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黑科技有多离谱?1.35亿流明探照灯,把敌机活活照下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3-24 00:26 2

摘要:都说战争是科技进步的最短路径,二战战场上,空战成了决定局势的关键,纳粹德国失去了空中优势后,防空就成了生死攸关的事。但要怎么防住那些飞得高、跑得快的敌机呢?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都说战争是科技进步的最短路径,二战战场上,空战成了决定局势的关键,纳粹德国失去了空中优势后,防空就成了生死攸关的事。但要怎么防住那些飞得高、跑得快的敌机呢?

善于创新和追求完美的德国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办法就算放到现在都让人大开脑洞。

德国人的想法很反常规,直接发明了SW三六型防空探照灯,这东西的亮度可以达到1.35亿流明,这个灯在战场上能把敌机照得无所遁形,夜间作战时让飞行员完全睁不开眼。

有这样的武器加持,德国防空部队都不用费劲瞄准,直接对着光里的飞机一顿操作就行。

这种探照灯厉害在哪儿呢?关键就在于它那份火力和技术结合的设计。探照灯内部装了三根碳棒,点亮时先在两根近距离的碳棒之间打出电弧,等中间那根“萤火碳棒”离开,更大的电弧就会闪耀出来。

为了保持光的强度,德国工程师还整了套自动控制系统,让碳棒自己调整距离,以免太快烧完,现代科技里才普遍用的自动控制那时就应用在探照灯上了,足见德国对防空火力的追求有多疯狂。

探照灯海军版更厉害,不仅能照明,还可以发信号,安装的“打夜窗”功能让人在作战时手动发送摩斯电码信号。科技战场上从来不是火力为王,信息传达同样至关重要。

当时就有许多夜间行动靠这类探照灯配合传令,光照系统让防空行动更加流畅迅捷,所以很多战争电影里那些满天光柱的效果真不是为了震撼眼球那么简单,那都是有实打实的战术用途的。

最厉害的是探照灯的操作非常简单,只要训练有素三个人足矣,为了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失误,德国军方给出了相当固定的步骤。

发电车通电,电缆一接,随着旋转导电滑环的电流输入,装载的宝马直列六缸发动机一声轰鸣,一切就准备就绪了,作战小组有点像现场调音师,调灯光亮度、操作信号控制面板就跟现在打碟差不多。

只要保持发电机的供电运行,监控好旁边的电压和电流动态就可以了,如果电力不够操作员就踩一脚脚下的按钮,信号传输系统就会自动调整到合适的发电功率。

这套防空探照灯列装部队之后,对飞行高度在1500米左右的飞机,基本上五公里范围内妥妥的照单全收,当年的战斗机根本就飞不高,几乎全在探照灯的光束范围之内。

盟军飞行员执行任务时基本上就成了死亡之旅,精神上不知道要承受多大压力,很多战斗机根本没时间规避就被打来的高射炮轰得渣都不剩。

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战场态势改变,本来德军在盟军的轰炸下焦头烂额,海上力量被压制,空中优势又夺不下来,很多重要设施都被盟军空军摧毁。

有了探照灯的加持,德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扭转了空中劣势,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德军防空策略的加持。

当时希特勒对空军劣势非常敏感,打仗嘛,自家空中不能随便飞盟军的飞机,可德军的空军在一次次战斗中已经损失殆尽了,根本就没办法在空中跟美英飞行员叫板。

既然空中力量打不赢,德国就张罗起了专门对付他们的防守招式,雷达来了,高射炮丛生,再加上后期发明的超级探照灯,直接组成了德国版的防空三叉戟——雷达探测拦截、探照灯给照明定位、高射炮一顿火力把活给全干了。

所以德国的防空战就是个典型的高度技术协同的科技作战,所有作战单位规规矩矩站在自己的位置里,雷达跟远古人听声辩位一样提前察觉远处敌机的蠢蠢欲动,高射炮自然是家里最有力的愣头小子,专门向敌方倾泻火力;探照灯则不停地给出定位。

这套系统配合得严丝合缝,谁说战争里的防空是慌乱无章的?纳粹德国的这套配合让战争中的精准打击变得像流水线生产一样顺利。

为了把防空效率拉到极致,德国还特别成立了个“科学委员会”,这帮人专门研究怎么把雷达、探照灯、高射炮这三者的配合玩到极致。

弄到最后,这套体系甚至带上了一点残忍美学的意味:雷达先给敌机“点名”,接着探照灯的光柱像死神镰刀一样切开夜空,将飞机固定在光束中央,随即高射炮就像狩猎的枪手一样果断扣动扳机。

等到高射炮弹在敌机周围爆开,战场上几乎是瞬间就是一片火光。探照灯的光芒和爆炸的火光相互映衬,纳粹德国的夜空中像是在上演一场火光四射的“死亡芭蕾”。

但说到底,德国之所以能在防空上做到极致,就是因为当年德国远超其他国家的科技实力。

很多人常说,战争就是个绞肉机,血腥又残酷,但战争也有另一个不太常被提到的身份,科技进步的催化剂!

战争一来,各国大都会卯足了劲的搞研发,将从前不可能的事儿变成可能。

现在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科技,最早的应用场景根本就不是民用,GPS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年的GPS就是战争年代为了精准定位敌方目标捣鼓出来的“黑科技”。

除了GPS之外,无线电也是战争搞出来的技术之一,开战之前,将领之间传个话儿挺麻烦的,还得靠人力跑、靠马跑,发封信也得等好久,战争效率那是相当的低。

当年马拉松的起源不就是因为一个战士跑了40多公里报汇胜利消息么,如果那时有无线电,估摸着世界将不会有马拉松比赛吧。

无线电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战场规则,不仅让部队间的联系效率提高了好几个档次,也让侦查兵不再担心手动传递消息时弄丢重要情报。

战争一打完,无线电自然而然就流入了民用领域,今天的无线网络、手机通讯都是从那时候起步的。

纳粹德国在二战时的“集成”通信指挥模式,也成了今天一些企业的业务协调方式。

战争推动的发明其实远不止信息传递,很多看似逆天的科技,追到根源大多都是从血与火的考验里走出来的。

比如我们有些小伙伴特喜欢的《战争游戏》《战地》里面频繁出镜的战斗机,谁知道它从当年的莱特兄弟凭梦想起飞的小破飞机已经演变成如此具备杀伤力的装备了?

可一战二战中初期飞行员勇敢过头,“上天殴打对手”就是那么慢慢演变的,现在看来生活中最平静无事的一个航空班次,背后都藏着一大堆压缩了无数战时发明的小历史。

同样的道理也在火药上,现代军迷特别喜欢讨论的战斗武器的“根基硬件”,但现有武器系统的根源是离不开火药的贡献的,不管是导弹还是原子弹,这些国之重器都根源其实是当年炼丹术士弄出的糊状黑火药。

谁能想到当年为了放放鞭炮增加点节日气氛的火药,经过战争转型之后成了改变战场态势的黑科技呢?

所以这些年美国拼了命的压制我们的科技发展,他们就是害怕我们取得科技领先优势之后取代他们的霸主地位,既然知道了美国打压我们的底层逻辑,那对付他们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现在我们国家在工业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完全的优势,我们具备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完整工业链条,剩下的就是在科技方面全面取得突破,重新回到世界巅峰了。

现在我们的AI技术、可控核聚变技术以及量子计算技术已经慢慢在世界范围内崭露头角,国家就要抓住机遇,迅速扩大这些领域的优势,只有在科技方面占据鳌头,我们才能牢牢地抓稳未来发展的动力来源。

其实之前美国的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回头看看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那会儿搞出了互联网,一下子还有全新的时代。别看这东西最早不过是美国国防部的小实验,可当年谁也没料到它会闹出这么大动静。

可互联网就这样硬生生的把美国经济带进了个“黄金十年”,增长快不说,通胀反倒下来了,其实美国这些年一直都在吃那个年代的老底子。

就算后来有了互联网泡沫,破了一地鸡毛,也没法否认互联网给美国整个经济体系重塑了一番,今天回头看,那就是个“黑天鹅”事件,纯属意料之外但影响深远。

那现在人类下一个可以改变国家命运的科技发明又是什么呢?核聚变还是纳米技术,亦或是这两年火到不行的AI技术,其实谁都说不准。

要想牢牢把握发展的脉搏,就得全面发展,说不定一个小小的科技突破就会将我们带进全新的时代,未来的世界一定属于我们,不管美国再怎样打击和封锁,这已经是既定事实了。

参考资料: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共产党员网

刘战伟:从“尼克松访华”到“马斯克星链”:通信卫星的国际传播与基础设施霸权

大众日报2025-03-19

“帝国铁幕”下,纳粹德国应对盟军轰炸的防空妙招

国之利器2025-01-05

来源:百科密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