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1年,江西苏区的一场战役后,红军战士押解着国民党俘虏列队走过。时任红五师师长的萧克路过战俘营时,无意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衣衫褴褛,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威严。待看清面容后,萧克瞳孔骤缩,脱口喊道:“松绑!这是我老师!”
1931年,江西苏区的一场战役后,红军战士押解着国民党俘虏列队走过。时任红五师师长的萧克路过战俘营时,无意间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人衣衫褴褛,却掩不住眉宇间的威严。待看清面容后,萧克瞳孔骤缩,脱口喊道:“松绑!这是我老师!”
这名俘虏正是刘嘉树,黄埔军校一期生,曾担任国民政府宪兵教练所教官。十年前,他是萧克军事生涯的启蒙者;十年后,他成了蒋介石“围剿”红军的急先锋。
1926年,出身湖南书香世家的萧克考入黄埔军校宪兵教练所。彼时刘嘉树已是军中翘楚,因惠州战役军功晋升少校。训练场上,他手把手教萧克拆卸枪械;图书馆里,他将珍藏的《孙子兵法》借给寒门学子;毕业返乡时,他特批免费乘车证明,解了萧克盘缠之困。
北伐战场上,这对师生更是生死之交。一次炮弹突袭中,刘嘉树扑倒愣住的萧克,自己却被弹片划伤后背。“战场分神就是送命!”他嘴上厉声训斥,晚上却替学生缝补好了磨破的军装。
然而1927年“四一二”政变成为俩人的分水岭,萧克加入南昌起义部队,刘嘉树选择效忠国民党。三年后的广东战场,师生二人兵戎相见——刘嘉树率地主武装围剿萧克残部,昔日救命恩人冷着脸劝降:“跟着共产党没前途!”萧克反唇相讥:“你帮着蒋介石屠杀工农,才是自绝于人民!”
1931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刘嘉树率700精兵突入苏区,被萧克诱入伏击圈全军覆没。当看守欲捆绑这名中将俘虏时,萧克抬手制止:“他是我的老师,不用捆了。”深夜,萧克托人送去热汤面,附上一块银元。战俘营外,他驻足良久终未踏入,红军纪律不容私情,但人性的温度总在缝隙中生长。
刘嘉树对萧克说道:“当年没看错你。”这句话,让萧克在多年后仍感慨:“他若早十年醒悟,何至于三度被俘?”1949年刘嘉树作为国民党兵团司令被俘时,至死不肯认错,萧克已无法如1931年般施以援手。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刘嘉树偷藏收音机收听台湾广播;抗美援朝时竟为美军喝彩。1972年病逝前,他仍念叨着“校长知遇之恩”。
反观萧克,从平江起义到长征断后,从抗日战场到主政军校,始终践行着少年时的信念。离休后他笔耕不辍,写下《浴血罗霄》等战争亲历著作,更以88岁高龄完成《萧克回忆录》,为后世留下珍贵史料,践行“从战场到书桌”的信念。
这段往事最动人处,恰是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微光。当看守士兵不解为何优待战俘,萧克只说:“他教我军事,我教他做人,两不相欠。”刘嘉树临终前托人转交给萧克一枚怀表,背面刻着“黄埔宪教所,1926”,萧克也毕生珍藏老师赠送的《孙子兵法》。两件信物成为乱世师生情的缩影——军事技艺可以传承,但道路选择决定命运。
来源:种花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