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人看着这些痣时,心里都会打个问号:“这玩意儿会不会哪天突然变坏啊?”有些人甚至听别人说:“黑痣最好早点切掉,小心以后变成恶性肿瘤。”但真的是这样吗?黑痣非切不可吗?
身上长痣这事儿,几乎人人都有。有的像米粒那么小,有的颜色深得像墨水滴在皮肤上,也有的长在特别显眼的地方,比如鼻尖、脖子或者手背。
很多人看着这些痣时,心里都会打个问号:“这玩意儿会不会哪天突然变坏啊?”有些人甚至听别人说:“黑痣最好早点切掉,小心以后变成恶性肿瘤。”但真的是这样吗?黑痣非切不可吗?
先说个结论:不是所有黑痣都需要切,也不是所有黑痣都会变成恶性肿瘤。这个说法听起来或许让人松口气,但里面的门道,还真不少。黑痣变恶性的几率,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要低得多。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大多数的色素痣其实是良性的,终其一生都不会出问题。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看起来“不太对劲”的痣。
那什么样的痣才算“不对劲”呢?医生们总结了一种叫“ABCDE”的方法来判断。虽然听起来有点像英文字母游戏,但其实挺实用。
比如说,痣的形状不对称、边缘模糊、颜色不均匀、直径大于6毫米、短时间内突然变大或者变得更深,这些都可能是警示信号。
特别是那种原本安安静静的痣,突然几个月内变样、出血、发痒或者脱皮,这种情况就得赶紧去医院让医生看一眼。
这里得强调一点,痣不是越黑越危险,很多人误以为颜色深的就是“毒痣”。其实颜色只是一个参考项,不是判断恶性的决定性标准。有些浅棕色的痣也可能恶变,而一些深得发亮的黑痣反而一辈子都乖乖地待在原地不动。
那为什么有些人偏偏容易长出“问题痣”呢?这就跟很多因素有关了。比如说,遗传就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家里有直系亲属得过黑色素瘤,那自己就属于高风险人群。再一个就是日晒。
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是“日积月累”的,尤其是从小就爱晒太阳、不怎么涂防晒的人,皮肤细胞的损伤会大大增加,黑痣变性的风险也随之升高。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的皮肤癌发病率比亚洲高,因为人家皮肤白,对阳光的抵抗力比较差。
新的研究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细节。202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大型流行病研究发现,只有不到1%的黑色素瘤是从已有痣演变而来的,反而大多数都是在原本看起来“空白”的皮肤上冒出来的。
这说明,盯着已有的老痣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那些新冒出来的、以前没见过的“新朋友”。有时候,真正的风险不是来自“老痣”,而是那些悄悄长出的“新点”。
说到底,黑痣该不该切,主要取决于它的“行为表现”。就像一个邻居,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地安安静静,没事就晒晒太阳,那就没有必要非得把人家赶走。
但如果这邻居突然性格大变,每天半夜敲墙、放音乐、乱扔垃圾,那你肯定得报警处理。痣也是一样的道理,关键不在于它长了多久、黑不黑,而在于它有没有“反常行为”。
有些人会担心,黑痣万一癌变了,岂不是就晚了?这也是个常见的误区。就算真的发展成黑色素瘤,这种病在早期是可以发现并干预的。黑色素瘤是一种皮肤癌类型,虽然听上去吓人,但如果发现得早,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8%以上。
关键是别拖,一旦有变化,早点去医院做个皮肤镜检查,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建议做组织活检,也就是拿一小块痣的组织去化验,看看里面是不是有“坏细胞”。
有人问,那网上卖的那些“点痣笔”“祛痣膏”能不能用?说实话,这类产品风险挺大的。它们可能暂时“烧掉”了痣的表面,但如果底层还有残留,反而把潜在的问题给“埋”起来了。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用完后皮肤感染、留疤,最后还是得去医院处理。去掉黑痣,不等于处理掉风险,反而可能让医生失去了进一步判断它性质的机会。
还有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就是心理压力。有些人一看到身上多了颗痣,就开始天天照镜子、上网查资料,越看越害怕,甚至有点“痣恐惧症”。适当关注是好事,但不用过度焦虑。
可以定个“小计划”,比如每年拍一下身体的整体照片,尤其是背部、手臂、腿这些部位。平时洗澡或换衣服的时候,也顺带看看有没有新长的痣,或者老痣有没有变样。这种“带点仪式感”的自查,其实比一惊一乍地担心,更有意义。
现在很多医院的皮肤科都配备了专业的皮肤镜检查设备,能把痣放大几十倍、看清内部结构,不用做创伤性操作就能判断大致的性质。
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还提到,一些人工智能辅助的皮肤图像识别工具,准确率甚至超过了普通医生的肉眼判断。
未来或许我们只需用手机拍张照,就能初步判断痣的风险。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替代医生,但对于早期筛查来说,是个很有希望的方向。
说回到最初的问题:身上的黑痣到底要不要切掉?如果它一直都挺“老实”,没什么变化,也不在容易摩擦的地方(比如腰带、肩膀、内衣勒的地方),那一般可以放心地观察。
而如果它开始“捣蛋”了——比如突然变大、流血、颜色变得不均匀,那就别犹豫,该检查就检查。医生会根据痣的位置、形状、颜色等综合判断,决定要不要切、怎么切。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就是痣长在特别容易受伤的地方。比如脚底、头皮、指甲下这些地方,如果经常被压、被碰,也可能增加一些风险。
这类痣即使没明显变化,医生有时候也会建议“预防性”地去掉。但是否真的需要动手术,得看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有意思的是,2025年初美国皮肤癌协会还发布了一份指南,特别强调了对“指甲下黑痣”的关注。
因为有一种比较罕见的黑色素瘤,就是从指甲下的一条黑线开始的,早期特别容易被忽视成“瘀血”或者“指甲缝脏了”。如果有这种情况持续不退,或者那条线越来越粗、越来越黑,就得提高警惕。
黑痣是不是“危险分子”,不能靠肉眼瞎猜。靠谱的做法是:自己多留意身体的变化,遇到可疑的就去找医生确认,不要乱用外用产品,也别轻易相信所谓“祖传秘方”或者“民间偏方”。健康这事儿,不能靠赌的。
参考文献:
[1]美国皮肤病学会.黑色素瘤识别与预防指南[EB/OL].AAD官网,2024.
[2]刘建国,王玉霞,张琳琳.人工智能在色素痣良恶性识别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5,39(03):198-202.
来源:妇产科武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