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真需求”遇上青年“真本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4:57 2

摘要:“淮BA”篮球赛上,大学生志愿者引导球迷有序入场;“助农直播间”里,高校学子化身“主播”热情推介本地农产品;流动办公桌旁,年轻的身影耐心解答社区居民疑问。

实践正青春 淮北篇

“淮BA”篮球赛上,大学生志愿者引导球迷有序入场;“助农直播间”里,高校学子化身“主播”热情推介本地农产品;流动办公桌旁,年轻的身影耐心解答社区居民疑问。

今年暑期,团淮北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高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为重要抓手,搭平台、拓路径、强保障,组织近300名淮北籍大学生开展返乡实践,让基层“真需求”遇上青年“真本领”,让青春活力在服务家乡中绽放光彩。

精准对接 接出青年智慧

“毛同学你好,你住石台镇吗?那我们从就近的社区实践岗位中给你推荐吧。”今年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前期,市县区各级团组织电话就开始响个不停。团市委主动担当“校地联络员”角色,通过前期调研、岗位征集、人岗匹配“三步走”精准匹配机制。

“原来整理档案也不简单,每一份材料背后都是民生温度。”在社区实践的徐同学,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能主动梳理群众诉求,这是她对基层工作最鲜活的理解。

在位于烈山区的安徽嘉和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机械专业的王同学正在工程师指导下学习设备操作。“课本上的理论在这里得到了验证,更让我看到了家乡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王同学抓住这次实习机会与一线工程师们交流,交流平时学习中的困惑,探讨技术难题,看着课本上的理论在生产线上“活”起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他对机械工程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场与家乡制造业的暑假之约也让这个青年学子看到了老城发展新动力,心中充满了自豪与期待。

走进社区、走进法院、走进企业......暑期共拓展976个实践岗位,最终298名学子成功“牵手”理想岗位。立足青年成长需求,团市委创新推出“三化”工作法:岗位设置多元化、实践内容项目化、培养模式个性化,共青团搭舞台,让基层需求撞上青年智慧。“基层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活力,青年需要实践舞台锤炼本领,团市委精准抓住这个‘契合点’,让社会实践成为双向成长的‘催化剂’。”团淮北市委副书记赵文静介绍。

特色引领 领出“百花齐放”

在杜集区“团团助农直播间”,大学生主播们正在热情推介当地葡萄。“第一次直播很紧张,但看到订单不断增长,特别有成就感。”“青春推介官”张同学笑着说。

结合本地实际,挖掘优势资源,团市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青年特点的实践品牌,形成了“一县区一品牌”的工作格局。

团市委创新打造“00说”青年宣讲品牌,以“00后”视角讲好中国故事,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少年中入脑入心。烈山区打造“烈燕归巢”品牌,列出参加一次生产实践、完成一个创新课题、提出一条改进建议、撰写一篇实践报告、开展一次成果分享的“五个一”清单。

濉溪县“青鸿归乡 筑梦濉溪”品牌注重文化传承与基层服务相结合,组织大学生参与非遗面塑制作、民俗文化调研等活动,182名实践大学生中,有32人主动报名担任“文化传播志愿者”。相山区培育“青雁归相”品牌,精心设计“看、学、做、创”四步实践法,通过看家乡变化、学先进经验、做实事项目、创发展思路,依托皖北电商产业园等平台,为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助力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落地。

暖心相护 护出“淮”才新热情

大学生张子健来到淮北市农业农村局秘书科实习,拟撰写技术推广自查通知时,最初他照搬模板要数据,科长反问道:“光要数据,能知道农户真学到东西了吗?”后来,他在通知中加上“需附农户实际应用技术的案例,说明培训实效”一句。“这让我明白,政策落地不是看报表,是看农户是否真受益。”张子健说。

在这场青春与家乡的“盛夏之约”背后,团市委构建政策、安全、生活、成长“四位一体”保障体系,深化“导师帮带”工作机制,针对大学生遇到的“专业技能不足”等问题,配备“企业+团干”300余名双导师全程指导,开展各类岗前培训20余场次。

“刚到法院,我被安排参与卷宗排版、封面填写、页码标注等事务。起初面对陌生流程,我有些手忙脚乱。但通过一次次主动请教、虚心学习,我逐渐掌握了方法,提升了效率,也克服了‘怕问’的心理障碍。这段经历让我明白,沟通是提升自我的第一步。”就读于安徽科技学院的纪格格被安排到濉溪县人民法院综合庭实习,她说,“青年法学生应勇于走出书斋、深入基层,才能真正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落到实处,也为我今后的法学学习和职业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

团市委工作人员介绍,为深化实践成果,团市委建立了“三库一平台”长效机制:实践人才库、发展建议库、项目资源库和线上交流平台。据统计,今年有36%的实践大学生表达了留淮发展的意愿,较往年提升12个百分点;累计收集发展建议200余条,其中30余条被相关部门采纳。

青鸿归乡音乐会助燃“溪BA”

“语润新芽”计划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实践录

作为“扬帆计划”大学生,我加入淮北公安特巡警支队参与暑期实践。我全程参与“法治班主任”活动,随相山路学校学生走进淮北工业博物馆。特警队员化身讲解员,结合城市从“煤城”到“美城”的转型史,融入法治观念与社会责任教育。在“法治进校园”活动中,特警聚焦防范校园霸凌和暑期防溺水。我拍摄的素材被剪成纪实短片,生动展现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法治课堂”。

在淮北公安特巡警支队的实习,充满挑战也收获满满。特警队员烈日下的巡逻、校园里的耐心教导,让我懂得“平安淮北”是用坚守与专业铸就的,深刻理解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宗旨。

□大连外国语大学 许馨月

这个夏天我通过“扬帆计划”在淮北市农业农村局秘书科实习。初到科室,我核对《农业补贴发放台账》,机械录入时,发现烈山区一农户补贴因错报耕地类型少了近千元。更正后同事的话点醒我:“多盯一眼,农户少跑一趟。”让我明白,这些数字是农户的“收成钱”,是连着千家万户的实在事。

参与整理“乡村振兴政策通俗版汇编”时,我们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译为“家庭农场、合作社”,“冷链物流”说成“保鲜仓库和车”。把文件改通俗,让农户少困惑,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践行。

实习结束那天,看着核对五遍的台账、改四稿的通知、印着“通俗版”的政策汇编等,让我明白案头虽无泥土,却同样能触摸“三农”温度。心装群众,案头方寸亦是服务人民的广阔天地。

□滁州学院 张子健

在任圩街道古镇社区实践期间,我在点滴细微处触摸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我倾听居民诉求,将火灾预防、文明养宠等专业知识转化为“淮普方言”,让“易燃物风险”“犬只牵引”等内容通俗易懂。我整理档案、校核数据、撰写简报,从生疏到掌握公文的严谨与服务性,信息处理与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我跟随社区团队,走访辖区内的书法、舞蹈等培训机构,排查消防设施、应急通道与安全制度,护航孩子成长。

这段实践时光是青春行囊中沉甸甸的馈赠。为居民解答疑惑后的感谢,排除安全隐患后的安心,都让我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内涵与价值。我将带着古镇赋予的智慧、力量与温度,回归校园,奔赴下一程山海。

□大连民族大学 仲 泽

书记说

青春筑梦家乡 实践助力发展

□团淮北市委副书记 赵文静

2025年暑期,团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以“扬帆计划”为抓手,多方联动开展大学生暑期返乡实践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组织体系更加完善。采取“市县联动、校地协同”模式,构建“市级统筹、区县主抓、乡镇落实”三级联动机制,实现岗位征集、人员匹配、实践指导全流程闭环管理。二是实践内容更加丰富。围绕政务实习、企业见习、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四大领域,精准匹配近300名大学生岗位,并配套开展“看家乡”“青春献策”等特色活动,帮助青年学子在服务家乡中增长才干、厚植乡情。三是品牌效应更加凸显。打造“青春筑梦·淮才有你”“烈燕归巢”“青鸿归乡 筑梦濉溪”等特色品牌,形成“一县区一品牌”格局,实践大学生表达留淮发展意愿较往年提升12个百分点。四是服务保障更加有力。健全“导师帮带”“成果转化”机制,提供岗前培训、保险保障、生活补贴等全链条服务,确保实践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团市委将持续拓展实践领域,组织大学生参与“00说”青年宣讲、“语润新芽”志愿服务、一杯“青”茶基层矛盾调解等项目,推动实践内容与地方发展深度融合。同时深化校地合作,拓展“淮青驿站”,与省内外高校共建人才工作站,推动“短期实践”向“长期服务”转化,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成效,推动青年学子与家乡发展同频共振,为淮北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来源:安青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