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策划“书香大使返家乡”活动,活动吸引13个学院72名学子报名,他们奔赴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等11个省市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书香文化活动,覆盖文学传播、非遗传承、爱心帮扶等多个服务方向。
心归故里
阅见未来
“书香大使返家乡”活动
心归故里,阅见未来。
2025年盛夏,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策划“书香大使返家乡”活动,活动吸引13个学院72名学子报名,他们奔赴新疆、西藏、浙江、安徽、广东、河南等11个省市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书香文化活动,覆盖文学传播、非遗传承、爱心帮扶等多个服务方向。
来自材料示范学院的刘帛洋、杨昊豫、杨瀚文组成“衔知返哺”实践队,以“书香返哺润乡土,文心共织故园情”为使命,走进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图书馆,用《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白洋淀纪事》《第一人称单数》三部经典搭建文学桥梁,让书香滋养乡土根系,让阅读唤醒家乡文化记忆!
“衔知返哺”实践队
杨昊豫
学院:材料示范学院(微电子学院)
班级:材科sy2301
实践感言:把书中的光带回来,照亮乡亲们眼中的好奇与期待,是最有意义的实践。
杨瀚文
学院:材料示范学院(微电子学院)
班级:材科sy2301
实践感言:带回的是知识,收获的是乡情,一次分享让成长与反哺在此刻交融。
活动内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书页的墨香与乡音的温润交织,当文学的哲思与故土的肌理相融,知识的传递便超越了单向的灌输,化作一场代际与地域间的精神反哺。值此盛夏,“衔知返哺”实践队以“书香大使”身份来到温州市乐清市图书馆,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白洋淀纪事》《第一人称单数》三部经典为舟,在三日讲书活动中,与读者共赴一场关于自然、家国与自我的文学之旅,让书香如细雨润物,滋养乡土文化的根系。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读书活动
以自然为镜,照见家庭的温情与生命的韧性。
——刘帛洋记
晨光初透时,图书馆少儿阅览室已漾着松木与蜂蜜的清甜——这是专为《大森林里的小木屋》营造的“森林书斋”。原木书架上垂落藤蔓,投影幕布上滚动播放威斯康星森林的四季:春日融雪时劳拉与父亲伐木建屋的剪影,秋日丰收时母亲在灶台前揉面团的蒸汽,冬日围炉时全家共读经典的暖光……当这些画面与乐清雁荡山的竹林、东海岸的滩涂交替浮现,我们忽然发现:无论北美荒野还是江南水乡,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的眷恋,竟如此相似。
讲书时,我以“一块糖雪的旅程”为引:劳拉在雪地里发现晶莹的糖雪,母亲将其熬成糖浆,父亲用桦树皮制成容器盛放,最后全家围坐分享这份甜蜜。“这糖雪从森林到餐桌,经历了多少双手的温暖?”小朋友托着下巴思考:“是自然给了糖雪,还是家人给了温度?”这句话如石子投入心湖,激起层层涟漪——我们总在追逐“更大的房子”“更甜的糖果”,却忽略了:真正的幸福,是家人一起在雪地里寻找糖雪的雀跃,是母亲熬糖时飘散的香气,是父亲削桦树皮时专注的侧脸。这些细节,才是家庭温情的密码。
当讲到劳拉一家在暴风雪中守护火炉的情节时,我不禁红了眼眶:“我爷爷和我说过,他小时候,台风天全家挤在阁楼里,他的父亲用麻袋堵住漏风的窗户,母亲煮红薯给孩子们吃。那红薯的甜,到现在还记得。”我的声音让整个阅览室安静下来。原来,无论北美荒野的暴风雪,还是江南沿海的台风天,人类面对自然的考验时,家庭的凝聚力便是最温暖的庇护所。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书中的文字不再是陌生的异域故事,而成了照见自身生活的镜子。
《白洋淀纪事》读书活动
以乡土为纸,书写家国的壮歌与人民的脊梁。
——杨昊豫记
我们活动的第二日,窗外雷声阵阵,天气并不好,但邀请的青年们都如约而至。当我轻声念起《荷花淀》中水生嫂摇船送丈夫参军的段落时,帛洋轻轻展开一张泛黄的乐清老照片:“看,这就是我们乐清的女游击队长林心平,她也曾像水生嫂一样,为家国献出一切。她变卖嫁妆买枪支,在祠堂里教人唱抗日歌曲……”
围坐的少年们听得入神。瀚文分享了他外公的故事:“我外公小时候,曾为林心平这样的战士悄悄带过路。他说,那时就记住了‘女人也能扛枪打鬼子’这句话。”那一刻,小小的阅读圈里异常安静,仿佛能听见窗外风吹过树叶的声音。我忽然明白:书本里的家国情怀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身边长辈的记忆里,由无数个“水生嫂”、“林心平”的鲜活生命编织而成。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却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对土地的深情、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坚韧,藏在白洋淀的芦苇荡里,也刻在乐清的祠堂梁柱上;它随孙犁的笔尖流淌,也通过外公的故事,在我们的血脉里悄然传递。
念到书中“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的细腻描写时,我引用乐清民谣“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作比:“孙犁笔下的荷花是家国的象征,乐清的荷花则是乡土的印记。当白洋淀的妇女在荷花丛中送别丈夫,乐清的母亲们是否也曾站在东海岸的芦苇丛边,默默期盼?”一位平时安静的同学轻轻点头:“我奶奶总说,‘人活一世,要像荷花,出淤泥不染’。以前不太懂,今天听了故事,才明白这朴素的话里,藏着对家国最深的忠诚。”她的话让伙伴们若有所思——原来,乡土之美不仅是眼前的风景,更是精神的根脉;家国情怀不仅是书页上的历史,更是流淌在身边的传承。
《第一人称单数》读书活动
以自我为舟,驶向成长的深潭与生活的哲思。
——杨瀚文记
第三日的讲书现场,书架上摆着村上春树的其他作品与乐清本土作家的散文集。当念到《第一人称单数》中“我”在伦敦街头偶遇旧友的片段时,我抛出问题:“村上春树写‘第一人称’,是在写自己,还是在写每一个‘我们’?”小朋友低头沉思,昊豫举手:“我觉得是写‘我们’。比如他写‘我’在舞会上孤独,可谁没在人群中感到过孤独呢?”
他的回答让我想起乐清方言里“独头蒜更辣”的俗语——孤独不是弱点,而是成长的必修课。当讲到《品川猴》中“我”与猴子对话的荒诞情节时,帛洋笑着说:“这猴子像不像我们内心的‘小声音’?总在问‘你快乐吗’‘你值得吗’。”他的比喻引来阵阵掌声。原来,文学的魅力在于:它用最日常的语言,触碰最深邃的哲思;它让每个读者都能在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影子。
活动尾声,我邀请小朋友用乐清细纹刻纸在书签上刻下“我的第一人称”。她刻下“我是学生,是朋友,是正在长大的我”。阳光透过竹帘洒在书签上,那些细密的纹路仿佛时光的河流,承载着对自我的认知与期待。这一刻,我忽然懂得:讲书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搭建一座桥——让经典与当下对话,让作者与读者相遇,让每一个“我”在文学的镜中,照见更完整的自己。
“衔知返哺”实践队
在乐清市图书馆的三日讲书活动,如同三场春雨:首日《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润泽家庭的根系,让亲情的藤蔓在雁荡山麓悄然生长;次日《白洋淀纪事》滋养家国的血脉,将乐清的潮声与华北的枪鸣编织成同一曲壮歌;终日《第一人称单数》唤醒沉睡的自我,在瓯江畔的月光下照见灵魂的倒影。当孩子们带着思索离开图书馆时,我凝望他们背影——那不是离场,而是种子启程。这些被经典焐热的少年心性,终将在乐清的土地上破土:或许某天,柳市电器城的年轻工程师会在图纸间隙重读《荷花淀》,虹桥镇的新农人用《小木屋》的坚韧守护一方稻田;而那个在“秘密基地”地图上标记图书馆的女孩,正以《奶油》中的爵士乐节奏,书写属于她的第一人称叙事。
“衔知返哺”,从来不是单向的施予。当队员用乡音朗读孙犁的文字时,乐清抗倭的烽火在书页间复燃;当少年们画出心中的雁荡飞瀑,劳拉·英格斯笔下拓荒者的勇气便有了东方注解。这恰是文学最深的魔力:它让我们在《白洋淀纪事》的芦苇荡里打捞故乡记忆,借村上春树的镜子照见乐清少年的迷茫与澄明。每一次解读都是双向奔赴——我们带回外界的思想星火,故乡却赋予它更炽热的燃料。那些被反哺的何止是孩子?在老人讲述林心平旧事时颤抖的语调里,在女孩重述祖母“如荷不染”的箴言时发亮的眼眸中,我们这些游子,何尝不是在重新认领精神的故乡?
所谓乡土基因,正是这般代代相续的密码:它藏在图书馆古籍部的县志残卷里,更活在少年借阅卡上的油墨清香中。当《松花江上》的旋律与《月儿弯弯照九州》在同一个空间回荡,当东海岸的芦苇画连着白洋淀的荷香陈列于展柜——我们便完成了最珍贵的嫁接:将乐清的根须,深扎进人类文明的土壤。从此,每个携书远行的孩子都带着无形的锚链:走得再远,总有一页书签指向南大街飘着海苔饼香的老巷;而所有还乡的游子,终会在某个深夜听见图书馆的钟声——那是乡土与自我和解的铃音。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