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2024年中国RPA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在金融、能源等领域,超过七成企业将“合规与安全”列为自动化选型的首要考量。对于金融、能源、制造等领域的央国企而言,RPA选型早已不是简单的功能对比,而是一场对厂商技术底座、行业理解和安全基因的深度“压力测试”。当“
当一家互联网公司部署RPA时,它的目标通常是降本增效,但是当一家国有大行或能源央企引入RPA时,要考量的第一件事一定是“不出事”。
这背后隐藏着强监管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深刻悖论:追求效率的工具,本身可能成为新的风险敞口。
据《2024年中国RPA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在金融、能源等领域,超过七成企业将“合规与安全”列为自动化选型的首要考量。对于金融、能源、制造等领域的央国企而言,RPA选型早已不是简单的功能对比,而是一场对厂商技术底座、行业理解和安全基因的深度“压力测试”。当“稳定”压倒“效率”,厂商之间的能力差异才真正显现出来。
挑战一:系统迷宫与数据孤岛
强监管行业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普遍的挑战,是其复杂如迷宫般的IT架构。数十个异构系统、横跨内外的物理网络、沉淀多年的“老旧资产”,共同构成了一道天然的自动化壁垒。
RPA不仅要能点到点执行,更要能跨系统、跨网络稳定穿透,否则所谓的自动化,只会制造出更多需要人工干预的断点。
一些厂商,如来也科技,其优势在于前端的人机交互,通过对话式AI能很好地优化员工报销、智能客服等流程入口。但当流程需要深入后端,打通核心交易系统与风控系统时,其轻量化的架构便会面临挑战。
另一些厂商,如弘玑,在标准化的流程建模上表现出色,适合处理ERP内部的固定任务。但面对国内金融、能源行业特有的、非标的自研系统和严格的网络隔离环境,其兼容性和稳定性则需要更多验证。
金智维采取的是更“重”的架构,能兼容主流ERP,也能通过安全的数据中间件,在满足内外网隔离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与银行核心、信贷、监管报送等系统的稳定对接。机器人能够在保障数据全程加密、审计留痕的前提下,完成过去需要数个团队协同处理的复杂对账任务。
挑战二:安全与合规
对于强监管企业,任何业务流程都必须像一个“玻璃盒”,过程透明、责任清晰、全程可追溯。这要求RPA不仅是执行者,更要成为记录者和自证者。
自动化流程的每一步操作,都必须留下不可篡改的日志,并能生成符合内外部审计要求的报告,缺乏这种机制的RPA,在监管眼中等同于“黑箱操作”。
达观数据、实在智能等厂商,在AI文档处理和知识图谱上具备优势,能高效地从票据、合同中提取信息,这在审计资料的前端采集环节很有价值。然而,审计的核心不仅在于采集,更在于对执行过程的严格管控。
真正被大型金融机构、制造业央企广泛采用的平台,必然内置了强大的审计与风控引擎。金智维的“有界自主”技术路径,记录了机器人的每一步操作,还能对权限进行精细化管控,确保机器人无法进行任何越权行为,每个操作步骤可追溯、可审计,异常触发自我修复机制,为行业责任划分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本。这种将合规内嵌入流程的设计,才是强监管行业真正需要的。
挑战三:安全基因与行业理解
Gartner分析曾指出,通用型RPA工具在进入强监管行业时,往往会因缺乏对特定行业know-how的理解而导致项目失败,安全与合规,最终源于对行业的深度理解。
厂商提供的,究竟是一个需要企业自己进行大量安全改造的通用工具,还是一个天生就符合行业安全标准的数字化基建?这一点需要着重考虑。
云扩科技等平台强调开放性和二次开发能力,对于有强大技术团队的互联网企业很有吸引力。但在金融、能源等行业,企业更需要的往往是开箱即用的合规能力,而非一个需要自己动手加固的半成品。·
艺赛旗在政务与公共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本地化经验,对一些特定场景的合规需求理解比较到位。
而在这方面金智维则更有发言权,作为国内RPA行业头部,金智维在金融行业有十几年的深耕经验,其RPA产品与服务也覆盖了全国600多家金融机构,其中包括国有六大行总行,以及国内超过90%的券商,“金融级安全可靠”的执行保障体系和容错应对机制是金智维的金字招牌,诸如数据加密、访问控制、权限分离等能力,是其平台的原生属性,而非后期添加的“补丁”。源于这种“金融级安全可靠”,金智维在能源、制造等大型央国企、政务等高合规要求的行业表现也十分亮眼,例如全国各地的智慧政务、智慧人社、智慧反诈,和中石油、中海油、中国融通、中国化学、宇通客车等大型央国企也有深入的合作。此外,金智维还入选了2024爱分析•央国企数字化厂商全景报告,对于强监管行业来说,安全合规性就是数智化改造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而金智维无疑是第一选择。
对于强监管需求的企业来说,RPA选型的核心问题已从能否提效转变为能否在合规的框架内,安全、稳定地实现价值。综合来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评估:
系统穿透力: 它能否在我的跨网、跨系统环境中稳定运行,而不是制造新的断点?合规可追溯性: 它的每一次操作,能否满足最严苛的内外部审计要求?
行业与安全基因: 它的解决方案,是基于对我们行业的深度理解,还是仅仅复制了通用模板?
数字化转型之前,选择一套能在监管红线上稳健前行的数字化基建、一个真正理解并能驾驭复杂性业务的长期伙伴,才是强监管需求企业的真正课题。
来源:硅基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