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6日,《逐梦伶仃洋——写给青少年的港珠澳大桥故事》(以下简称《逐梦伶仃洋》)出版座谈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学与出版处处长范丹卉,《逐梦伶仃洋》执行主编、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田菊芳,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
8月26日,《逐梦伶仃洋——写给青少年的港珠澳大桥故事》(以下简称《逐梦伶仃洋》)出版座谈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教学与出版处处长范丹卉,《逐梦伶仃洋》执行主编、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田菊芳,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中国科技馆原党委书记兼副馆长、研究员苏青,中国科普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康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兵,人教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马嘉宾,党委委员、副社长蒋琦等出席会议。座谈会由人教社副总编辑谭永平主持。
社会科学司与会同志表示,《逐梦伶仃洋》是人教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推出的一部精品力作,体现了教育出版国家队、主力军的责任担当。要对标党和国家事业需要,让教育出版成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纽带;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教育出版成为“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生动载体;要坚持跳出教育办教育,让教育出版成为构建强大社会协同力的重要桥梁。
田菊芳表示,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是有效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中交集团与人教社合作的《逐梦伶仃洋》,饱含着对青少年的责任感,将服务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转化为青少年可感可知的科普内容,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中交集团始终奋战在践行国家战略的最前沿、第一线,是科普教育的富矿,愿与人教社共同做好新时代科普教育,助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推动国家科普事业发展。
马嘉宾表示,“逐梦”系列主题科普丛书是人教社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做好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而策划的青少年科普丛书,旨在为青少年提供有思想深度、有科学内涵、有阅读趣味、有时代温度的科普精品。《逐梦伶仃洋》是第二册,围绕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成就展开,呈现了科学之“智”和奋斗之“魂”,有助于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增强爱国热情,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抱负。
专家发言环节,尹传红认为,《逐梦伶仃洋》一书内涵丰富,逻辑清晰严密,装帧设计精美,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艺术、科普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全书采用“问题链”的形式展开,主体叙事契合“逐梦”主题,充分呈现了国家工程建设者的奋斗足迹和精神品质。“逐梦”系列主题科普丛书,对展现我国超级工程和国之重器风采、彰显重大科技成就、弘扬科学家精神、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价值。
苏青表示,《逐梦伶仃洋》有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传知解惑提素质,有助于青少年了解桥梁工程以及相关的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质。二是见人见物见精神,“人物故事”“建造故事”“超级装备”三个栏目,将中国人的担当、智慧和科技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是叙事抒情颂创新,用一个个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展现了建设港珠澳大桥中解决世界性难题的过程,颂扬了创新精神。
王康友认为,《逐梦伶仃洋》主题鲜明,聚焦港珠澳大桥这一国家工程、国之重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篇章结构环环相扣;科学性强,数据翔实,知识性强;可读性强,引人入胜,内容环环相扣,表现形式多样,图文并茂;语言表达简练、平实、优美、有感染力,用事实、案例说话;科普性强,教育意义重大,有助于青少年提升科学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刘兵表示,人教社多年深耕教育出版领域,“逐梦”系列主题科普丛书是其拓展出版边界的全新尝试。《逐梦伶仃洋》兼具思想性与实用性:一是主题出版特色鲜明,深度融合主题出版、科学教育与科普图书;二是细节丰富,尤其是人物描写生动;三是紧扣课标要求,践行工程教育融入科学教育的理念,突出人文视角,为青少年科学教育提供扎实的实例支撑。
人教社编辑团队代表从专业筑基、呈现科学风采,精神铸魂、彰显人文力量,创新呈现、突出青少年主体三个方面介绍了《逐梦伶仃洋》的核心特色和编辑出版工作。
与会专家围绕《逐梦伶仃洋》及“逐梦”系列主题科普丛书展开研讨,从科学性、可读性、呈现方式、读者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逐梦”系列主题科普丛书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立足新时代伟大建设成就,以中国空间站、港珠澳大桥、港口与船舶等为分册主题,旨在传播科技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为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提供有力保障。《逐梦伶仃洋》是“逐梦”系列主题科普丛书的第二册,由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组织编写,围绕港珠澳大桥这一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呈现了大桥建设中技术创新、超级装备等先进科技成就,展现了破技术瓶颈、创工程范式的科技成果,描绘了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创世界一流的逐梦故事,展现了硬核强劲的中国力量。本书的出版将激发青少年对大国重器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增进对科学的热爱,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助力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成长为新时代挺膺担当的奋斗者。
人教科文中心供稿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