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丞相和宰相,看着词挺像,实际上可真不是一回事。名字像商量出来的,权力却差得远,说起来,谁家里还没见过这种兄弟档:大哥说了算,二弟跑腿干活。我们天天看古装剧里“丞相”“宰相”你来我往,实际电视演得热闹,真到史书翻翻,这俩人的命运和地位,远比剧情复杂。
丞相和宰相,看着词挺像,实际上可真不是一回事。名字像商量出来的,权力却差得远,说起来,谁家里还没见过这种兄弟档:大哥说了算,二弟跑腿干活。我们天天看古装剧里“丞相”“宰相”你来我往,实际电视演得热闹,真到史书翻翻,这俩人的命运和地位,远比剧情复杂。
你要说丞相、宰相是不是一个职位,答案吧,像小时候老师考我们:丞相是不是就相当于古代的总理?其实吧,区别还真不少。最初,宰相这个词,是站在辅佐者的顶端,是那种“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状态。史书里说管仲、蔺相如,不管春秋战国哪家,牛人都带着点宰相的派头。至于丞相,反倒像是跟在宰相身边打理具体事务的,虽说名号挺大,但有点“总管副手”的意思。
时间久了,叫法变多,一会儿相国一会儿太宰,有些朝代还分出左丞相、右丞相,我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曹操明明权力通天,却谦虚地自称丞相。其实心里知道,那是拿着朝廷幌子,干着自家的事儿。咱们闲话一句,如果要列一出“谁是真正的Boss”,曹操这种角色,名为丞相,实则跟皇帝抢地盘了。
说到权力,你就会发现,宰相一直在朝堂上晃,被皇帝和官员盯得紧。权力大了,机会就多,麻烦也多——比如秦朝的赵高、李斯,翻出那档子的旧事,权谋之深,连扶苏都玩不过他俩。赵高操纵了胡亥,篡出一身坏账。反过来,朝廷里哪怕风平浪静,宰相或丞相也常常是众矢之的。皇帝怕他们独大,朝臣忌他们抢风头。于是你看,唐朝玩起了权力分割游戏,把大权拆成三块:中书令、尚书令,最后三省六部,各管各的,谁都别想一手遮天。
讲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既然丞相、宰相都这么重要,历史上能一直吃香吗?答案挺扎心。权力这东西,风水轮流转,丞相算是高开低走。早期,丞相可实权派,到了明朝被一刀砍了,理由都不是多么复杂——朱元璋看丞相“权力太肥”,干脆废掉,想保证“江山只有我说了算”。讲真,没人能永远上下其手,明朝以后,丞相沦为历史名词,皇帝自己揽活,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顶多充充门面。
反倒是宰相这个词,跟随历史飘来荡去,偶尔又重新成为一种“运筹帷幄”的代名词。纵观老照片,比如清朝刘墉,官衔不叫丞相,后台却够硬,被民间称一声宰相,也算沾了古代上风。想来,这种绰号,更像是生活里大家给能人贴的“彩虹贴”,权力未必最大,地位却挺高。
说句话题,丞相与宰相的张力,一半在于名字,一半在于他们的命运。丞相往往得干脏活累活,协助皇帝、管辖百官、冲在最前面。可风光的背后,说不定哪天倒霉就成了替罪羊。诸葛亮做丞相,刘备临终还托付亲儿子去请教可见信任,但同样权势一大,明朝的胡惟庸就成了反面典型,朱元璋不留活路——“一朝权在手,鸡犬都遭殃”不是空话。
宰相这边,职位更虚,更大。宰相有的是调度全局的权威,有时候连国家走向都能定。小到官吏升迁,大到军政法制,首席顾问的风范。权力广,麻烦也多。不信你看,三国时期、南北朝、隋唐,哪次动荡少得了宰相的身影?封建社会,皇帝的信任和猜忌是两张牌,宰相和丞相各自打着,有时候一张翻错,命就没了。
我说了半天,也想插一句,很多时候,权力和地位不是官名定的。汉朝丞相制度分左、右丞相,后面还有相国,层级多得跟如今公司讲架构似的。“相国”像集团董事,丞相则像总经理。但只要皇帝一句话,什么职位都得听招呼。最讽刺的,是朝代变迁后,丞相、宰相这些名号,可能一年一变,到最后都成了过去式。
有些细节我觉得挺动人,比如春秋时期管仲,除了能管事还讲情义。蔺相如,既敢顶赵王的脸,也不忘和廉颇闹和。历史不是只有权谋,也有友情、恶意和兔死狗烹——一场权力游戏,参杂着生活里的鸡毛蒜皮。
转回头来再看清朝那些“没有丞相,只有权臣”的朝廷,你会发现,中国古代政治,其实一直在玩一场“谁当家”的博弈。丞相和宰相,名字差不多,终究一人坐东、一人站西;有时候,权力换来的是一晚的安稳,有时候,一句话就定了命运。
讲到头,其实古代官场就像咱们生活里的任何组织,职位和职责总在变,关系也都是缠绕的。丞相,宰相,绝不是随便互换的角色,背后有权有利,有命有祸。你问,这两位到底差多少?也许只有真正坐上那个高椅子的人心里才有答案。剩下的,只能让我们翻着文献、看着剧本,偶尔一声感慨,世事如棋,局中人总是身不由己。
来源:奋发有为苹果6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