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太累了,我不想学了”,把这4幅图送给孩子,比说教都管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3 20:33 2

摘要:当孩子皱着眉头说“我太累了,不想学,学习太累了”的时候,你听完孩子的话是不是又急又担心呀?想讲道理却被孩子嫌弃,想拿孩子手机,孩子发怒反抗,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去哪里了?孩子整天抱着手机,在手机里找存在感,做父母怎么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呢?今天咱们就好好孩子玩手

当孩子皱着眉头说“我太累了,不想学,学习太累了”的时候,你听完孩子的话是不是又急又担心呀?想讲道理却被孩子嫌弃,想拿孩子手机,孩子发怒反抗,那个眼里有光的孩子去哪里了?孩子整天抱着手机,在手机里找存在感,做父母怎么帮助孩子走出这种困境呢?今天咱们就好好孩子玩手机都忘记吃饭的事,用4张图+4个关键点,帮孩子找回学习的动力。

在虚拟的游戏中,打赢一局就能马上获得金币和欢呼;但学习呢?背了10天半个月的单词,到月考还是错一半。在生活现实中,有的孩子每天在要在课桌前坐10小时,却桌子底下刷短视频;有的孩子放学后打球、画画,还能完成作业,这区别怎么这么大?不是孩子天生懒惰,而是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及时的反应以及肯定的成就感,只能虚拟世界里尝到了这种让人感觉到快感的成就感

案例:邻居有个上初中二年级的孩子,每天放学后就说去同学家写作业,实际躲在路边打游,天黑了都没有感觉到,有次连续玩了8小时后,上课时直接趴在桌上睡着,月考数学只考了32分。《未成年人沉迷手机报告》数据显示表明:65%的孩子每天打游戏超10小时,越沉迷游戏性格越暴躁,甚至用买试卷或者用生活费来骗去威胁父母的钱包。

游戏能短期让孩子感受到快乐,长期的话就是浪费孩子们的专注力、思考力和抗挫折能力。就像歌德说的:“谁游戏人生,谁就一事无成。”

图1:游戏吞噬孩子人生的3个阶段

一阶段:偷走孩子们时间,本该晚上背单词的时间,却用来打游戏游戏冲段位

二阶段:本来20分钟就能写完作业,结果每5分钟看一会手机,1个小时了还没有写完作业

三阶段:偷走孩子们未来,中考本来就能考个好成绩能上好高中呢,结果中考落榜就只能上个技校,每个月只能拿个3000元工资,连房贷都还不上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当你家孩子熬夜打游戏时,隔壁学霸在整理错题;当你家孩子抱怨学习辛苦的时候时,同桌已经用艾宾浩森记忆法背完了300个单词。

图2:学习路上的逆商分水岭

小哈的故事值得所有家长借鉴:他是一个英语困难户,别人10分钟记会的单词,他需要抄20遍,但他妈妈没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单词都不会”,而是陪他画“记忆曲线表”,每天用20分钟循环复习,3年后,他高考英语128分,考研时靠英语优势逆袭985院校。这说明:困难不是绊脚石,而是“分水岭”,弱者绕着走,强者踏过去过去。

图3:20岁孩子贪玩VS20岁孩子自律,30岁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1、玩游戏的孩子:初中毕业就进厂打工了,每月几千块钱的工资,房贷车贷还上,就剩下寥寥无几的生活费了

2、爱学习的孩子:考上985后读研,毕业进了国企,年薪几十万,还有休假,同时还有晋升空间

生活就这么现实: 你是允许孩子现在“快乐放羊”,未来社会就会对他“残酷毒打”。

图4:鸭子水上漂的真相,你看似很轻松,其实背后全都是全力以赴

你看到学霸的试卷上是满分,但你没有看到草稿本上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迹;你看到了主播的镜头前光鲜亮丽一面,你没有看到主播私下里练台词练到嗓子沙哑。就像苏洵27岁才发奋读书,闭关五年后才成为“唐宋八大家”,所有毫不费力,都是拼尽全力的结果。

1、家长陪伴孩子,挡住玩游戏的诱惑

✔️ 饭桌上是个传递信息平台: 每天花10分钟聊学校3件事,今天最有趣的课是什么?有没有同学闹笑话?老师在课堂上夸了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在乎的不是成绩,而是他的感受。

✔️ 周末的父母陪着孩子多出去转转: 带孩子去工地看工人搬砖、去凌晨4点的菜市场看摆摊、去医院急诊室看人生百态,这比说教更管用:“你现在吃的学习上苦,是未来最轻松的路。”

2、用“逆商工具箱”教会孩子渡过每次困难

✓ LEAD法则化解难题:

L(倾听):“妈妈知道你数学题做不出很着急,想哭就哭出来”让孩子发泄出来

E(探索):“你觉得是公式没记熟,还是题目没看懂?”

A(分析):“上周同类题你做对了,这次是不是漏看了一个条件?”

D(行动):“我们先把错题拆解成小步骤,每天攻克一个知识点”

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就重新定义: 不说“你怎么又考砸了”“你怎么考这么少”,而是说“错的地方就是你薄弱的地方,咱们这次把这类题型吃透它,下次这样的题型的考题你就拿到分了”。

3、在家帮孩子建立自律环境,帮孩子建立秩序

▶ 先管习惯,再谈自觉

• 学习地方“三不原则”:无玩具、无零食、无电子设备

• 制定“学习番茄钟”:25分钟专注做题,5分钟休息远眺

• 建立“错题银行”:把错题当“存钱”,期末兑换“游戏自由日”

▶ 家长做榜样,比打击孩子更有意义:

如果你一边刷手机一边催孩子“快去学习”,孩子肯定会想:“凭什么你能玩我不能?”,家长看书、他写作业,用行动告诉孩子:学习不是苦差事,而是终身成长的习惯。

就像农民种地,春天不耕地,秋天就没收成,现在逼孩子自律,看似“狠心”,实则是为他的未来做铺垫。当孩子多年后在职场披荆斩棘时,会感谢你曾在他想放弃时,轻轻推了他一把。

关注我,每天都有新的内容哦,或者你再教育孩子有什么困难,不妨在评论留言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