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礼物贬值率”这个词,像一把照妖镜,把“浪漫”瞬间折现成“残值”。8月25日零点一过,某二手平台就甩出榜单:戴森吹风机、YSL口红礼盒、永生花、Switch OLED、周大福黄金手链……从“刚拆封”到“挂上去”只要12小时,平均贬值42%。网友调侃:“别人
“七夕礼物贬值率”这个词,像一把照妖镜,把“浪漫”瞬间折现成“残值”。8月25日零点一过,某二手平台就甩出榜单:戴森吹风机、YSL口红礼盒、永生花、Switch OLED、周大福黄金手链……从“刚拆封”到“挂上去”只要12小时,平均贬值42%。网友调侃:“别人晒转账记录,我挂闲鱼回血。”
礼物为何越来越像理财产品?一是“预算内卷”。95后情侣的平均七夕支出从2019年的680元涨到2023年的1814元,但收入却没同步起飞。于是买礼物前先问“能保值吗?”二是“情绪通胀”。社交平台把节日过成了“开盲盒”,礼物必须拍照出片,导致“颜值溢价”高、实用价值低。三是“流通便利”。二手电商一键转卖,让“礼物折旧曲线”肉眼可见,谁都不想当“高位接盘侠”。
榜单里最扎心的是永生花:官方售价399元,闲鱼全新挂价95元,贬值76%,堪称“七夕第一韭菜”。而“小马宝莉”卡牌却逆势上涨——原价59元的辉月包拆出稀有“碧琪”,二手价直接飙到300元。原因很简单:Z世代把“拆卡”当成开盲盒社交,稀缺卡能炫耀、能换钱,比玫瑰更懂流量。可见“礼物”二字正在被重新定义:它不再只是“我爱你”的物证,而是“我懂你圈层”的通行证。
礼物多元化背后,是恋爱观的迭代。70后送金饰、80后送香水、90后送口红、00后直接送“数字藏品”。一位大二男生告诉我:“我女朋友是‘谷圈’(周边收藏圈)人,我提前两周蹲直播,抢到限量版吧唧(徽章),她发朋友圈比我送iPhone 14还开心。”当兴趣成为硬通货,“懂行”比“贵”更性感。
但“贬值率榜单”也在制造新的焦虑。有人提前一个月把礼物挂闲鱼“锁价”,有人干脆和对方签“节日消费对赌协议”:礼物价值跌幅超过30%,就由收礼方补差价。恋爱谈出了K线图,浪漫还是浪漫吗?心理学家提醒:“当礼物变成期货,亲密关系就被物化,情感账户也会透支。”
如何避免“一过节就破产”?三招止损:第一,买“情绪价值+实用价值”双高的东西。比如Switch OLED虽然贬值,但两个人一起打《胡闹厨房》的欢乐值无法折现。第二,提前锁定二手价。闲鱼有“预售代挂”功能,下单前搜同款近一周成交均价,做到心里有数。第三,直接送“体验型礼物”。露营套餐、陶艺课、双人跳伞,回忆不折旧,照片还能持续增值。
至于还没下单的朋友,不妨把榜单当作“反向攻略”:谁跌得最惨,谁就可能最易踩雷;谁逆势上涨,谁就自带社交货币。毕竟,七夕的终极KPI不是“花了多少钱”,而是“对方愿不愿意把这份礼物留在身边,而不是挂闲鱼”。
最后,借用网友的话:“礼物会贬值,爱意会折旧,但你们一起吐槽榜单的十分钟,就是今年七夕最保值的资产。”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