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春分前后,华南地区便开始涌动祭祖潮。与北方清明不同,岭南因节气早至,春分便成祭祀佳期。春分祭祖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春播前告祭先祖,祈愿风调雨顺;更暗合儒家“慎终追远”的精神传承。
每年春分前后,华南地区便开始涌动祭祖潮。与北方清明不同,岭南因节气早至,春分便成祭祀佳期。春分祭祖并非简单的仪式,而是农耕文明的时间刻度——春播前告祭先祖,祈愿风调雨顺;更暗合儒家“慎终追远”的精神传承。
据我高州府上下火钟氏族谱记载,先祖自明成化二年(即1466年)迁居高州,每逢春分“具牲醴、修坟茔”,代代相传、香火不绝,这是绵延五百多年的传承、守望与坚持。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祭祖时,锄草培土,坟头覆草皮、压纸钱 ,祭台上三牲酒醴俱全,族老诵读祭文,众人三跪九叩,焚文洒酒 ,响炮分胙。
尤值一提的是“分胙”:祭祀后的熟鸡猪肉由各家分食,老人们说这是““太公分猪肉”、“借祖公福气”,年轻一代则理解为宗族情感转化为味觉记忆的具象化阐释。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今天,80后甚至90后已经在祭祖活动中开始承担协助职责;祭祖现场上,既有长者为供品摆盘较真的身影,也有年轻一辈用图片、短视频记录仪式细节。
图片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当现代科学技术让遥远的宗亲也能够隔空参与祭祀,这表明传统正焕发新生机。这或许正是中华文明赓续千年的密钥——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同时,又具永葆自我更新的勇气。
春分又至,岭南的山道上,祭祖队伍迤逦如龙。那些锄头扬起的泥土,香烛氤氲的青烟,饱含着对过往的追忆,更孕育着向未来伸展的文化传承。
来源:旅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