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天,朋友圈都是做作业的现场,大家在交流自家孩子赶作业的曲折,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区交流寒假作业完成进度,招考君印象最深的是这则留言:
开学,它真的到来了......
这几天,朋友圈都是做作业的现场,大家在交流自家孩子赶作业的曲折,也有不少人在评论区交流寒假作业完成进度,招考君印象最深的是这则留言:
还有留言说,寒假作业出动了DeepSeek(深度求索),这也引发遐想:老师布置的寒假作文,说不定也是AI的杰作。
一地老师发通知:
老师想你们,不想作业
昨天,社交媒体流传一则老师的开学通知。通知写着:
明天返校,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怎么漂亮怎么高兴怎么来。
至于假期作业:你做啥就拿啥,写了什么就拿什么,没做的没写的空着来就行,因为那是假期的事情。开学就是新学期了,我只管向前看,不回头看,孩子们别害怕,没做完没写的就不用做了,都穿着漂漂亮亮,高高兴兴来就行,因为老师想你们了,不想作业。
不要以为这是段子,近年来,每逢秋季学期开学前,浙江、广西、江苏等部分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发通知:各学校不得因暑假作业未完成而处罚学生,作业没完成也能轻松到学校报到,还有教育部门提及给孩子设立“补作业”期限。
“作业免做金牌”,引发热议
支持者: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
在社交媒体上,这则通知赢得不少喝彩。支持者认为:老师这一声“老师想你们,不想作业”,把学生放在了教育的中心,关注他们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关爱的,而非仅仅是完成作业的“机器”。
支持者还认为:寒假和暑假还不一样,寒假本来就短,还有春节,没有必要过分纠结于作业完成。
反对者:爱与包容,不等于纵容
但是,也有不少人表示这份通知令人匪夷所思——教育不是一场哄孩子的游戏,偶尔的宽容和情感关怀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以牺牲教育的严谨性和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代价。
因此反对者认为,这句看似温情脉脉的开学通知,可能埋下了影响学生成长的隐患。
反对者担心这样的通知会带来“副作用”,譬如说,这次寒假作业有“免做金牌”,那下次的暑假作业,或是平时的作业,学生是不是也可以顺理成章不做了?反正没做也不会招来批评。长此以往,不但作业可以不做,其它学习任务是不是也可以不做了?教育的权威性是否会被彻底消解?
他们认为,某种角度看,寒暑假作业,除了巩固知识,也在传递遵守规则的意识——完成作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默契达成的约定,也是学生对老师的敬重。
实事求是地说,假期未完成作业,除了孩子特殊原因,还有个别老师布置作业量和种类欠妥,主要原因还是孩子要么是拖沓,要么是懒惰。但是,现在老师甚至教育部门都出面打破了这种大家心里早已默认的规则,那到底是想要传达什么意思?
反对者还担心,这对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来说,不仅不公平,可能还会打击其积极性:既然完不完成作业都一样,我下次为什么还要听老师的话做作业?
寒暑假作业到底会不会被批改?
学生纠结一点是:寒暑假作业,老师会改吗?如果不改,我还做什么?
甚至家长也这么认为。一位家长私下咨询熟悉的老师,老师说,有的不会批改。家长说:你看看,老师都不会改,那还做什么?
这其实又回到寒暑假作业的意义——做作业,到底是不是为了老师批改呢?
从理论上看,学校布置寒暑假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预习新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你在写的时候,就有获得。
因此,有人说,教会孩子看沿途的风景,享受学习过程,这就是学习自驱力。当然,前提是寒暑假作业要布置得科学。
今年寒假开始前
杭州拱墅区教育局发了一篇推文:
寒假,首先是个“假”
我们推荐给大家
希望对以后的节假日的作业安排有启发
寒假,首先是一个“假”
字面意义上,寒假是学期结束后的一段休整时间,是学生和老师在漫长学期之后,身心放松的缓冲期。从教育规律来看,学习是一个需要劳逸结合的过程。人脑像一块肌肉,持续紧绷只会带来疲惫与低效,而真正的成长需要张弛有度的节奏。如果孩子整整一个学期已经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寒假就是让他们“回血”的关键时刻。
一个“假”的意义在于,它应该有“假”的样子。这不仅意味着可以睡到自然醒、做一些平时没时间做的事,更意味着一种从紧张状态中抽离的自由感。对孩子来说,这种自由感是最宝贵的心理营养。他们可以用这段时间发现生活的另一面:试着做一道家常菜,读一本喜欢却没机会读的小说,甚至只是与家人一起看看电影、聊聊天,这些平凡的时光会成为他们记忆中美好的片段。
寒假,可能不是一个“假”
诚然,寒假期间,适度的学习和查漏补缺是可以的,但它的尺度与方式尤为关键。这个尺度不是用学习时间的长短来衡量,而是要考虑孩子是否在主动参与、是否感到轻松愉快。培训班不是唯一的答案,甚至可能是最糟糕的答案。相较于机械重复的学习任务,寒假更应该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好机会:让他们自己规划复习时间,自己设定学习目标,从而在轻松的氛围中巩固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寒假可以赋予更多元的教育意义。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寒假正好为孩子提供了深入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无论是学习包饺子、写春联,还是参与社区的年俗活动,都能让孩子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寒假也是开拓视野的大好时机:带孩子去一趟博物馆,或者参与一场公益活动,甚至只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都会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份色彩。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说,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体验丰富生命的可能性,而寒假无疑是最佳的“生命课堂”。
归根到底,寒假是一个“假”
不管我们为寒假赋予多少教育意义,它本质上仍是一个假期。这个假期的核心,是让所有参与教育的人从日常的压力中抽身。学生需要休息,家长也需要调整心态,老师更需要一个喘息的空间。现代教育之所以常常令人焦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总是被“更快、更好、更强”的目标驱动,而寒假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放缓脚步的契机。
对孩子而言,健康的假期生活是他们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度安排学习计划,可能会短期内看到成绩的提升,但长期来看,这种“揠苗助长”往往以透支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为代价。反之,如果我们能让孩子在寒假中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他们不仅会更有动力去学习,也会更加热爱生活。
对家长而言,寒假同样是重新审视亲子关系的好时机。在学期中,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往往被作业与成绩占据,而寒假则是一个让亲情重新流动的窗口。不妨放下成绩单,与孩子聊聊他们真正喜欢的事情,或者一起完成一些共同的小目标,这样的陪伴才是对孩子最深远的影响。
对老师而言,寒假是总结与反思的阶段。好的教育需要深思熟虑,而非盲目赶路。一个心态放松、精力充沛的老师,才有可能在新学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
因此,寒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假”的形式,更在于它对生活、学习、关系的重新校准。或许有人会问:寒假就完全不学习吗?当然不是。但学习从来不是衡量假期意义的唯一标准,寒假的核心在于——它是一个暂停键,让所有人能够从繁忙的节奏中抽离,为下一段旅程积蓄力量。
某种角度看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温度
你的作业完成了吗?
您怎么看“寒假作业免做金牌”?
请在留言区说说~
厦门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
文字:佘峥 综合: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绵阳日报
本文来自【厦门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浮生若梦新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