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本质在于过度关注精神层面的自我压力,一系列负面情绪如自我否定、过度分析、情绪压抑等随之而来。这些负面情绪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一个从想法萌生到情绪发酵,最终阻碍行动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往往是引发身心的疲惫不堪。
内耗,在当代社会语境中频繁出现,它指的是因过度思虑、自我矛盾、情绪压抑或目标冲突,致使心理资源无效消耗的现象。
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深入剖析,当个体将大量的精力聚焦于内心冲突的解决,却未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时,内耗便悄然滋生。
其本质在于过度关注精神层面的自我压力,一系列负面情绪如自我否定、过度分析、情绪压抑等随之而来。这些负面情绪相互交织,进而形成一个从想法萌生到情绪发酵,最终阻碍行动的恶性循环,其结果往往是引发身心的疲惫不堪。
以“目的性颤抖”为例,在穿针引线的场景中,当个体过度关注穿针的结果,手部会不自觉地颤抖,导致穿针难度增加。这是因为个体将注意力分散在众多不必要的细节动作上,忽视了整体的穿针动作规划,最终使得原本简单的任务变得困难重重,这便是内耗在具体行为中的一种呈现形式。
一个更容易陷入内耗状态的人格更倾向于内求,更关注未来结果,在人际关系中追求和谐,并且对事情发展有着较高的秩序要求。
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在面对问题时,内心的思考过程更为复杂,更容易在内心的权衡与纠结中消耗大量心理资源,从而陷入内耗。
决策瘫痪与完美主义泥沼
在决策时,部分人面对简单选择极为纠结,耗费大量时间。像在咖啡店点单,面对常见饮品,有人能纠结十几分钟甚至更久。
工作与生活中,他们过度追求完美,制定工作方案时,对细微措辞、数据标注等瑕疵都会自我否定。多次做方案,在细节投入大量精力,成果提升却有限,还拉低整体效率。
社交敏感与过度解读困境
个体对他人言行极度敏感,常过度揣测。别人不经意皱眉或未及时接话,就主观臆想自己被讨厌或意见被轻视。并且习惯压抑情绪,因怕冲突或维持形象而隐藏真实情感,情感表达也存在障碍,内心想法丰富却难以向对方清晰传达。
关系中能量失衡难题
人际交往中,部分人因预设自己地位低,产生焦虑与自我怀疑。面对任务害怕失败,出现拖延或反复修改方案的情况。同时过度在意他人评价,无论是领导对工作的评价,还是同事的无心之言,都能让他们持续陷入负面内耗。
职场场景中的内耗体现
工作执行时,一些员工过度纠结文档格式、错字等细节,忽略文档核心内容与整体进度,致使工作效率大幅降低。在工作汇报方面,员工因领导曾有过冷言冷语,后续每次汇报前都准备多套方案并反复预演,可实际汇报时却发现准备过度,既浪费时间精力,又加重自身心理负担。
人际关系维度的内耗呈现
社交中,过度解读他人行为的情况常见。夫妻间,一方的沉默可能被另一方脑补出诸多负面情况,如怀疑对方不满、家庭关系有问题等,严重影响双方关系与个人心态。
与朋友、同事相处时,许多人因害怕冲突或维持和谐,压抑真实情感,导致沟通不深入,问题无法解决。比如团队合作中,成员对他人工作方式有意见却选择沉默,使得问题在后续工作中逐渐放大,影响团队效率与成员关系。
(一)心理学根源剖析
自我认知失衡:一方面,高敏感与低自我价值的特征在部分个体中较为突出。这类个体对自身缺乏自信,处于低自尊状态,同时高度敏感,对负面信息过度关注,并将其归咎于自身缺点,完全忽视自身优点。
另一方面,对自身存在过高的自我期待,秉持“好学生思维”,将必须优秀作为生存准则。然而,现实中“人外有人”,这种过高的期待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导致自我认知出现过低或过高的偏差,进而引发内耗。
外部环境与内在冲突的偏差:社交媒体的广泛普及加剧了人们的对比焦虑。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往往展示自身美好的一面,个体在浏览过程中,容易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长处进行对比,从而产生自我否定情绪。
此外个人目标与外界期待存在不匹配的情况。例如,个人向往自由随性的生活,而家庭、社会等外界环境期望其遵循传统生活模式,这种价值观冲突会让个体产生被裹挟的感觉,进而引发内耗。
(二)职场根源探究
职场中的内卷文化盛行,使得员工为追求所谓的“完美”,在细枝末节上投入大量无意义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厂工作环境中,员工对方案反复打磨,追求微小的提升,看似精益求精,实则在这种过度竞争和追求极致的氛围中,加剧了内耗,员工自身的压力和疲惫感不断增加。
领导的管理风格和评价方式对员工有着深远影响。部分领导的严格管理或不当评价,可能导致员工过度关注领导看法,为满足领导期待而过度准备工作。
例如,领导对工作成果的高标准和频繁的批评,使得员工在每次工作任务中都如履薄冰,过度准备,产生严重的内耗。
(三)人际关系根源解析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因对自身地位和他人评价过度在意,源于自我认知的偏差,认为自己处于低位,担心被否定。这种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在交往过程中谨小慎微,过度解读他人言行,从而引发内耗。
例如在社交场合中,个体因害怕自己表现不佳被他人轻视,对他人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都过度解读,导致自己内心负担沉重。
社会文化中对和谐关系的强调,使得人们害怕冲突,习惯性压抑情绪。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和谐被视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准则,这导致人们在面对矛盾和问题时,往往选择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以维持表面的和谐。
然而这种压抑会在内心积累负面情绪,加重内耗。
(一)心理学方法指引
课题分离:清晰界定自己与他人的课题,为情绪划定边界。面对家长催婚催育,能明白这是家长的课题,自己正常表达想法,不过度担忧他人感受,减少因卷入他人课题产生的内耗。
ABC模型:运用ABC模型(行为、信念、反应),对负面事件进行积极解读。比如朋友认为坐车致同事车坏是倒霉,换个角度,可理解为因朋友坐车,车到家才发现刹车坏,未出事故,是带来好运,以此改变看法,减少负面情绪与内耗。
反向肯定:接纳自身负面情绪,转换认知。工作压力大感到累时,把累视为情绪免疫系统正常工作,意识到该休息了,减少对负面情绪的抗拒与内耗。
(二)生活实践方法探索
行动替代反刍:以具体行动打破过度思考循环。写文档或制作PPT难开头时,先起身接杯水,回来设定小目标,如先写100字,逐步推进工作,将注意力从空想转移到行动,减少内耗。
照片疗法:拍照记录有成就感的时刻,翻看照片重塑积极认知。看到自己演讲、取得成绩的照片,增强自信,减少自我怀疑引发的内耗。
(三)个人价值体系构建方法阐述
建立个人价值体系:明确自身需求与目标,区分他人表达是观点还是事实,不被他人态度左右。面对负面评价,意识到可能因利益冲突,坚守自身价值观,减少因他人评价产生的内耗。
充分暴露:主动向他人展露自身缺点,允许自己不完美。向朋友说明自己记性差,避免因遗忘引发误会和内心负担,降低内耗。
允许一切发生:不强迫自己迎合主流价值观,接受自主选择人生的权利,尊重内心意愿。在职业、生活方式选择上,减少因迎合外界期望产生的内耗。
设置内耗时间:内耗发生时,依事情重要程度设时间限制,小事设5分钟,时间一到停止思考,对无法改变、已发生和他人决定之事少思考,有效控制内耗,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文本来源@保持沟通 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