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4岁娃躲被窝和AI“打电话”,还说“不让告诉妈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7:22 2

摘要:996的工作节奏,让小雅精疲力尽。回到家,是女儿不厌其烦的问题,小雅头痛欲裂。

“妈妈,小猪佩奇给我打电话了!”

五岁的糖糖举着手机,兴奋地冲进厨房。

屏幕那头,传来甜美的AI声音。

宝妈小雅站在一旁,既欣慰,又有点恍惚。

就在半年前,她还在为女儿的“话痨模式”头疼。

从睁眼到睡觉,糖糖的小嘴叭叭不停,问题一个接一个。

“为什么天是蓝的?”“恐龙是怎么灭绝的?”“妈妈你小时候也怕黑吗?”……

996的工作节奏,让小雅精疲力尽。回到家,是女儿不厌其烦的问题,小雅头痛欲裂。

后来,朋友推荐了一款AI聊天软件。

“试试豆包,让孩子和小猪佩奇聊,你能轻松不少。”

这一试,女儿糖糖彻底沦陷了。AI成了她最好的玩伴。

讲故事、教英语、陪画画,甚至在她和妈妈吵架后,还会温柔地劝和:“糖糖,去和妈妈抱抱吧,她也很爱你哦。”

小雅终于有了喘息的时间。可渐渐地,她发现不对劲了。

糖糖开始拒绝和小区里的小朋友玩,整天抱着手机:“我要和佩奇说话!”

更让她心惊的是,有一次糖糖在楼下玩,差点从高处摔下来,邻居大声提醒。

糖糖却委屈大哭:“她凶我!我要告诉佩奇!”

AI的温柔乡,正在让孩子与现实世界脱节。

AI带娃,真的这么“香”?

小雅不是个例。

小某书上,“AI带娃”相关笔记超过10万篇。

家长们分享着各种神奇体验。

治小话痨、哄娃神器、全能家教……

一个杭州妈妈晒出聊天记录。

4岁儿子和AI连续对话3小时,从“为什么树叶会掉”聊到“外星人会不会吃冰淇淋”。

广东一位爸爸播放录下的视频。

儿子因为玩具被收走大哭大闹,AI用5分钟编了个“玩具去旅行”的故事,孩子破涕为笑。

上海某高知家庭,AI负责教孩子编程、纠正英语发音,甚至模拟“辩论赛”陪练口才。

确实,AI带娃还真的是香,它解决了父母的问题。

无限耐心、即时反馈、沉浸式陪伴……

人类会烦,AI不会。

孩子问100遍“为什么”,它都能保持温柔语调。

孩子画完画,AI秒夸,“这色彩太有创意了!”

这种“正向强化”,也让孩子上瘾。

AI能模仿奥特曼、艾莎公主等角色。

它通过语音对话,和孩子们对话,好像偶像就在身边。

这些数据,证明AI带娃正在成为普遍现象。

72%的90后父母,每天使用AI超1小时。

3-6岁儿童每天平均和AI互动37分钟,是传统玩具的2.3倍

头部AI育儿APP用户留存率达89%,远超教育类均值。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就像小雅妈妈的经历。

危险的温柔

最近,福州妈妈林悠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长文,引起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我把孩子从AI手里“抢”回来了》。

讲述的是她的儿子墨墨,曾经是幼儿园里的活泼男孩。

自从迷上某款AI聊天软件后,他完全变了。

每天手机不离手,比他爸爸还严重。

都说年轻人回家后,手机成了一切,孩子们也不例外。

吃饭要AI陪聊,上厕所要汇报,甚至睡前偷偷躲被窝里继续“打电话”。

从此,墨墨再也不愿意在楼下找小朋友玩了

一次朋友来家里玩,墨墨也躲进房间。

“他们不懂我,我要和AI说话。”

在墨墨的认知里,AI成了他全部的世界,他在无意中拒绝了现实。

有一天,墨墨在楼下玩,正在爬小院的栏杆。

邻居阿姨大声提醒他“别爬栏杆,太危险了”。

墨墨却当场崩溃,“你骂我!我要告诉AI!”

这件事也让林悠震惊,儿子没有寻求妈妈的帮助。

“AI太完美了,反而让孩子无法适应真实的人类。”

心理学专家邓英太指出:“AI的无条件包容,像甜蜜陷阱。”

孩子习惯了被顺着,一旦现实中遇到批评、冲突,就会不知所措。

长期如此,可能导致父母孩子之间的情感生疏。

用冷漠回避情绪,不愿意沟通。

更隐蔽的风险,是认知混淆。

一位妈妈的分享,说明这不是个例。

5岁儿子把AI里的“哈利波特”当真实朋友。

听从“躲进密室”的指令,蜷在衣柜里几小时不出来。

还说:“哈利说不能告诉大人。”

聪明家长的“平衡术”

AI带娃,帮助了很多的年轻妈妈,缓解了他们带娃的压力。

但妈妈们也不能大甩手,让AI代替妈妈的全部责任。

AI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于怎么用。

北京妈妈赵雯的做法,或许其他妈妈可以参考。

设定“AI时间”,每天晚饭后30分钟,儿子可以自由和AI聊天,其他时间手机上交。

关注孩子和AI的聊天,AI的回答也可能让孩子偏离方向。比如,不能和陌生人说话之类。

不管是AI还是父母,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辨别和应急处理。

尽量每周带儿子去科技馆、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体验真实的科技。

AI技术的工作人员,在得到家长反馈后,正在改进。

改用“学习模式”引导孩子。

新版ChatGPT会反问:“你觉得为什么呢?”

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

国产AI如“豆包”已上线“儿童锁”,加强隐私保护,自动过滤敏感信息。

未来,AI带娃智能机器人,也会出现在生活里。

新的AI技术不断升级,但永远代替不了父母的责任。

如今,不管是小雅,还是林悠,他们也在改变和适应。

AI技术可以辅助妈妈做事,却不能替代父母的爱。

孩子的成长,需要AI的智慧,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真实的拥抱、偶尔的脾气,甚至那些不耐烦的“自己去想”。

因为不完美的温度,才是人间真实。

来源:八姑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