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业的事情上,他们确实干得很扯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3:35 1

摘要:在今天的社会里,乖谬和荒诞并不是偶尔冒出来的怪现象,而是被公开延续着。

hi,我是胖胖。

在今天的社会里,乖谬和荒诞并不是偶尔冒出来的怪现象,而是被公开延续着。

很多场合,本该严肃,本该有边界,却被用来满足一些无关紧要的目的。

有些人不是不知道问题所在,而是明明知道,还要重复那些落后的做法,甚至把它包装成理所当然的安排。

这种感受在教育领域尤为明显。

教育,本应是塑造人的尊严与独立的事业,但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做法,背离了初心,变成了形式主义的秀场。

于是,当“教育”遇上“流量”,当“育人”变成“秀人”,原本教育二字也就开始变味。

8月28日,封面新闻有一则报道,将这种荒诞具体地揭开了:

当下,全国部分中学、中职学校进入军训季。

有网友发现,部分学校的官方账号竟然把镜头对准了军训学生,进行所谓的“怼脸直播”。

直播间里,疲惫不堪、汗流浃背的学生,被陌生人指指点点,甚至被当作消遣的对象来调侃。

报道中提到,一名大学生小东刷到这些直播时,直言感到不适,他说:“学生不是供人围观的,更不是拿来刷流量的工具人。”

这番话点破了问题的本质。

学生不是流量密码,更不是供人猎奇取乐的工具。

可偏偏,有些学校却在明知法律和道德边界的情况下,还要用这种方式去博取眼球。

为什么?

因为流量可以变现,点击可以换算成所谓的“社会关注度”,于是,学生的隐私、尊严,成了最廉价的消耗品。

我们得承认,军训直播这一事件,不仅仅是“形式不妥”的问题,它涉及的是未成年人权益、法律责任,以及教育价值观的根本错位。

胖胖查了一下,根据2024年修正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理应严格遵守“最小必要”原则,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

可是在这些所谓的“官方直播”里,学生的脸庞清晰可见,姓名被公开喊出,甚至连他们当下的神态和动作都成了公共消遣。

这样的行为,不仅侵犯了学生的肖像权和隐私权,还可能构成违法。

还有,从《民法典》到《个人信息保护法》,都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面部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处理此类信息必须单独取得监护人书面同意。

可是在报道中,当记者追问校方时,得到的回答却是推脱、回避,甚至“并无不妥”。

某些校方的逻辑是:

既然平台没有提示违规,那就说明没问题。

这种推理的荒谬在于,他们把“平台规则”当成了“法律标准”,甚至当成了“教育底线”。

而教育者本该最清楚的一点是:

规则的缺失从来不能成为践踏学生尊严的借口。

在报道中,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军训是一项严肃的教学活动,学校可进行相关报道,但直播需极度谨慎,必须获得学生同意。”

这句话看似平常,却揭示了关键:

教育的每一步,必须以尊重为前提。

如果教育者忘了这一点,那么无论形式多么堂皇,最终都沦为表演。

今天可以是军训直播,明天可能就是课堂直播、宿舍直播,学生的生活随时可能被曝光在毫无边界的网络空间。

我不知道这是何种荒诞,学校竟会被所谓的流量逻辑绑架。

教育原本是要培养人,而不是培养“素材”。

但在流量逻辑的支配下,学生成了展示的对象,学校成了主播间。

教育的尊严被稀释成一次次点击,学生的主体性被掩盖在热闹的弹幕之下。

更可悲的是,这种“热闹”往往不是赞美,而是嘲弄。

那些正在适应新环境、承受军训压力的孩子,被直播间的陌生人评头论足,这无异于又一次精神负担。

试问,这样的场景,和过去在操场上点名批评学生,有什么本质区别?

只是换了一块屏幕,观众从校内变成了无数陌生人而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直播间的热闹,与学生的窘迫之间,正是这种隔绝的写照。

看客们笑声不断,可被笑的人,却在羞辱和无力之中。

我们社会不缺看客,缺的是愿意制止荒诞的人。

教育者若是甘当看客,甚至亲自导演这样的闹剧,那教育的价值便失去了立足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

胖胖认为,背后是教育体系中的功利化倾向。

很多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承受着招生压力和生存压力。

为了证明自己“有影响力”,为了在数据上向上级或者社会交差,他们不得不拼命追逐曝光度。

于是,本该沉静的教育现场,被改造成了一个个“流量场”。

而这正是我们必须反思的:

教育究竟是为了谁?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观众?是为了人成长,还是为了学校的品牌营销?

当教育异化为营销手段,学生的身份就被降格为符号。

他们的脸,他们的名字,他们的汗水,成了别人眼里的“素材库”。

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学生的权利,更在潜移默化中扭曲了社会对教育的认知。

公众看到的不是教育的庄重,而是娱乐化的场景;不是学生的努力,而是表演化的片段。

教育的权威性、严肃性,被流量逻辑一点点蚕食。

而当记者追问校方时,居然有工作人员回答:“如果有违规行为,平台会提醒或不让播。”

教育者,应该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一旦教育的责任感被流量替代,那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当学校把学生的尊严当作可以消费的资源时,其实就是在破坏教育的根基。

孟子讲过:“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意思是,有些事必须坚决不做,才谈得上真正去做该做的事。

对于学校而言,直播未成年人的军训窘态,就是那种“绝对不能做的事”。

一旦触碰了这样的底线,教育的方向就会被带偏。

隐私的界限就是这样被逐步侵蚀的。

表面上看,这些做法让学校“透明化”,但实际上,它们不断削弱的是教育场合该有的边界感。

教育不是真人秀,孩子的成长不是综艺节目。

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必须保留“只属于学生自己”的空间。

试想,如果连孩子最初步的军训生活都无法逃脱公众的凝视,他们以后如何学会真正的独立?

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让孩子逐渐建立起自主与自尊。

但在这样的直播氛围里,孩子学到的是什么?

不是尊重自我,而是学会迎合镜头;不是独立思考,而是担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

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不是仅仅在于被观看、被消费。

这种心理暗示,比一次次身体的疲惫更可怕。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处于被凝视的环境下,未成年人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甚至自卑情绪。他们会把自我评价完全建立在外界的反馈上,而失去内在的判断标准。

换句话说,如果教育场合持续被公开化、娱乐化,孩子很可能长大后难以建立起稳固的自我认同感。

这种损害是无形的,却会伴随终身。

教育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就不该制造这种看似无害、实则深远的伤害。

学校是孩子对社会的第一个缩影,是他们认识规则与边界的起点。

如果学校本身在规则上含糊不清,甚至带头侵犯隐私,那么孩子们将如何学会尊重他人?

他们得到的示范是:

只要有利益,就可以无视别人的感受;只要有流量,就可以牺牲别人的尊严。

这种示范一旦延续下去,社会的信任基础会被一点点侵蚀。

等这些孩子进入社会,他们会如何看待别人的权利?

这不是教育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

学生不是流量的供给者,教育不是流量的收割机。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自由、有尊严的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个“素材”。

如果教育者连这点都忘了,那所谓的“育人”就成了空谈。

来源:胖胖说他不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