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62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关于空姐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新闻让不少人震惊。她35岁,作息规律,饮食清淡,几乎不抽烟、不喝酒,各项体检指标都正常,平时也很注重个人卫生。可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却在一次单位常规体检中查出了HIV阳性。
“怎么可能是我?”她一度以为医院搞错了。但复查之后,结果依旧,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医生坦言,她的确生活习惯规律,但却在不知不觉中犯了5个严重错误,而这些错误,很多人也都在犯。
很多人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只有“特殊群体”才会感染。但现实是:艾滋病已经逐渐走下“神坛”,潜入了普通人的生活。
据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报告现存HIV感染者超过125万人,其中40%以上为普通人群,包括公司白领、教师、公务员,甚至家庭主妇。
这位空姐就是典型例子。她生活相对单纯,并没有复杂的社交圈,更没有滥交行为。可她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点:有时候,不是你主动冒险,而是你信任了错误的人。
空姐的男友是她的大学同学,谈了5年,彼此都没再交往其他人。她以为对方“干净”,于是从未使用安全措施。
但医生告诉她:“HIV感染者在潜伏期没有任何症状,你看不出来,也感觉不到。”这位男友在大学期间曾有过一次高风险行为,却从未做过HIV检测。而这一次“疏忽”,却让她背负了一生的代价。
HIV潜伏期可长达8~10年,即便感染了也不会立刻发病。很多人直到病情严重才被确诊,此时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她从未主动做过性病或艾滋病检测,总觉得那是“有问题的人”才需要的。但事实上,每一个有性行为的人都应该定期检测HIV。
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提出:高风险人群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一般人群也建议每年检测一次。
尤其是在确立关系前,双方做一次全面体检和HIV筛查,是对彼此最基本的尊重和保护。
空姐的男友身材健壮、作息规律,没有任何看起来“异常”的表现。她觉得“他不可能有问题”,于是放松了警惕。
但HIV感染初期确实不会有症状,哪怕进入艾滋病发病期,也可能只是反复低烧、乏力、淋巴结肿大等“普通小病”的表现。
不能用肉眼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更不能以感情代替科学。
他们曾在一次旅行中主动去医院做了HIV检测,结果是阴性。她更坚定了“他没问题”的想法。
但她不知道的是:HIV检测也有“窗口期”。感染初期体内抗体尚未产生,即便感染了也可能检测不到,结果呈假阴性。
窗口期通常为2~6周,极少数人甚至长达3个月。在此期间,如果没有再次检测,就可能漏诊。
所以即便做了检测,也不能立刻放松警惕,至少在窗口期后应复查一次。
她一开始拒绝接受现实,甚至不愿配合治疗。她说:“我不是那种人,怎么会得这种病?”但医生告诉她,病毒不会因为你的身份、职业、学历而区别对待。
目前,国家早已将HIV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体系,患者可以免费领取抗病毒药物,只要及时接受治疗,大部分感染者都能正常工作和生活,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
艾滋病不等于“绝症”,不是“宣判死刑”。但讳疾忌医才是真正的杀手。
这位空姐的经历不是个例。近年来,我国女性感染HIV的比例逐年上升,不少人都是在“稳定关系”中感染的。她们并不“乱”,却因缺乏防护意识和科学知识成为受害者。
艾滋病的传播路径非常清晰,主要是:
不安全性行为(占比超90%)
血液传播(如共用针具)
母婴传播(可通过干预阻断)
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餐具并不会传播HIV,但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就可能改变一生。
1. 做到“知情、检测、防护”三部曲。
在确立亲密关系前主动做HIV检测,了解对方情况,不怕问、不怕查。
2. 不用侥幸心理替代安全措施。
正确使用安全套,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别因为“熟悉”就放下防线。
3. 发现异常,尽早就医。
若出现反复发烧、乏力、盗汗、淋巴结肿大等不明症状,应及时进行体检和HIV筛查。
这位空姐现在已经接受了治疗,病情稳定。她也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不要像她一样,误把感情当成防护网,最终被现实狠狠打脸。
健康,从来不是想当然。艾滋病不挑人,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对它的无知、偏见和逃避。
[1] 中国疾控中心.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 2024年发布.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艾滋病防治知识要点》. 2023年修订版.
[3] 卫健委《艾滋病检测与诊断指南(2021年版)》.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