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鹿泉院区的重症救治工作中,医生团队的精准诊疗是核心支撑,但 ICU 的特殊性 —— 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家属常无法时刻陪伴在侧 —— 对护理团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一场场与死神的赛跑中,医护之间紧密协作,助力多位患者转危为安。
医师报讯(通讯员 常海玉)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鹿泉院区的重症救治工作中,医生团队的精准诊疗是核心支撑,但 ICU 的特殊性 —— 患者病情危重复杂,且家属常无法时刻陪伴在侧 —— 对护理团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在一场场与死神的赛跑中,医护之间紧密协作,助力多位患者转危为安。
神经外科 ICU:32℃的精准守护与 37℃的唤醒之力
患者因车祸导致多发性大脑挫裂伤、颅骨凹陷性骨折等严重损伤入住河北医大二院鹿泉院区神经外科ICU,入院时GCS评分仅4T (E1VTM3)分,生命垂危。医疗团队紧急手术后,启动亚低温冷静联合治疗,将核心体温精准控制在 32-34℃,进行脑保护,以降低脑代谢、减轻继发性脑损伤。
亚低温治疗需严密把控细节。护理团队 24 小时监测核心体温,确保波动不超过 0.5℃;每 2 小时调整体位,使用减压敷料和软垫预防冻伤与压疮;根据营养需求进行鼻肠管置管,增加肠内营养,及时处理排便困难等问题。同时密切监测电解质与血糖,通过定时血气分析监测并调控血钾浓度在 3.5-5.5mmol/L,维持血糖在 7.8-10.0mmol/L,有效规避并发症风险。
当生命体征稳定后,护理重心转向 "唤醒" 与康复。团队采用亲情语音播放、个性化音乐刺激等多感官唤醒方式,操作前耐心解释以建立信任。患者苏醒后,通过沟通画板协助表达需求,联合心理科开展床旁干预,用康复案例增强信心。采用 "小步骤激励法" 帮助患者从抓握水杯到自主进食,逐步重建生活能力。
经过 10 余天救治,患者的 GCS 评分恢复至15分(完全清醒),顺利拔除气管插管,逐渐康复。
在重症救治中,32℃的亚低温是精准的医学手段,37℃的护理是温暖的人性关怀。这种 "冷" 与 "暖" 的交织,让患者在生死边缘感受到希望与尊严。
重症医学科:ECMO 与俯卧位通气的生命接力
患者因咳嗽伴发热 5 天、加重 2 天入住河北医大二院鹿泉院区重症医学科,经检查,被诊断为重症肺炎(甲型流感病毒合并支原体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度、呼吸衰竭,同时伴有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入院后氧合指数持续恶化,无创通气无法维持有效氧供。
面对凶险病情,医院迅速启动多学科协作机制。ICU 团队为患者实施清醒状态下 VV-ECMO(体外膜肺氧合)置管术,建立 “人工心肺” 支持。与传统 ECMO 不同,清醒 ECMO 无需深度镇静和气管插管,护理团队严密监测呼吸状态、动态调整抗凝策略(将 APTT 精准控制在 50-60 秒),并借助血气分析实时反馈,确保 21 天 ECMO 支持期间未出现血栓、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
针对患者肺部广泛病变,团队采用俯卧位通气改善氧合。为解决清醒患者长时间俯卧的不适问题,护理团队通过个性化心理疏导建立治疗信心,借助音乐疗法、家属陪伴缓解焦虑,显著延长每日俯卧配合时间。同时鼓励患者在 ECMO 支持下开展早期床上活动,有效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肺功能恢复。
治疗中,护理团队坚持 “技术 + 人文” 双轨模式,耐心沟通病情,灵活调整探视制度增加家属陪伴时间,提供收音机、书籍等助其保持心理稳定。经过21天精细化治疗与护理,患者成功撤离 ECMO,氧合指数恢复至 300 以上,肺部感染明显吸收。5 天后,患者顺利出院。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