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茂君:发展“精致农业”大有可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9 16:58 2

摘要: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快转变,发展“精致农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种养大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这就需要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为目标,从生产端和供给端发力,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某一特色农产品领域下功夫精耕细作,最终形成一批地域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快转变,发展“精致农业”正成为越来越多的种养大户特别是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的选择。这就需要以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为目标,从生产端和供给端发力,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某一特色农产品领域下功夫精耕细作,最终形成一批地域特色鲜明、体现当地风情的拳头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精致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特质之一。与传统农业相比,“精致农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体系,通过依托农业传统技术和科技创新,以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为目标,以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主要抓手,从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益、高水平的一个农业生产过程。近年来,遂宁市委市政府把构建“产业精深、经营精细、产出精品、服务精准、装备精良、景观精美”为主要特征的“精致农业”体系作为“实业兴市”的重要抓手,通过优化产业体系、完善生产体系、创新经营体系,逐步将传统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如今,遂宁市基本形成以粮油、柑橘、菌菜、中药材等为代表的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从蓬溪的“小菌菇”变成全国最大的虫草花和黄色金针菇工厂化生产基地,到遂宁“川白芷”规模化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再到打造“遂宁鱼米”“遂宁红薯”等品牌,初步形成具有丘陵特色、遂宁特点的“精致农业”发展模式。但也应看到,遂宁作为丘区传统农业大市,发展“精致农业”仍面临诸多难题。种植结构不够精准,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生产技术不够精细,不能很好满足生产需求;产出产品不够精美,不能很好满足增收需求;三产融合不够精深,不能很好满足延链需求。必须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价值”拓展。

发展“精致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关键一招”。坚持优化生产、精深加工,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是推动遂宁“精致农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重点方向。而实现这个目标的综合举措,就是做好生产科技化、生态景观化、农业创意化、产品精细化、经营组织化、产业融合化的功课。“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曾有幸赴台湾和浙江、山东、贵州等地区考察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印象最深的是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基本都符合上述“六化”特征。尤其是在生产方式上注重精耕细作,以最少的投入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在生产形态上注重高质量、高附加值、高商品率,满足市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多元化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采用现代科技,推动生产、加工、包装、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标准化。

比如,台湾率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运用高科技手段和创新方法,发展高附加值、创意型农业产品,通过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规范化、集约化生产,推动了农产品分区产出和分级销售体系的建立,实现强竞争力、高价格和高收益目标。浙江则以“专精特”为核心,注重品质提升,回归原生态风味,满足高端市场需求,强化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农创客”以科技推动传统农业转型,政府通过政策扶持产业设施与智能化建设,推动三产融合,打造“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创意农业,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反观遂宁,除蓬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居美宁蔬菜现代农业园区和部分家庭农场的“精致农业”成功破题外,不少种养大户包括农业企业在生产上仍停留在“小而全”层面,缺少“大而专”“专而精”格局,没有实现从“卖原料”转向“卖产品”再到“卖体验”,产品附加值难以有效提升。

发展“精致农业”关键在于立足资源禀赋。必须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特色资源,找准相对优势,精准定位选优产业,从技术应用、管理优化、市场对接等多维度发力,通过“精在产业链、细在标准化、强在品牌力、赢在市场端”,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农业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跨越。当前,遂宁可聚焦以下“三化”发力,做大做强“精致农业”,促进“三产联动”发展。

聚焦“集群化”,构建全产业链融合体系。优化产业布局,立足现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基础,突出“一县一特”“一片一业”,重点培育畜禽、粮油、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百亿级产业集群,建设一批十亿级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实行招引、挖潜、扶持、培育多措并举,补齐精深加工短板,让“初级产品”变身“高附加值商品”。发展产业化联合体,引进“链主型”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向前端延伸带动农户等经营主体原料基地建设,引领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大力发展生产性社会化服务配套企业,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完善冷链物流与电商体系,在产业基地配套建设预冷保鲜设施,实现“田头-餐桌”全程冷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直播电商+农产品”模式,推动“遂宁鲜”品牌入驻成渝大型商超、社区团购平台,拓展高端市场。

聚焦“精品化”,强化绿色与科技支撑。推行“标准化+全程管控”,建立覆盖“从田间到舌尖”清晰可控的标准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打造“共有、共建、共享”的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产品,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畅通产学研用联结机制,培育适合丘区推广的优质、抗病、高产新品种,保护“船山白芷”等地方品种。发展智能农机和丘区适地农机装备,促进农机农艺有效融合。扩大智慧农业应用,建设区域智慧农业中心以物联网硬件设施为支撑,运用智慧耕种、智慧灌溉、智慧植保等智能化机械设备,为重点园区提供“智慧服务”,实现生产全程可视化、精准化。推行种养结合、粮经轮作、林下生产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打造绿色产品绿色环境,加快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聚焦“协同化”,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推广“土地流转合作社+托管服务”模式,推动耕地连片经营;探索“点状供地”等新政策,破解农业设施建设用地落地难问题;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康养产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强化金融保障支撑,推行“政、银、担”“农业设施抵押+信用贷款”等融资模式。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引进农业职业经理人、电商运营等新一代专业人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从源头解决由“广种薄收”到“精耕细作”,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问题。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实行公司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保底收益” 等方式,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来源:多角度看遂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