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起来像穷开心,其实是老底子“耕读传家”留下的底气:再小的零碎也能换成钱。
“浙江当年富到什么程度?”——一句话把记忆拉回暑假上山找野果的日子。
那会儿,田里随手摘的桑葚、地里的番薯藤,都能换糖吃。
听起来像穷开心,其实是老底子“耕读传家”留下的底气:再小的零碎也能换成钱。
明清的浙江商人把丝绸一路卖到海外,带回的银子没全盖大宅,而是修桥铺路、供孩子读书。
财富像水,不停流动,才养得出后来敢闯的一批人。
改革开放一声枪响,浙江人把“小买卖”做成大生意。
GDP从几十亿跳到几万亿,数字太抽象,就说一个细节:村里最早装电话的那户人家,后来成了快递网点的老板。
电话线变成网线,再变成产业园,一路升级,没停过。
今天的浙江,田里早就不找吃的了,改成找信号。
直播灯一亮,山里的笋、海里的蟹直接卖到全国。
钱来得快,但根子还是老习惯:肯干、肯学、肯分一杯羹给别人。
富不富,看的不只是账户,是那股“有事一起扛”的劲儿。
未来?
没人说得准。
可只要还有人愿意把旧仓库改成直播间,把老手艺拍成短视频,浙江的故事就翻不完页。
来源:鹅场悠闲放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