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3日,全国玉米价格延续“南弱北强”的震荡分化格局。山东深加工企业报价持续下调,而东北、华北地区则因基层粮源收紧显现涨价动能,区域价差进一步拉大。据行情宝监测,全国玉米均价报2944元/吨,环比下跌13元/吨,市场情绪与供需格局呈现显著区域性特征。
3月23日,全国玉米价格延续“南弱北强”的震荡分化格局。山东深加工企业报价持续下调,而东北、华北地区则因基层粮源收紧显现涨价动能,区域价差进一步拉大。据行情宝监测,全国玉米均价报2944元/吨,环比下跌13元/吨,市场情绪与供需格局呈现显著区域性特征。
山东地区玉米价格承压态势加剧,深加工企业报价普遍下调。晨鸣淀粉收购价跌至1.41元/斤,柠檬生化下调至1.485元/斤,希杰生物、诸城立丰等企业跌幅在10-40元/吨区间。导致此轮跌势的核心因素包括:
1. 基层潮粮集中供应:气温回升加速储存压力,贸易商出货意愿增强,山东深加工企业晨间到货车辆虽环比减少284台至1049台,但仍处高位水平。
2. 小麦替代效应凸显:饲料企业采购小麦积极性提升,山东风祥饲料770容重小麦收购价仅1.515元/斤,较玉米价差优势扩大,进一步挤压玉米需求空间。
与山东跌势形成对比,东北及华北局部地区启动涨价模式。黑龙江北安象屿上调30元/吨至1.285元/斤(15水分),河南飞天园区、陕西宝鸡阜丰等企业亦小幅提价。涨价逻辑主要基于:
1. 基层粮源逐步枯竭:地趴粮销售进入尾声,贸易商库存压力减轻,市场流通粮源收紧。
2. 区域供需错配:东北货运外运顺畅,黑龙江玉米南下云贵川维持价格优势;华北则因流通受限导致局部供应偏紧,企业提价促收。
短期价格震荡的背后,国际粮价波动与进口预期构成关键变量:
- 进口压力持续:美玉米到港完税价仍低于国内,1-2月累计进口量同比增13.8%,黑海谷物协议延长强化供应宽松预期。
- 潜在利好因素累积:全球玉米播种面积预减、俄乌冲突风险犹存,叠加国内饲料企业库存低位,或为价格提供阶段性支撑。机构预计,4月后随着基层售粮压力缓解,玉米价格或步入反弹通道,高点可能突破2021年水平,但需密切关注小麦替代节奏及政策调控动向。
风险预警:需求疲软与替代品压制短期行情
尽管局部涨价信号频现,但需求端疲软态势仍对市场形成压制:
- 养殖业低迷拖累消费:生猪深度亏损导致饲料需求缩减,禽类产能萎缩亦削弱玉米用量,深加工行业订单不足加剧价格下行压力。
- 政策与替代品扰动:陈化稻谷拍卖延期传言、小麦价格弱势运行,叠加进口玉米持续到港,市场观望情绪浓厚。短期玉米或维持震荡偏弱格局,建议贸易商谨慎控制库存节奏,重点关注供需动态及政策利好的释放窗口。
总结:3月23日玉米市场呈现“南跌北涨”的显著分化,基层粮源、替代品压力与进口预期共同主导价格走势。未来半月,市场或延续震荡调整,待供需格局进一步明朗后,二季度玉米价格或迎来趋势性变化,需密切关注政策调控、小麦替代节奏及国际粮价传导效应。
来源:东北粘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