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我们拥有了灵性觉醒,我们会更加懂得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因而,周新就像一位在天平两端寻找平衡的智者,努力为拜金时代的人们把握着生活的尺度和人生的分量,引导人们内外兼修,获得丰满,实现超越,进入至境。
★ 当我们拥有了灵性觉醒,我们会更加懂得关爱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携手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因而,周新就像一位在天平两端寻找平衡的智者,努力为拜金时代的人们把握着生活的尺度和人生的分量,引导人们内外兼修,获得丰满,实现超越,进入至境。
——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副主席,著名作家 丁 捷
★ 《招投标》以其细腻的文学笔触和精深的商业门道,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逼真的商战图画,紧张刺激,惊心动魄。不仅给读者提供了一部人生精彩大戏,更是导游了一次智慧、道德和心灵之旅。可以说,这是一部让人领悟商道与人性真谛的巅峰之作,读来让人震耳发聩。
——中国作协会员、著名作家、高级记者、
资深出版人 曹峰峻
★ 小说全景展示大型工程招投标过程,以商业博弈为背景,展现了惊险刺激的江湖人生。《招投标》中详述职场公关策略、斗争技巧和行业潜规则,深刻描绘了社会现实,充满悬念,可读性极强,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佳作。
——中国作协会员、
江苏省作协委员会名誉委员 李风宇
《招投标》
周 新 著
作家出版社
新书介绍
一家建筑公司连续9个月投标失败,企业陷入困境。在灰心失望之下,获知一家地产公司正在招标。这家地产公司的董事长和建筑公司的董事长原来是夫妻,10年前因发展理念不同而离婚。此时该不该投标?能不能中标?一度成为矛盾焦点。经过斗争以后,建筑公司不仅参与了投标,而且几经周折实现中标。但是,因病住院的建筑公司董事长,得知情况后断然拒绝,放弃中标机会,另创自救之路。
小说深入挖掘工程招投标背后的重重隐情,生动展现了正义与黑幕的激烈较量。小说以建筑和房地产业为舞台,跨越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变迁,细腻描写其灿烂辉煌的发展历程与波澜壮阔的风云变幻背后,新老企业家在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觉醒,深刻剖析了众多人性的特点和内心深处。
作者介绍
周新,祖籍安徽六安,现定居南京。东南大学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作协副主席。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智能建造(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导师。作家、高级工程师、地产业职业经理人。三十年的房地产开发和建设项目管理,积伤积痛,积欢积爱,也激发了文学创作的源动力。人到中年从事写作,秉承“我的就是文学的”,艺术还原房地产和建设领域的现实,写真复杂的人性。已出版《爱莲诗集》和小说《岁月三重奏》《筑梦记》《返归》等。
文章试读
第一章
江远涛怎么也想不到,半年以后,他身家百亿的曾经的养父,居然出家修行,甚至要遁入空门,剃度为僧。
世间活路三般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此乃古人所传俗语。于古人之见,这三者为人生至苦之业。撑船者,终年行于江河湖海,饱受风雨侵袭,惊涛骇浪中,随时可能舟覆人亡,朝不保夕。打铁之人,整天守于炽热炼炉之旁,烟熏火燎,面对灰烟火色,又须凝神铸器,费心劳神。磨豆腐者,三更睡五更起,工序繁杂琐碎,心力交瘁。皆为挣钱糊口,维持生计。
而今在建设领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建筑行业三样苦,投标、收款、找出路。其中投标位列首位,可见其过程艰难,且涉及众多环节,错综复杂,扑朔迷离。八〇后的江远涛深知,对于建筑公司而言,项目投标如同在荆棘中前行,充满了千难万险。投标的结果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命运,一旦投标连续失败,企业很可能走向衰败,陷入绝境,甚至有倒闭的风险。
在省城的天水路与紫金街交会处,一幢深黄色的凹形办公楼格外显眼,“秋老虎”的阳光,斜照着江远涛的办公室。在咖啡色的老板桌旁边,他正在看一份落款为2019年9月3日的辞职报告。这是公司投标部负责人写的,写得比较长,反复看了几遍,江远涛能够想象到,她写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多么无奈,可能还流过泪。
江远涛放下她的辞职报告,用桌上的固定电话,打给楼下的常务副总冯于强:“请冯总上来一下。”
随着咯噔咯噔的脚步声,身材魁梧的冯于强略倾着腰,快步走了过来,一边走,一边在抓挠着头发。56岁的他,最近头发掉了不少,而一旦掉下来,不论长短,他总是喜欢抓在手上仔细掂量,然后,依依不舍地丢进垃圾桶。
冯于强对公司怀有深厚感情。二十年前,他亲身参与了公司的组建,见证了从创立起步、逐步壮大,到后来分立发展的全过程。早前,这家建筑公司是地产公司的配套单位,堪称一支王牌队伍,倘若不是江自妍与李光田离婚,两个公司并驾齐驱,也不会分开。如今,董事长江自妍因病住院,她将建筑公司交给了儿子江远涛。冯于强身为职业经理人,虽然不是公司老板,但他和老板一样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来,冯总您请坐。”江远涛走出老板椅,招呼冯于强坐到沙发上。
“江总有事啊?”冯于强大概知道什么事情,但不能确定。
“赵立娟辞职了。”江远涛把她的辞职报告递给冯于强,顺势坐下来,叹了一口气。
冯于强接过来看了看,说:“前几天,我还做了她的思想工作呢,看来没用啊。向你总经理递交辞呈,说明去意已决。”
“您是不是责怪她了?”江远涛试探着问。
“没有。九个多月,投了一百多个标,一个没成,但我从来没有怪过她。也不能怪她,我心里有数。”
冯于强看向江远涛,发现江远涛年轻而英俊的脸上,浮现出悒郁的神色。他自言自语道:“投标真难啊!难怪赵立娟说,投标比投胎还难。九个多月,是孩子都该生出来了。”
赵立娟原是公司投标部总监,她的业务能力还不错,可是说来也怪,大半年了,投标一百多个,一个没中。之前她作过分析:主要是市场原因。随着投标环境的变化,各种关系异常复杂,投机取巧者太多,围标的、串标的、不正当竞标的,比比皆是;其次是我们公司太讲规矩,循规蹈矩,领导不能与时俱进。
赵立娟还说过,在这个看似平静的城市,几乎每天都有项目招投标,背后的老板伙计们,纷纷摩拳擦掌,都想把某块“蛋糕”占为己有。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工程投标逐渐陷入了不择手段的厮杀,各种假恶丑现象层出不穷,经常造成你死我活的悲惨局面。
“她走了,下一步,我们打算怎么办?”
江远涛很清楚公司的现状。目前,下属瓦工、木工、钢筋工、水电工等班组42个,从业人员3600多人,其中在编121人,每月的工资支出,加上办公费和招待费,是一笔很大的数字。更让人头痛的是,在建的七个施工项目,半年内都将陆续竣工交付。交付后工地没活了,人员怎么安排?剩余的钢筋、管材、木料、水电等材料,都放到哪里去?塔机、升降梯、搅拌机等设备,又放到哪里去?问题是这些设备和材料,如果长时间不用,有的生锈,有的老化,慢慢就丧失了使用价值,就像汽车一样,闲在那里不动,时间长了,可能就成了报废车。
“没什么好办法。”冯于强蹙眉说,“下一步我想把刘清华调上来,接替赵立娟的职位。虽然这个人专业能力一般,但他头脑灵活,点子多。”
江远涛双臂抱在胸前,点点头:“嗯,也只能用他了。回头您找他谈谈,与赵立娟做好交接。我让行政人事部发一份任命文件。”
“好的。要不要把他的工资也调整一下?毕竟岗位变了,也是给他鼓鼓干劲。”冯于强语气恳切。
“行吧。”江远涛说,“给他加工资倒不是问题,问题是往后的工作,他能不能顶起来,我心里没底。投标这一块我不是太懂,冯总您要多费心,还得依靠您啊!您是老前辈了,相信您!”
冯于强十年前在地产公司担任副总裁,他和地产公司董事长李光田是同乡,追溯起来,还沾点远亲。他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十五年前,就获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身材高大敦实的冯于强,讲话声如洪钟,做事干脆利落,脸上时常露着严峻的神情。由于他管理严格,工地上的人都很怕他,看见他在现场出现,便惊呼:“冯总来了!冯总来了!”
然而,冯于强也不是整天板着脸,他有时候也很幽默。因为他个子高,在工地的脚手架下弯腰行走,头上的安全帽,偶尔会“嘣”的一声碰到脚手架上的钢管。他对周边的陪同人员说,哈哈,我经常忽略了头顶上帽子的高度。
因为“忽略了头顶上帽子的高度”,冯于强在管理工作中吃过一次大亏。
来源:作家出版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