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多家机构进行的一项大规模长期队列研究,发现坚持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超过10年的人,整体癌症风险居然降低了43%。尤其是胃肠道相关的癌症,比如大肠癌,风险下降得更明显。
十年吃药抗癌,听起来像玄学,结果却出自120万人的真实数据。
这是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多家机构进行的一项大规模长期队列研究,发现坚持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超过10年的人,整体癌症风险居然降低了43%。尤其是胃肠道相关的癌症,比如大肠癌,风险下降得更明显。
说实话,这种结论一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一个几十年被当作“心脏药”的阿司匹林,居然还有“抗癌潜力”?但如果你愿意花几分钟认真了解,你会发现,身体的健康逻辑,往往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粗暴。
我们常以为,健康靠吃“有营养”的食物、保持“好心态”、不抽烟不喝酒就够了。但身体这个系统,比任何一套设备都更复杂,每一个微小的变化,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刻产生连锁反应。慢性炎症,就是这样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却能默默摧毁健康的“隐性杀手”。
慢性炎症,听着像是某种临床病名,其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睡眠不足、过劳、长期高糖饮食、情绪压抑、肥胖,它们都在悄悄推动身体进入“慢性发炎”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正是很多癌症的温床。
阿司匹林的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抗血小板、预防血栓,其实还有一个被低估的特性:抗炎作用。它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身体的炎症水平。这个机制,在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同时,也可能对癌细胞的形成和扩散起到一定“拖延”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应该立刻去买药吃。药物滥用,才是真正的危险。健康的关键,从来不是“用什么药”,而是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为什么用”。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复咀嚼。
相比动辄几千块一次的体检套餐,或者朋友圈里花哨的“抗癌神器”,这项研究提示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规律生活中的微小行为,有时比昂贵手段更可靠。你有没有定期测量血压?有没有关注自己的腰围变化?有没有保持每晚至少7小时的睡眠?
规律作息,是现代人最容易忽视却最基础的健康投资。熬夜正在悄悄触发体内的慢性炎症反应,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代谢紊乱。研究中也提到,阿司匹林的作用在长期坚持中才显现,说明真正有效的健康策略,不靠“灵丹妙药”,靠的是“稳定的节奏”。
说到节奏,不得不提肠道健康这个被频繁忽视的系统。肠道不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体免疫与代谢的中枢。很多胃肠道癌症的风险,其实早在便秘、腹胀、饮食紊乱中就埋下了伏笔。
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肠道癌的防御作用尤为突出,背后很可能与其调节肠道微生态、减少局部炎症有关。
肠道菌群,在近年来已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一个健康的菌群环境,能帮助宿主维持良好的免疫功能和代谢水平。菌群失衡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引发低度炎症,甚至影响情绪。便秘时人容易烦躁,腹泻时注意力涣散?这可不是心理作用,而是菌群在“发声”。
许多非药物干预,也值得我们重视。适量运动就是公认的抗炎方式之一。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不仅增强心肺功能,还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和阿司匹林的机制不同,但方向一致:都是在让身体“少发火”。
高血糖,是另一个与炎症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人以为自己不吃糖就没问题,但真正的风险往往藏在主食、饮料、加工食品里。血糖波动大,不仅让人疲惫易怒,还会诱发胰岛素抵抗,进而加剧慢性炎症状态。
如果你刚好是那种“饭后一小时想打盹”的人,不妨关注一下自己的血糖反应。甚至可以考虑做一个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比空腹血糖更稳定、可靠。
体重管理同样关键。脂肪组织不是“静态储能”,而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尤其是腹部脂肪,会分泌多种促炎因子,影响全身代谢。很多癌症,尤其是胰腺癌、乳腺癌、肝癌,与肥胖密切相关。
这也是为什么腰围比体重更值得关注。男性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都属于腹型肥胖的警戒线。一根卷尺,或许比一堆昂贵的营养品更能预示健康走向。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这项阿司匹林研究呢?不是让大家一窝蜂去吃药,而是提醒我们:预防癌症,不只靠运气,也不只靠药,更多靠自己日常点滴的积累。包括饮食、作息、情绪、体重、运动,甚至是对身体小信号的敏感度。
饮食结构的调整,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减少红肉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控制油脂和糖分摄入,这些老生常谈的建议,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代谢逻辑。膳食纤维能促进益生菌生长,调节免疫系统,甚至间接降低结肠癌风险。
再长期情绪压抑与疾病之间的联系,早已在心理神经免疫领域得到证实。焦虑、抑郁会通过神经系统影响肠道、免疫系统,使身体进入应激状态。长期来看,这些心理因素和癌症一样也不容小觑。
讲到这里,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思考:疾病不是黑天鹅,而是灰犀牛。它不是突然袭来,而是早已在生活的角落里潜伏多年。阿司匹林研究的价值,不在于鼓吹一个药,而是提醒我们去审视:你是否正在走在一条“慢性生病”的路上。
健康意识,是每一个成年人最该具备的素养。它既不是自我恐吓,也不是盲目保健,而是一种对身体变化有敏感度、对生活方式有掌控力的能力。有了这种意识,你会更愿意吃清淡一点、动起来、早点睡觉,也更懂得去解压、去倾诉、去关心自己真正的感受。
也许你现在不需要吃阿司匹林,也不一定会得癌症,但你一定有机会,在生活中做出那些真正有意义的小改变。它们不一定立竿见影,却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悄悄避开一场风暴。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林忠强,赵永佳,王小平.阿司匹林对癌症风险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20,47(3):145-149.
叶玉如,李嘉诚.肠道菌群与慢性炎症及癌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21,41(6):451-455.
陈鹏,吕迎春.低剂量阿司匹林的慢性炎症调控作用及其在疾病预防中的潜力[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2,22(4):370-375.
来源:马医师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