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但凡是个外企,面试开始就要求英语面试,不少人感到心慌意乱,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应对,但经济形势的原因现在假外企非常多,许多所谓的“外企”实际上是本土化运营。
大家好,我是幽哥群友Sue。让我们在幽哥的鼓励下,在这持续严峻且充满不确定性经济环境里,一起共同成长和进步!
这年头但凡是个外企,面试开始就要求英语面试,不少人感到心慌意乱,担心自己的英语水平不够应对,但经济形势的原因现在假外企非常多,许多所谓的“外企”实际上是本土化运营。
虽然HR张嘴闭嘴都要求说 English is must ,可实际上,面试官很可能也是中国人,或者是的新加坡人,甚至是在国外的中国人。
近期面试,我总结了在英语面试中需要准备好的六个关键问题。建议大家将这六个问题的答案提前准备好,放在手机备忘录里,最好多读多练,每天过一遍,做到熟练,做不到熟练至少能秒打开手机备忘录,时刻准备着面试。
如果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熟练,还可以利用市面上的AI app,如CHAT GPT,国内的app,比如KIMI,豆包来模拟面试场景。上面提到的国内app目前是免费的,CHAT GPT需要翻墙,略有些麻烦,各位可以斟酌使用。
直接丢进去需求说“两天后有一个英语面试,请你作为面试官对我说的这六个问题的答案进行修改,以及对我的发音语句进行更口语化的修改”。
针对英语面试幽哥也写过一篇总统演讲应对法《外语不好,如何进入外企?》,这招对于英语学习来说非常好用,但针对面试,我个人建议还是先把六个问题准备好以后,再去练习总统演讲,会锦上添花。
另外幽哥还有个100问的英语面试,时间充裕的话可以都准备一下。
1. 自我介绍(Self-introduction)
实在不会,可以把准备好的中文自我介绍,扔到有道里面翻一下。。
2. 工作经历(Work Experience)
在介绍工作经历时,我个人建议重点突出最近两段工作经历,详细描述你在这些公司中的职位、工作内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多用专业词汇。
打个比方,举例一段话:
Given how shoppers today overall gravitate towards all things digital,there’s a high likelihood online shopping will be bigger than ever over the holiday weekend and on Cyber Monday.And the shift to online shopping has had a big impact on "brick and mortar" shopping malls.
(鉴于整体的消费者倾向于网购,因此周末假期以及星期一的网络销售很可能会超过以往任何时候.而向网购的转变对一些“实体”商贸城带来重大影响)
HR很有可能是个不了解业务的人,专业词汇能帮助你唬住HR,并且展示个人的工作的专业素养。
如果HR 追问你你说的是啥,你就直接问对方专业词汇,你知道xxx是什么吗?解释一下专业词汇怎么翻译就行。基本这招能劝退90%的HR。
3. 学历背景(Education Background)
如果工作经历不多的话,有些HR进一步询问你的学历背景,特别是工程师相关的工作,可以谈谈自己的大学专业、所学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的课题等增加关联度。
4. 核心优势与岗位需求(Core Advantages and Job Requirements)
针对性投递过的岗位地准备相关经验和技能的英文表述,自己的核心优势,增加关联度。
5. 离职原因与空窗期解释(Reasons for Leaving and Explanation of Gap Period)
这个问题老生常谈了,这个问题幽哥有专门的文章提到《究竟如何解释离职原因?(一篇讲全所有场景)》,把准备好的中文回答丢有道里翻一下英文,或者找个AI app帮忙润色一下就可以。
6. 举例说明过去工作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Examples of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Past Work)
尽量遵循STAR法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不用担心自己的英语发音是否准确或者表达是否过于书面化。
你是个中国人,说普通话带口音中国人自己都没意见,英语带点口音怎么了?印度人的口音重的没接触过的人根本听不懂,但世界上高管最多的就是印度裔,包括留学期间印度人给教授的印象普遍很好,就是因为印度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而万一HR/业务经理是个棒槌一直追问,难以用英语回答的问题,可以直接请求用中文回答。
要是一个问题用英语回答不上来就没录取,那就是没缘分,不用内耗,也不要纠结,凡事发生必定有利于我,找下一家就是。
如果能成功通过面试,固然令人欣喜,但英语能力的提升将成为你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
特别在外企的环境中,良好的英语能力无疑能打开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依赖于应急的学习方法只能解一时之困,无法根本解决英语水平不足的问题。投机取巧的策略也许能在短期内应付过关,但长远来看,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使人在职场中游刃有余。
来源:职场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