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说,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工作为营口勾勒出当下的美好图景,那么,推动文明提升向纵深发展、谋划长远文明蓝图的实践,则是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市民幸福生活擘画更绚丽的前景。通过基层治理创新、文明风尚培育、城乡统筹推进和长效机制构建,辽宁营口正将文明城市的蓝图逐步转化
如果说,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工作为营口勾勒出当下的美好图景,那么,推动文明提升向纵深发展、谋划长远文明蓝图的实践,则是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市民幸福生活擘画更绚丽的前景。通过基层治理创新、文明风尚培育、城乡统筹推进和长效机制构建,辽宁营口正将文明城市的蓝图逐步转化为生动现实。
2025年8月16日,在营口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总结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姚华明指出,营口成功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记载了全市上下接续奋斗、久久为功的艰辛历程,万众一心、团结拼搏的奋进历程,以文化人、浸润人心的滋养历程,共建共享、造福百姓的幸福历程,锤炼队伍、砥砺前行的成长历程。成绩源自党中央亲切关怀、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历届市委接续奋斗、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积累了宝贵经验,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
基层治理创新:激活文明创建效能
营口市以科技赋能提升治理精度,以人文关怀夯实社区基础。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站前区开发“随手拍”小程序,鼓励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监督。市民通过扫码下载小程序,遇环境卫生、市容秩序、设施损坏等问题可即时拍照上传,标注地点与问题描述。后台接收线索后,自动流转至相关责任部门,处理结果同步反馈市民。该小程序启动以来,累计接收线索2400条,办结率达96%,平均处理时间缩短至1.5天。市民张先生表示:“以往发现问题不知向谁反映,如今‘随手拍’让市民也能参与城市管理,切实解决了身边事。”
鲅鱼圈区推行“机械作业+人工保洁+智慧监管”模式,在城区主次干道配备洗扫车、洒水车、雾炮车等设备,实行“三扫三洒”作业(早中晚各清扫、洒水一次),提升清扫效率与质量。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布设1200余个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城市环境,自动识别垃圾堆积、车辆乱停等问题并发送预警,管理人员即时调度处置。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老边区构建“数字城管”系统,整合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监控资源,实现管理信息共享联动。系统指挥中心通过大屏幕实时监测城市运行,发现路灯损坏等情况可直接调度市政部门维修,出现交通事故可协调交警处置。该系统的投入使用,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与处置时间平均缩短60%,提升了治理响应速度。
社区治理,让服务更暖心。西市区得胜街道红运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创新“文明实践55工作法”,即组建5支志愿服务队伍、开展5类特色活动。其中,“红运红文化志愿服务队”常态化组织红色故事分享会、红色电影展播等活动,弘扬红色精神;“宛淑华爱心工作室”由退休医生牵头,为困难群体提供义务诊疗服务,年服务超2000人次。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厅”,定期组织居民协商社区事务,强化居民归属感与参与感,营造和谐氛围。
老边区路南镇向阳社区开办助老食堂,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午餐服务,每餐仅收5元。为保障运营,社区动员辖区商铺组建“助老联盟”:超市供应优惠食材,餐馆厨师定期帮忙做饭,理发店提供免费理发等。助老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更成为交流互动平台,日均服务老年人200余名。
大石桥市镁都街道蟠龙社区针对流动人口较多的特点,实施“新市民融入计划”。为流动人口建立档案,提供租房、就业、子女入学等服务;组织其参与社区文艺活动与志愿服务,促进社会融入;成立“新市民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稳定。
文明风尚培育:塑造城市精神内核
在文明创建工作中,营口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民生活,通过典型引领、全域宣传,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价值引领,融入日常。盖州市编印《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市民手册》,发放到每户居民手中,其中收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市民文明规范等内容;制作原创8个主题、13类公益广告模板,涵盖文明出行、环境保护、诚实守信等内容;推出创城主题曲《家在盖州》,以朴实歌词与优美旋律传递对家乡的热爱,在市民中广泛传唱;创城宣传片与公益广告,在电台、电视台、户外显示屏等平台投放,覆盖城区主次干道、公园广场、社区小区等场所。
鲅鱼圈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手抄报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内涵。将相关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开展“美德少年”评选,表彰品德优秀、行为规范的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典型示范,引领风尚。营口市注重选树宣传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大石桥市黄土岭镇七一村连续十年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通过村民推荐、村委会审核、代表投票等环节,每年评选10名“好媳妇”与10名“好公婆”,其事迹在村公示栏展示并召开表彰大会。这些典型孝敬长辈、和睦邻里的行为,有效推动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村内婆媳不和、邻里纠纷明显减少,村风民风愈发淳朴。
全市持续开展“营口好人”评选,定期评选10名涵盖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类型的先进典型,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其事迹。截至2024年底,共评选“营口好人”480名,其中12人入选“辽宁好人”,3人入选“中国好人”,形成“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城乡统筹发展: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营口推动文明村镇创建与城市创建协同推进,实现城乡文明同步提升,让文明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产业带动,富村强民。盖州市沙岗镇上屯村采用“党组织+经济联合社+农户”模式,由村党组织牵头成立经济联合社,整合土地、资金等资源,发展绒山羊养殖、水果种植等产业。联合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与销售渠道,推动标准化生产与统一产销。目前,该村绒山羊存栏量5000余只,水果种植面积800亩,带动周边农户增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0万元。
文化赋能,焕新乡村。上屯村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建成文化广场、活动中心,配备健身器材、图书、音响等设施;通过“星级文明户”评选,引导村民养成文明习惯,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与乡村文明程度;组建秧歌队、篮球队,农闲时开展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每年举办“农民文化节”,吸引周边村庄参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老边区边城镇孙家村连续五年实施“幸福家园”建设工程,盘活闲置土地,建成2000平方米省级室外文化广场,配套20余件健身器材,成为村民文化活动与休闲娱乐的主阵地。推行“文明积分制”,将党日活动、志愿服务、环境整治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凭积分可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了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村民主动参与村务的意识增强,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长效机制构建:保障文明创建常态化
营口市通过完善督查考核、群众参与、管理维护等机制,确保文明创建持续深入,避免“一阵风”式治理。
强化督查考核,压实创建责任。站前区实行区领导“晨检夜查”与创城专班常态检查模式,创建周期内累计发布创城通报541期,通报问题17124处,对重点区域实地督改。对整改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约谈,限期整改;将创城工作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干部任用挂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
老边区常态化开展实地督导,由区创城办牵头,联合纪委监委、组织部等部门组成督导组,每周检查各单位创城工作。累计下发《工作提示单》232期,通报典型问题9000余件,治理“八乱”问题十万余件。建立问题发现、认领、处置、反馈闭环管理制度,确保问题及时解决。
鲅鱼圈区实行“月考核、季评比、年总评”制度,考核内容涵盖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明风尚等,结果全区通报;对优秀单位表彰奖励,对不合格单位约谈问责,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拓宽参与渠道,凝聚群众力量。营口注重调动群众积极性,让市民成为文明创建的主力军。通过“清洁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群众定期清理社区、村庄环境卫生,改善居住条件,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氛围。
开展“三个问一问”活动:问需于民,了解群众需求期盼;问计于民,征求创城工作建议;问效于民,由群众评价创建成效。群众建议被广泛采纳,如老旧小区改造中增加停车位与健身设施,公交线路优化中调整站点与班次等。
利用媒体平台加强宣传,营口新闻传媒中心开设创城专栏,报道工作动态与先进典型;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发布创城知识与短视频,提高群众知晓率与参与度。开展“我为创城献一策”活动,鼓励群众通过网络平台提建议,对被采纳的建议给予奖励,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健全管理制度,巩固创建成果。营口市推动文明创建制度化、规范化,确保成果持续巩固。鲅鱼圈区成立常态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与任务,定期总结评估,动态完善工作措施。
营口市实施“四化”管理新模式,建立设施维护与环境卫生保洁常态机制:对市政设施定期巡查维护,建立维修档案;环境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专人负责、垃圾日清;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处理突发问题。
盖州市制定《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办法》,明确乡镇、村环境卫生责任,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各村配备专职保洁员负责日常清扫收集,乡镇转运至中转站,市级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环境卫生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保洁员工资、村集体经济补助挂钩,保障农村环境持续改善。
文明创建永无止境。营口市在争创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取得显著成效。营口人民将以此次创建为新起点,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完善长效机制,绘就更加美好的文明蓝图,让城市更文明、更和谐、更美丽。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