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您走了,却留下这么多未解之谜。”她轻轻抚摸着红木盒子的表面。
张敏站在那间布满书香的老屋中,泪水模糊了视线。
“爸,您走了,却留下这么多未解之谜。”她轻轻抚摸着红木盒子的表面。
盒子里传来纸张摩擦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过往。
当她打开那本尘封已久的婚书时,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
“为什么...这不可能...”她的声音颤抖,身体不受控制地滑落在地。
01
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林教授,已经在这所学府执教近四十年。
他的课总是座无虚席,学生们愿意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占座位。
即使是最冷门的古代史选修课,只要是林教授开的,名额总是第一天就抢光。
学生们喜欢他讲课时那种仿佛穿越时空的感觉,古人在他的描述中鲜活如生。
那是一个秋日的下午,林教授独自坐在协和医院的长椅上。
窗外的梧桐树叶已经开始泛黄,零星飘落在医院的小花园里。
医生的话还在他耳边回响:“林教授,很遗憾,您的肺癌已经是晚期,最多还有三个月的时间。”
林教授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仿佛早有预感。
他一生不抽烟,却得了肺癌,医生说可能与长期接触古籍文物的尘埃有关。
半年前开始的那种剧烈咳嗽,原来不是简单的感冒。
他没有立即告诉任何人,而是独自走在北大的校园里,看着满地的落叶。
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记录着他大半生的时光。
风吹动他花白的头发,枯黄的银杏叶在他脚边翩翩起舞。
他在未名湖畔站了很久,望着湖面泛起的涟漪,思绪回到了五十年前。
那时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大学生,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
林教授住在北大附近的一处老式四合院,那是他和妻子多年前买下的。
四合院不大,却藏书万卷,厚重的木质书架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
每一本书上都有他工整的批注,那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痕迹。
客厅里挂着几幅字画,都是他的老友赠送的,虽不是名家之作,却颇有韵味。
生活简朴但不失格调,这是林教授的生活写照。
茶几上总是放着一壶上好的龙井,那是他每天的小小奢侈。
学生们来访时,他总会亲自沏茶,一边倾听他们的困惑和想法。
他的妻子十五年前因病去世,从此他一个人住在这座略显空旷的四合院里。
唯一的家人,就是他在二十年前收养的女儿张敏。
林教授今年已经75岁,身体一直很好,直到半年前开始频繁咳嗽。
起初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吃了几副中药也不见好转。
直到一次剧烈咳嗽后吐出血丝,他才勉强去了医院。
一系列检查之后,医生神情凝重地告诉他,是晚期肺癌,已经扩散。
治疗的效果有限,最好是安排好身后事。
林教授并不害怕死亡,他害怕的是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安排好。
尤其是他的养女张敏,以及那个红木盒子里的秘密。
从医院出来,他拨通了张敏的电话。
“敏敏,有空回来吃饭吗?”他的语气一如既往的平静。
电话那头,张敏正在处理一个复杂的案子,但听出了养父声音中的异样。
“爸,出什么事了吗?”她问道。
“没什么,就是想见见你。”林教授轻描淡写地回答。
张敏今年35岁,是一名成功的律师,已经结婚并育有一个5岁的儿子。
她15岁时被林教授收养,从此改变了命运的轨迹。
工作繁忙的她,每周都会抽时间回老宅看看林教授,陪他吃顿饭,听他讲讲故事。
林教授一直很尊重她的选择,从不干涉她的生活和工作。
唯一的要求是希望她能多陪陪自己的儿子,不要让工作占据了全部时间。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别错过了。”他常这样告诫她。
02
那是二十年前,林教授去山西一个偏远山村做历史调研。
当地有一处古墓,据说埋葬着一位东汉时期的官员,他希望能找到一些历史资料。
在村里的简陋学校,他见到了正在认真读书的张敏。
那时的张敏只有十五岁,比同龄人瘦小,但眼神格外明亮。
瘦小的女孩坐在教室的角落,身上的衣服打着补丁,却掩盖不住眼中的光芒。
下课后,林教授和当地的老师聊天,得知张敏的情况。
“这孩子的父母两年前出车祸去世了,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老师叹息道。
“她很聪明,成绩全校第一,可惜家里条件不好,恐怕上不了大学。”
当得知女孩刚刚失去双亲,无人照顾时,林教授心中一动。
他找到了张敏的奶奶,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身体已经很不好。
老人听说林教授想收养孙女,带她去北京读书,先是不敢相信。
“您是大学教授,为什么要收养我孙女呢?”
林教授笑了笑:“我无子女,妻子早逝,晚年很是寂寞。看到敏敏这么聪明,想给她一个机会。”
“如果您放心,我会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供她读大学。”
老人眼含热泪,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孙女。
“敏敏,你愿意吗?”林教授蹲下身,轻声问道。
女孩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却又带着不敢相信的希望。
“真的可以吗?我可以去北京读书吗?”
林教授点点头,伸出手:“只要你愿意。”
他本可以只是资助她读书,但内心深处,他期望能有个孩子陪伴晚年。
就这样,张敏成为了林教授的养女,来到了北京。
那时林教授已经53岁,妻子在十年前因病去世,膝下无子女。
收养张敏后,他的生活重新有了色彩。
每天清晨,他会为张敏准备简单的早餐;晚上回家,听她讲述学校的见闻。
他从不苛责张敏的成绩,只是鼓励她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分数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你能看到世界的广阔,能思考人生的意义。”
在林教授的悉心栽培下,张敏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成绩也名列前茅。
高考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学院,成为林教授的骄傲。
大学四年,张敏刻苦学习,参加各种法律竞赛,实习,为未来打下坚实基础。
毕业后,她进入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工作,很快成为骨干。
她在工作中认识了自己的丈夫,一位同样毕业于北大的建筑师。
两人在林教授的祝福下结婚,不久后有了儿子小林。
林教授从未把张敏当外人,而是视如己出,倾其所有地爱她。
每逢张敏的生日,他都会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附上一张手写的贺卡。
他从不主动询问张敏的亲生父母,但在张敏提起时,总是耐心倾听,给予安慰。
“他们在天堂会为你感到骄傲的。”他常这样说。
随着病情的确诊,林教授需要做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思考了很久,最终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做出了决断。
那天,他请来了自己的老同事王院长和律师,还有张敏。
四人坐在林教授的书房,气氛有些凝重。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古朴的红木家具上,照射出温暖的光晕。
林教授给大家倒了茶,茶香袅袅升起,缓和了紧张的氛围。
“我找大家来,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商量。”林教授开口道。
王院长点点头:“老林,有什么事尽管说。”
“我时日无多了,有些事情需要安排。”林教授开门见山。
张敏眼睛瞬间红了:“爸,您在说什么?”
林教授伸手轻抚她的头发:“傻孩子,人有生老病死,这是规律。”
03
他简单讲述了自己的病情,医生的诊断,以及有限的治疗方案。
“我已经七十五岁了,活够了,没什么遗憾的。”他平静地说道。
张敏泣不成声,不敢相信这个一直坚强的父亲,竟然已经病入膏肓。
林教授给了她一些时间平复情绪,然后转向律师。
他转向律师:“我决定将这套四合院和所有财产捐赠给北大,设立一个历史研究奖学金。”
房间里一片寂静,张敏惊讶地看着林教授,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套四合院在北京市中心,价值至少两千万,还有林教授的积蓄和其他资产。
“至于我的藏书和一些私人物品,就留给敏敏吧。”林教授补充道。
律师点点头,开始记录林教授的意愿。
王院长似乎并不惊讶,只是叹了口气:“老林,你考虑清楚了?”
林教授点头:“这是最好的安排。”
会议结束后,张敏独自留下来,想要问个明白。
“爸,为什么做这样的决定?这是我们的家啊。”
林教授看着她,眼神复杂:“敏敏,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不需要这些。”
“我当初收养你,不是为了给你留下财产,而是希望你能有机会成才。”
“如今你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这些物质的东西对你来说并不重要。”
“可是...”
“相信我,这是最好的安排。”林教授打断了她,语气坚定,不容置疑。
张敏不再追问,但心中的疑惑更深了。
林教授一向尊重她的想法,从不用这种语气和她说话。
一定有什么事情,是林教授不愿意告诉她的。
那天晚上,林教授独自坐在书房,从书架上取下一个布满灰尘的盒子。
盒子里是一些老照片,记录着他年轻时的点点滴滴。
黑白照片已经泛黄,但人物的表情依然清晰可见。
年轻时的林教授英俊挺拔,站在校园的银杏树下,眼神坚定而明亮。
他轻轻抚摸着其中一张,照片上是一位年轻女子站在北大未名湖畔,笑容灿烂如花。
“梅华...”林教授轻声呼唤,眼中含着泪水。
照片上的女子约莫二十岁,穿着简单的白衬衫和深色长裙,笑容如春风般温暖。
她站在未名湖的石桥上,阳光洒在她身上,给她周围镀上了一层金边。
他记得那天,他们刚考完期末试,一起去未名湖散步。
他借了同学的相机,为梅华拍下了这张照片。
那是他们最美好的时光,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正在这时,张敏敲门进来:“爸,喝点热水吧。”
林教授急忙合上盒子,但已经晚了,张敏看到了那张照片。
“这是谁呀?好漂亮。”她好奇地问道,走近了几步。
林教授沉默片刻,像是在整理思绪:“一个老朋友。”
“您年轻时的女朋友吗?”张敏笑着问,没有注意到林教授眼中闪过的痛楚。
“只是同学。”林教授轻描淡写地回答,小心地将照片放回盒子。
张敏拿起照片仔细看着:“她站在北大荷塘边,看起来好温柔。”
“眉眼间有点像我小时候见过的一张我妈妈的照片。”
林教授的手微微颤抖,但很快恢复了平静:“可能是那个年代的女孩都有相似的气质吧。”
他指着照片中的背景:“那时的未名湖畔没有现在这么热闹,但更有韵味。”
林教授点点头,眼神飘向远方:“那是1968年的夏天,我们刚进大学不久。”
“后来呢?”张敏追问,她很少见到林教授提起年轻时的往事。
“后来...”林教授顿了顿,“各自有了不同的人生。”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她也成为了一名老师,教授中文。后来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他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讲述一个与自己无关的故事。
“你们还有联系吗?”张敏好奇地问。
林教授摇摇头:“很多年没见了。听说她和丈夫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留下一个女儿。”
他的眼神暗了下来,似乎陷入了某种回忆。
“好了,不说这些了,你明天不是要去上海出差吗?早点休息吧。”
张敏知道林教授不想多谈,也就没有继续追问。
但那张照片和林教授的反应,却在她心中留下了疑问。
为什么一提到那个女子,林教授的情绪就会变得复杂?
04
接下来的日子,林教授的病情时好时坏,但总体趋于恶化。
他拒绝了化疗,只接受一些缓解疼痛的治疗。
“没必要遭那个罪了,能多活多久就多活多久吧。”他对张敏说。
张敏联系了国内外最好的医生,但得到的答案都很悲观。
晚期肺癌,已经扩散到骨骼和脑部,治疗空间很小。
林教授很坦然,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整理自己的学术著作和笔记上,像是要完成最后的遗愿。
他有几部重要的著作尚未出版,现在争分夺秒地修改和完善。
“死后的名声不重要,但这些研究成果,或许对后辈有些帮助。”他如此解释。
有时,他会要求张敏陪他在北大校园里散步,指着不同的建筑讲述往事。
“看那块石碑,是我们那届学生一起立的,上面刻着'真理的追求者'。”
“文革时差点被砸了,幸好几个同学冒险藏了起来,后来又重新立了起来。”
“那条小路,以前是樱花大道,每到春天都美不胜收。”
“记得有一年春天,樱花开得特别早,满地的粉色花瓣,像铺了一层地毯。”
张敏耐心地听着,记录下每一个故事,生怕遗漏了什么。
林教授很少谈及个人往事,大多是学校的变迁,学术界的轶事。
但偶尔也会提到一些与梅华有关的片段,虽然从不直接叫她的名字。
“那个小亭子,是我和一个同学经常去的地方,她喜欢在那里背诗。”
“那时我们年轻,有无限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为一首诗争论一整天。”
张敏感觉林教授在试图传递什么,但又似乎无法直接说出口。
一个月后,林教授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得不住进医院。
他开始出现剧烈的头痛和呼吸困难,医生说这是癌细胞扩散到脑部的征兆。
张敏请了长假,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前,看着林教授日渐消瘦的脸庞。
病魔无情地吞噬着这位曾经硬朗的老人,但林教授的眼神依然清澈坚定。
他不让张敏太劳累,常常催她回家看看儿子和丈夫。
“生活还要继续,不要因为我耽误了太多。”他说。
医生说他随时可能离开,建议家属做好准备。
张敏不愿相信,依然每天为林教授读书,讲述外面的世界。
那天夜里,林教授突然醒来,示意张敏靠近。
窗外的月光洒在他苍白的脸上,为他增添了几分生气。
“敏敏,答应我一件事。”他的声音虚弱但清晰。
张敏紧握着他的手:“什么事,爸?”
“我走后,你去老宅书房的暗格中取一个红木盒子。”
“暗格?哪里有暗格?”张敏惊讶地问,她在那个书房待过无数次,从未发现有暗格。
林教授微微一笑:“书架第三层左侧,《史记》和《汉书》之间有个机关,按下去就能看到。”
他的声音已经很微弱,但字字清晰。
“里面是什么?”张敏好奇地问。
林教授握紧她的手:“看了就会明白一切。”
他的眼神充满歉疚和不舍:“对不起,敏敏,有些事情我一直没有告诉你。”
张敏摇摇头,泪水滑落:“无论是什么,我都不会怪您。”
“您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林教授笑了笑,眼中满是慈爱:“我的好女儿...”
他还想说什么,但一阵剧烈的咳嗽打断了他。
张敏连忙帮他顺气,递上温水。
林教授平静下来后,似乎累了,闭上眼睛休息。
“睡吧,爸,明天我们再聊。”张敏轻声说道,为他拉好被子。
05
第二天凌晨,林教授在睡梦中安详离世,终年75岁。
他走得很平静,脸上带着微笑,仿佛只是进入了一个甜美的梦乡。
张敏伤心欲绝,但还是强撑着安排了后事。
她按照林教授生前的嘱咐,简单地办理了丧事,没有繁文缛节。
葬礼按照林教授的遗愿,简单而庄重地举行。
没有花圈挽联,只有一张林教授微笑的照片和他最喜欢的几本书。
北大的许多师生前来悼念,他们中有林教授的同事、学生,甚至学生的学生。
一位位学者走上前,分享着与林教授相处的点点滴滴。
王院长致悼词时,声音哽咽:“林教授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桃李满天下,是我们学界的楷模...”
“他的《汉唐政治制度比较研究》填补了学术空白,《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更是被译成十几种语言。”
“但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挚友,一位始终保持赤子之心的学者。”
一位已经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到张敏面前,自我介绍道:“我是林教授的第一届学生,如今已经退休了。”
“四十年前,正是他的一堂课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让我爱上了历史研究。”
“他改变了我的一生,教会我如何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世界。”
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勾勒出林教授鲜活的形象,让张敏感到无比自豪。
林教授一生低调,但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他的研究方法,他的学术观点,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
葬礼结束后,北大宣布接受林教授的捐赠,并正式设立“林教授历史研究奖学金”。
张敏作为遗嘱执行人,开始处理各种法律手续。
她强忍悲痛,一项项完成林教授的遗愿。
终于,在林教授去世一周后,她有时间回到那座空荡荡的四合院,执行林教授的遗嘱。
老宅安静得令人心疼,仿佛也在哀悼主人的离去。
张敏站在书房门口,深吸一口气,推开了门。
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书香和淡淡的龙井茶香,那是林教授的味道。
她按照林教授的指示,走到书架前,找到了《史记》和《汉书》。
果然,在两本书之间有一个不起眼的凹槽。
她轻轻按下去,书架旁的一块木板弹开,露出一个暗格。
暗格里静静地躺着一个红木盒子,盒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张敏小心翼翼地取出盒子,放在书桌上。
盒子看起来有些年头了,但保养得很好,彰显着主人的珍视。
她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盒子。
里面是一叠泛黄的信件和照片,整齐地排列着。
最上面是一张照片,正是她之前见过的那位站在北大荷塘边的女子。
照片背面用钢笔写着:“梅华,1968年夏。”
张敏拿起信件,发现这些都是林教授和这位梅华之间的通信。
信件按照日期排列,从1968年一直到1986年,将近二十年的往来。
她随机抽出一封,轻轻展开:
“梅华: 收到你的来信很高兴。北大的秋天依旧美丽,落叶铺满了未名湖畔的小路,让人想起我们一起散步的日子...”
信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描述和对学术的讨论,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感情。
张敏继续翻阅,发现信件的语气和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早期的信充满了青涩的爱意,后来则逐渐变得克制和理性。
06
1975年的一封信中,林教授写道:
“听说你已经结婚,祝福你。他是个好人,会给你幸福的生活。我们依然是朋友,对吗?”
张敏不禁为林教授感到心疼,显然,他深爱着这个女人,却与她失之交臂。
但为什么他们没能在一起?又为什么会通信二十年?
她继续翻阅,希望找到答案。
1986年的一封信引起了她的注意:
“梅华: 得知你生了女儿,感到由衷的高兴。张立是个好父亲,相信你们的女儿会很幸福。如果有需要,请随时告诉我,我永远是你们的朋友...”
张敏的心猛地一跳。
张立?那不是她亲生父亲的名字吗?
她记得林教授告诉过她,她的亲生父母叫张立和李梅,在车祸中双亡。
难道这个梅华就是...
带着疑问,她急切地翻看盒子里的其他物品。
在盒子底层,她发现了一个更小的夹层。
轻轻打开,里面躺着一本红色的旧式婚书。
张敏颤抖着手翻开婚书,瞬间如遭雷击。
婚书上赫然写着:“新郎:张立;新娘:李梅华”,婚书日期比她的出生早两年。
她的大脑一片空白,身体不由自主地滑落在地上。
这个李梅华,不就是林教授信中的梅华吗?
这意味着,林教授认识她的亲生父母,而且和她的母亲有着不为人知的情感纠葛。
这就是林教授收养她的真正原因吗?
张敏瘫坐在地板上,泪水模糊了视线,无法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事实。
她的整个世界仿佛在一瞬间崩塌,所有的记忆都需要重新审视。
好半天,她才缓过神来,擦干泪水,继续查看盒子里的其他物品。
在一叠照片下面,她发现了一封未拆封的信,信封上写着“给敏敏”。
那是林教授的笔迹,显然是留给她的。
她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封,展开信纸:
“亲爱的敏敏:
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已经不在人世了。
首先,我要向你道歉,因为我隐瞒了很多事情。
是的,李梅华就是你的母亲,张立是你的父亲。
我和你母亲是大学同学,我们相爱过,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一起。
后来她嫁给了我的好友张立,他是个比我优秀得多的人。
他们很幸福,尤其是有了你之后,生活更加完整。
我一直以朋友的身份守护着这个家庭,从未介入。
1988年那场车祸夺走了他们的生命,而你,只有8岁。
在你父母去世前,他们曾托付我照顾你,如果有任何意外。
我本可以立即收养你,但我害怕自己的动机不纯。
我害怕自己收养你是因为你是梅华的女儿,而不是单纯想给你一个家。
所以我选择了退步,只是暗中资助你的生活和学习。
直到七年后,当我在山西偶然遇见你,看到你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强,我才下定决心。
那时我知道,我想收养你不再是因为你的母亲,而是因为你自己——那个聪明、坚强的小女孩。
这些年来,看着你成长为今天的模样,是我最大的骄傲和安慰。
至于为什么要把房产捐给学校,而不是留给你,是因为这些财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你父母的遗产。
当年我答应过他们,会用这些钱照顾你长大成人,剩下的将用于公益事业。
现在你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我的承诺也已完成。
将这些捐给北大设立奖学金,既是完成对你父母的承诺,也是我个人的心愿。
希望你能理解并原谅我的决定和隐瞒。
无论如何,你永远是我最爱的女儿。
爱你的, 林父”
信纸上有明显的泪痕,字迹有些模糊,显然林教授写这封信时情绪激动。
07
张敏读完信,泪流满面,心中五味杂陈。
她不知道该生气还是感动,是责怪林教授的隐瞒,还是感谢他多年的付出。
在盒子的最底层,还有一叠照片,记录着她父母和林教授的青年时代。
照片中,三人总是站在一起,笑容灿烂,青春洋溢。
有北大的校园,有未名湖畔的垂柳,有颐和园的十七孔桥...
每一张照片都讲述着一段青春往事,一段纯真的友谊和爱情。
张敏小心地收好这些珍贵的记忆,决定去寻找更多的真相。
第二天,她来到北大历史系,找到了王院长。
王院长已经70多岁,是林教授的老同事和多年好友。
“王伯伯,我想了解一些关于我父母和林教授的事。”张敏开门见山。
王院长叹了口气:“我猜你已经看到那些信件和照片了。”
张敏点点头:“为什么林教授从来不跟我提起这些?”
“因为他不想影响你对亲生父母的记忆。”王院长缓缓说道,“也许他害怕你会误解。”
“误解什么?”
“误解他和你母亲的关系。”王院长停顿了一下,“他们确实相爱过,但命运让他们无法在一起。”
“为什么?”
王院长看着窗外,仿佛在回忆往事:“那是一段复杂的历史。林教授的家庭背景在那个年代是个问题,他父亲被划为右派,全家受到牵连。”
“而你母亲的父亲是当时的一位高级干部,两家的结合几乎不可能。”
“后来你父亲张立出现了,他和林教授是同学,也是好友,但家庭背景没有问题。”
“你母亲最终选择了张立,但林教授从未怨恨过他们,反而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朋友。”
张敏静静听着,心中的疑惑逐渐解开。
“他们三人的友谊在那个年代是罕见的,尤其是考虑到他们之间复杂的感情。”
“林教授一生未婚,但他从未介入你父母的婚姻,而是选择了守护这段友谊。”
“1988年那场车祸发生后,林教授几乎崩溃,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因为还有你需要照顾。”
“他本想立即收养你,但当时他的处境也不好,加上他担心自己的动机会被质疑。”
“所以他选择了默默资助你,直到七年后在山西遇见你。”
张敏想起了那天林教授蹲下身问她:“你愿意跟我回北京吗?”
原来在那个瞬间,他已经认出了她。
王院长继续说道:“林教授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照顾你长大成人,看着你成家立业。”
“他常说,这是上天给他的补偿和礼物。”
张敏眼中含泪:“所以我父母的遗产...”
王院长点点头:“是的,林教授一直把那笔钱单独保管,从未动过本金,只用收益来抚养你。”
“他一直计划等你长大成人后,将剩余的钱用于公益事业,这是他对你父母的承诺。”
“这次捐给北大设立奖学金,也是完成这个承诺的方式。”
张敏终于明白了林教授的决定,心中的疑惑和不解烟消云散。
离开王院长办公室后,张敏漫步在北大校园中,看着熟悉的景色,却有了全新的感受。
她走到未名湖畔,那里的垂柳依旧,荷花依旧,只是人事已非。
她想象着年轻时的林教授和母亲在这里散步,谈论理想和未来。
也许就是在这里,他们无奈分别;也许也是在这里,三人发誓要永远做朋友。
回到老宅,张敏继续整理林教授的遗物。
08
在书房的角落,她发现了一个小盒子,里面装着三枚戒指。
一枚是女式钻戒,应该是林教授准备送给母亲的,但最终没有机会。
另两枚是一对简单的金戒指,上面刻着“立”和“华”,显然是父母的结婚戒指。
原来林教授连这些都保存下来了,默默守护着这段感情和回忆。
在整理过程中,张敏还找到了林教授多年来的日记。
翻开日记,她看到林教授经常记录她成长的点点滴滴:
“今天敏敏考试得了满分,开心得像个小太阳。”
“敏敏长高了,已经到我肩膀了,时间过得真快。”
“敏敏考上北大法学院,我骄傲极了,梅华和张立在天堂一定也很自豪。”
每一页都洋溢着浓浓的父爱,让张敏泪如雨下。
她终于明白,林教授虽然不是她的亲生父亲,但给予她的爱一点不少。
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朋友的承诺,也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在日记的最后几页,林教授写道:
“医生说我时日无多,但我并不害怕。
我唯一放不下的是敏敏,但她已经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
我想她会理解我的决定,也希望她能原谅我的隐瞒。
我这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看着她长大,成为今天这样优秀的人。
梅华,张立,我即将与你们重聚,我会告诉你们,你们的女儿过得很好。”
合上日记,张敏内心的纠结和困惑终于得到了解答。
她不再对林教授的决定感到疑惑,而是充满了感激和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张敏按照林教授的遗嘱,协助北大设立了“林教授历史研究奖学金”。
她还整理了林教授的学术著作和笔记,捐赠给北大图书馆。
在整理过程中,她发现林教授留下了一本未完成的书稿,题为《友谊与爱情:一个历史学者的私人记忆》。
这本书中,林教授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三个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在动荡的年代中相遇、相知、相爱,最终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
书中没有明确提到任何真实姓名,但张敏知道,这是林教授、她的父亲和母亲的故事。
这本书写得真挚感人,是林教授对那段青春岁月的告别和纪念。
张敏决定替林教授完成这本书,作为对他的纪念,也是对父母的告慰。
她开始寻访林教授和父母的老同学和朋友,收集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和回忆。
通过这些拼图,她逐渐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画面,了解了父母和林教授之间的深厚情谊。
她还在母亲老家的亲戚家中,找到了一些母亲的遗物,包括日记和照片。
母亲的日记中多次提到林教授,字里行间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今天林同学又来看我们,带来了好多育儿书籍。他总是这么细心,比立子还要周到。”
“敏敏很喜欢林叔叔,每次见到他都特别开心。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初...但这样的念头很快就被我掐灭了,我已经很幸福了。”
张敏明白,母亲虽然选择了父亲,但心中对林教授始终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这不是背叛,而是一种复杂而纯净的情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显得尤为珍贵。
而林教授选择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自己的爱与责任,这或许是最美的结局。
张敏站在林教授的墓前,放下一束白色的菊花。
墓碑上刻着简单的文字:“林教授(1945-2020),历史学家,良师益友,慈父。”
她轻声说道:“爸,我都明白了。谢谢您对我的爱,也谢谢您对我父母的守护。”
“我已经不再迷惘,也不再困惑。您教会我的一切,我会传递下去。”
微风拂过墓园,带来远处梧桐树叶的沙沙声,仿佛是林教授的回应。
张敏微笑着离开,心中充满平静和感恩。
那个红木盒子里的秘密,已经化作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来源:小灰灰游戏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