游客怎么判断潮汐,怎么呼救。可像陈哥这样“明知山有虎”的,可能还是防不住。
总之,花钱玩一趟不容易,但命只有一条。要是他当时能想一想,海军出身的自己都可能出事,还会不会下那片海?现在说这些都没用了,只能希望他家人能熬过这段日子。至于那些网上冷嘲热讽的人,劝他们别添乱,毕竟谁家没个难处。
有网友提及,听说当淹死的人见到亲人,会五官中流血表达离开之痛 。这说法带着些超自然色彩,虽无科学依据,但能感受到对逝者的一种情感寄托吧,权当是种特殊的思念传递。
有网友表示,网络喷子真无语,人家妻子又不能提前预判丈夫出事,打扮漂亮出去旅游不是很正常吗 。确实,谁也没法预料意外,不该对他人正常生活选择苛责,多些理解才好。
有网友说,他们那里有说法,农历七月不能去野外玩水、不能下水 。这是民间传统习俗,或许是为提醒人们规避未知风险,尊重不同地方习俗也不错。
有网友分享,十几年前当兵参加陆军特战集训,游过几次海上万米,得挂绳、背游泳圈编队游,还有救生艇随时救援;退伍后再没下海游过,今年去海边没带救生圈游了五六百米,回头看岸边心里没底,加上风浪不小 。能看出海上游泳风险大,专业环境和普通场景差别显著,安全意识真得时刻在线。
大家对此怎么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新闻事件及网友评论整理创作,旨在传递社会现象与公众观点。文中所涉事件细节、网友言论等均为客观呈现,不构成对任何个人、团体的主观评判与定性。
来源:琳子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