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流网红到全网群嘲,他用一次次翻车验证了人性最大的错觉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7:17 2

摘要:最近,“反诈老陈”再次登上热搜,但这次不是因为宣传反诈知识,而是卷入了一场与“嘎子”谢孟伟的直播闹剧,结果以老陈的全面溃败告终。

人一旦飘了,就离犯错不远了!

最近,“反诈老陈”再次登上热搜,但这次不是因为宣传反诈知识,而是卷入了一场与“嘎子”谢孟伟的直播闹剧,结果以老陈的全面溃败告终。

1

事情起因是老陈在直播中质疑嘎子卖的699元酷派手机存在质量问题,声称要“打假”。

没想到嘎子反应激烈,在直播间直接辱骂老陈“蹭流量”,还威胁动用“嘎家军”举报其账号,扬言“分分钟封号”。

结果不出所料,老陈遭遇粉丝大规模网暴,评论区被攻陷,多个视频遭举报下架。

更令人唏嘘的是老陈事后的反应——公开认怂。

先是向手机厂商酷派致歉,称“让你们手忙脚乱上架不赚钱的产品”,后又向嘎子服软:“您是千万网红,求高抬贵手”。

这一幕,与昔日那位身穿警服、正气凛然的反诈民警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全民追捧的反诈网红到如今频频翻车、被迫低头,老陈的经历令人唏嘘,也给我们普通人一记响亮的警醒:人千万不能飘,要认清哪些是自己的能力,哪些是平台的力量。

老陈试图重现昔日的“正义形象”,选了嘎子哥作为典型,没想到演砸了。

嘎子哥在直播中坚称所有产品均为正品并,酷派官方随后确认嘎子哥直播间售卖的手机为官方正品。

老陈不仅打假失败,还因“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被平台处罚,直播功能受限。

他在道歉视频中的表现更被网友形容为“卑微”,与昔日那个自信满满的反诈警官判若两人。

这场闹剧最终以“三方皆输”收场:酷派被质疑产品混乱,嘎子继续坐实“招黑体质”,老陈则透支了自己最后的信誉储备。

2

老陈原本是秦皇岛的一名刑警,因为通过直播PK来宣传反诈,倍受网友喜爱。

这种成功建立在“公职人员+公益传播”的双重正当性基础上。 公众接受的是穿警服的执法者进行的普法教育,而非老陈个人。

2022年,站在风口浪尖上的老陈主动脱下警服,离开体制,做起了全职主播。

但他很快发现,脱下制服以后,没人理了。 失去了警察身份的光环,老陈的内容吸引力大幅下降。

辞职后,老陈尝试了各种内容形式:农村生活、吃播、健身,甚至投资拍剧。

他还因在连麦中对女性主播做出不雅冒犯行为而引发争议。 从反诈民警到娱乐主播,老陈的角色转变显然并不成功。

老陈的困境根源在于身份转换的系统性失败

他在辞职声明中称“以普通人身份继续公益梦想”,却在实际操作中迅速滑向商业化轨道。

数据显示,其辞职后直播4天便创收100万元,2022年总收入达133万元,虽辩称包含公益捐款,仍引发“借公益敛财”的质疑。

3

老陈最初为什么能火?说到底,是他身上的警服和警察身份带来的公信力

当他穿着制服,以权威形象出现在直播间时,网友们的积极响应实际上是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是对正义形象的认可。

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利性归因偏差”——成功时我们倾向于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失败时则归咎于外部因素。这种认知偏差让我们飘飘然,误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老陈最初的成功,恰恰源于他的专业性——作为反诈民警,他传播的知识是权威的、可信的。

而当他离开专业领域,试图以轻浮、低俗的方式博取关注时,就失去了最核心的竞争力。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网红,但有永远的专业人士。

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这些职业可能不会一夜爆红,但他们凭借专业能力获得了持久的尊重和稳定的发展。

老陈的经历也是教育孩子的生动教材。我们要让孩子明白:

实力比光环重要:真正值得骄傲的是实际能力,而非外在光环

诚信是立身之本:一旦失去信任,重建难于登天

认清自己:定期反思“我真正的能力是什么”、“离开了当前平台我还剩下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成功时最容易做出错误决策。这时候更需要倾听反对意见,保持冷静头脑。

老陈在最新回应中说:“人一旦飘了,就离犯错不远了。”这句话或许是他这两年最痛的领悟。

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完全建立在职业身份或社会认可上,而应该来自内心的坚守和对生活的态度。只有这样,当外在环境变化时,我们才不会迷失自我。

老陈的翻车,是他个人的悲剧,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却是一堂珍贵的公开课:人千万不能飘,认清自己,坚守专业,方能行稳致远。

来源:柚妈充电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