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起源于上古,最初拜祭化作了织女星的纺织先祖,到了周朝时期,则因为天象,织女星和牵牛星在银河两岸,孵化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七夕起源于上古,最初拜祭化作了织女星的纺织先祖,到了周朝时期,则因为天象,织女星和牵牛星在银河两岸,孵化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到了汉朝,则有具体的牛郎织女婚配的传说,织女为天帝之孙女,勤于纺织而孤独,天帝就将她嫁给牵牛星,但是一年只能一次相见。
到唐朝,七夕节作为盛大的民俗,纳入官方节假日,七夕的含义,有了更多夫妻团圆,家庭和睦的美好内涵。
实际上,崇拜女神,皆有求子兴旺的含义。所以民间风俗,自然会因牛郎织女的相会,而演变成求子多福。
夏秋之际,天气凉爽,荷花谢而莲子成。
在唐朝这一时段,多用蜡烛或者木绢制成的小人偶,放置在荷花莲叶上,寓意化生,生生不息。这种小人偶,称为化生,或者化生儿。
到了宋朝,七夕节求子的内涵更加加大,且于佛教关联,佛教中的莫呼洛迦神,可以化作童男童女,所以成为在中国,演变成可以送子的神,人们虔诚供奉。民间则制作了很多泥塑木头的小孩子玩偶,叫作摩睺罗,磨合乐等。
这种泥塑的偶像,非常可爱,孩子气的样子,用绫罗做衣,碧纱罩笼着,身上装饰金银饰品,贵族家庭的女性非常喜欢,每天看不足。
而民间则是次之,却也豪华,因为无数的婴儿或者小孩子造型的泥木玩偶,在七夕节前摆满了大街小巷的店铺。大人们喜欢,小孩子也喜欢。是孩子们最爱的玩偶。
当然其中用蜡做的,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在七夕节的后半夜,放在水面荷叶莲花上,燃烧蜡烛,表达孩子即将化作真的婴儿,来到你的生活。
“”明河风细,鹊桥云淡,秋入庭梧先坠。
摩孩罗荷叶伞儿轻,总排列、双双对对。
花瓜应节、蛛丝卜巧,望月穿针楼外。
不知谁见女牛忙,谩多少、人间欢会。宋 · 赵师侠《鹊桥仙 其四 丁巳七夕 》
天上的银河微风细细,天上的鹊桥上,微云流走。
庭院中的梧桐落下了早秋的叶子。
看案台上的泥塑娃娃们,在荷叶伞下,憨态可掬,排列成对对双双。
莲花瓜果,应着美好的七夕,用蜘蛛来占卜上天带来的吉祥,盛装的女子,在楼上穿针望月。
有谁看见织女牛郎现在在忙什么?只怕他们在天上嘲讽着人间,简直比他俩还热闹,还温馨。
这是牛郎织女过节呢,还是人间借牛郎织女的名义,在过节?
要我说,当然是后种。
咱们中国的神仙,是用来保佑中国人的,可不是用来匍匐臣拜的哦。
“踉蹡儿孙忽满庭,折荷骑竹臂春莺。
巧楼后夜邀牛女,留钥今朝送化生。
节物催人教老去,壶觞拜赐喜先倾。
醉眠管得银河鹊,天上归来打六更。” 南宋 · 杨万里《谢余处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儿》
这年七夕,真是热闹,忽然间孩子们就充满了庭院,有的折下荷花,有的在骑竹马,有的手上还逗弄着小雀。
谢谢你余老弟,晚上送来这么多七夕的节令果实,蜜饯,还有这可爱的小孩子玩偶。
我们一起,看着后半夜星辰,然后在快天亮时,一起去河边,去放流这些可爱的玩偶。
因为它们代表着孩子和新生命。在水中放逐它们,愿它们变作真的孩子,来到我们的生活。
我们踏着黎明的晨光归来,又一个七夕过去了,迎接我们的是新的一天。
“旧事虚传摩㬋罗,家家秋思问谁多。
儿童免戴青荷叶,借我连筒卷白波。”清 · 朱彝尊《七夕词六首》
七夕节,都说是摩㬋罗来送子,所以家家户户,都买这种可爱的泥娃娃。
家家户户关于七夕节的感想,那是何其多。
那泥塑的小孩子个个头顶着倒着的荷叶,我看了觉得好可爱。
我忍不住问它,把荷叶借给我,我要用荷叶杆子,去喝酒哦。
这里实际暗写了朱彝尊七夕节和爱人的美好生活,看见娃娃,心里说不出的可爱高兴。
逗弄着可爱的泥娃娃,有着想当父亲的快乐。
当然这里的摩㬋罗,化生,摩孩罗都是可爱的泥做的木做的蜡做的孩子样子的偶像。
寄托着人们生生不息的美好。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来源:烟台文旅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