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 “筑梦宕渠传非遗・薪火红韵助农桑” 暑期 “三下乡” 实践队奔赴四川达州渠县,以专业实践为笔、以青年担当为墨,在文化探寻、助农服务、红色研学的实践中,为千年宕渠注入青春动能,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生动篇章。
近日,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 “筑梦宕渠传非遗・薪火红韵助农桑” 暑期 “三下乡” 实践队奔赴四川达州渠县,以专业实践为笔、以青年担当为墨,在文化探寻、助农服务、红色研学的实践中,为千年宕渠注入青春动能,书写新时代青年服务基层的生动篇章。
实践队首先以古建非遗为钥,解锁宕渠文化深层密码。走进渠县文庙,队员们手持测量工具,细致绘制泮池、石桥平面草图,聚焦棂星门龙纹石雕的鳞片细节,深入研究大成殿 “九踩四翘” 斗拱, 这一川东地区少见的高规制建筑构件,在讲解员解读下,读懂 “万仞宫墙 11.2 米高度暗合儒家教化理念” 的文化深意,让书本中的古建知识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地认知。随后,实践队探访中国汉阙博物馆与田野汉阙,在博物馆内厘清 “天下汉阙巴蜀多” 的历史成因,聆听冯焕阙、沈府君阙的阙主故事及梁思成、鲁迅等名家与汉阙的渊源;在田野间实地丈量两座汉阙,触摸留存千年的雕刻纹样,感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在刘氏竹编非遗传承基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嘉峰先生详解竹编 20 余道制作工序与传承故事,队员们惊叹于《梅兰竹菊》四条屏、竹编茶具等作品的精湛工艺,结合建筑专业提出 “3D 建模还原编织过程” 的创新思路,立志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
在助农实践中,实践队搭建云端桥梁,激活乡村发展活力。在渠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队员们化身 “00 后乡村推荐官”,将直播间搬进农货展台。经专业培训后,他们熟练调试设备,讲解黄花菌菇、渠县豆干等农特产品时,巧妙穿插汉阙历史与宕渠风土人情,打造 “买农货、品文化” 的直播特色。90 分钟直播里,最高点赞量突破 5 万,订单量超百单,有效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队老师谭老师则强调,实践让学生领悟到建筑是连接人与文化、助力乡村发展的重要纽带。
红色研学环节,实践队在渠县红色纪念园接受精神洗礼。营渠战役专题展区内,泛黄的作战部署图、锈迹斑斑的红军马刀与手摇电话机,搭配讲解员对 1933 年营渠战役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的讲述,让队员们仿佛置身战场,深刻体会军民鱼水情。在纪念广场,队员们重走模拟 “红军行军路线”,聆听老党员讲述以前的故事,翻阅《营渠战役回忆录》,在留言板写下 “传承红色基因,勇担青年使命” 的感悟。同时,队员们从建筑专业视角分析纪念园设计,为用专业传承红色文化积累经验。
此次渠县 “三下乡” 实践,是成都文理学院建筑学院深化 “专业实践 + 文化传承 + 乡村服务” 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用专业服务基层、用青春传递温度,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成长,更坚定了传承文化、服务乡村的责任感。
来源:海涯观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