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3年3月1日的莫斯科,春寒料峭,昆采沃别墅里却是彻夜灯火通明。餐桌上伏特加的酒杯叮当作响。坐在主位的是斯大林,围在身边的,是他最核心的几位同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贝利亚、布尔加宁。没有人想到,这顿酒宴,竟是斯大林最后的欢宴。
1953年3月1日的莫斯科,春寒料峭,昆采沃别墅里却是彻夜灯火通明。餐桌上伏特加的酒杯叮当作响。坐在主位的是斯大林,围在身边的,是他最核心的几位同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贝利亚、布尔加宁。没有人想到,这顿酒宴,竟是斯大林最后的欢宴。
苏联的权力交接
六天后,广播里传来沉重的声音:“列宁的战友、列宁事业的继承人、苏联人民的伟大导师斯大林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苏联街头巷尾一片哀嚎。但这哭声里,掺杂的不是单纯的悲痛,而是三分恐惧、七分迷茫——恐惧的是过去几十年的铁腕,迷茫的则是失去了“主心骨”之后的未来。
死亡的疑云
斯大林的病倒令人费解!宴会散去后,他独自回到卧室。几个小时后,警卫听到重物跌倒的声音,却没人敢进去。原因很简单——“没有召唤不得擅入”,这是斯大林亲手立下的规矩。于是,这位苏联的最高统治者,就那样孤零零地倒在地板上,大小便失禁,直到几个小时后才被人发现。
医生姗姗来迟,更是无济于事。因为此前所谓“医生案”,大批苏联御医已被捕,剩下的只是一些边缘人物。他们的手段简直回到中世纪——水蛭放血、冷敷、灌肠……不仅无效,反而耽误了最佳抢救时机。
官方给出的死因,是高血压导致的脑溢血。
但后来解密的档案揭示另一幅图景:斯大林胃里有黑色液体,黏膜布满暗红点,几乎一碰就剥落——更像是中毒。十九名专家中,只有十一人签字,剩下的人拒绝背书。
到底是天意,还是人祸?这成为历史上最扑朔迷离的谜团之一。
谁最有嫌疑?
首先被提及的,是赫鲁晓夫。
他与斯大林的私人恩怨极深。战争年代,赫鲁晓夫的儿子被德军俘虏,斯大林却下令将这名“不光彩的战俘”处决。父子之情瞬间化为血海深仇。赫鲁晓夫曾暗中放话,要“讨回公道”。但问题是,他当时尚无力量控制秘密警察,实施谋杀的可能有限,也无权动用医护,能力不足。
更大的嫌疑,落在贝利亚身上。
作为秘密警察头子,他最有条件接近斯大林。有人说,他暗中安排了一位女医生在餐后“做了手脚”。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斯大林垂危时,贝利亚竟当场喝令:“够了,让他去吧!” 阻止继续抢救。
无论真相如何,高层的冷漠与延误几乎可以肯定:他们并不急于挽救这位统治苏联三十年的领袖。
斯大林死讯传出,举国震动。遗体与列宁并排陈列在红场。数百万苏联人蜂拥而至,长长的队伍引发了踩踏惨剧。官方数字是109人死亡,学界普遍认为远不止此。
权力的角逐
斯大林没有留下遗嘱。于是,短暂的“三驾马车”局面出现了:马林科夫主持政府,赫鲁晓夫掌控党务,贝利亚依然握着秘密警察和档案。
贝利亚起初表现得像个改革派:释放政治犯,为医生案平反。可这番“善意”背后,更多的是政治算计。他握着所有人的把柄,谁都知道,他随时能让任何人走向末路。
赫鲁晓夫很清楚:若不先下手,自己迟早成为牺牲品。
贝利亚的覆灭
1953年6月26日,部长会议召开。贝利亚刚落座,赫鲁晓夫立刻起身,指控他是“帝国主义间谍”,当场历数罪状。贝利亚一愣,下意识伸手去拿公文包里的手枪,却被压制。随后,元帅朱可夫带领军官闯入会场,将这位昔日的“第二号人物”当场拿下。
12月,贝利亚被秘密判处死刑,枪声在深夜响起。他珍藏的11个编织袋档案被付之一炬。那里面有没有斯大林死亡的秘密?至今无人知晓。
去斯大林化与新的循环
贝利亚死后,赫鲁晓夫逐渐胜出。1956年,他在苏共二十大上抛出“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和大清洗。1961年,他更下令将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火化后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
1964年,赫鲁晓夫本人被勃列日涅夫悄然政变,仓促下台。
来源:完悟上智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