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心学堂 | 岁月不“饶”血管:揭秘血管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9 12:27 1

摘要:用心呵护生命,用爱延伸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率领团队打造,定期推送心脏和急危重症相关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识,为您排忧解惑!

【塑心学堂】用心呵护生命,用爱延伸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率领团队打造,定期推送心脏和急危重症相关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识,为您排忧解惑!

本期作者

每天都在临床一线与各种各样的心脏、血管疾病作斗争,发现很多患者直到出现胸闷、胸痛甚至更严重的症状时,才第一次真正关注自己的血管健康。其实,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核心故事就是——血管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

一、本是同根生——血管衰老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孪生”关系,需要正确理解两个概念。

01 血管衰老:

一个生理性、自然性的过程。就像我们的皮肤会长出皱纹,头发会变得花白一样,我们的血管也会随着年月流逝而“变老”。其主要表现是血管壁的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导致血管变硬、变脆,顺应性下降。这可以理解为血管的“自然老化”。

02 动脉粥样硬化:

一个病理性、加速性的过程。它是指在多种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高血糖、高尿酸等)的长期侵袭下,血液中的“坏”代谢产物(如脂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沉积在动脉血管内膜下,形成像粥一样的斑块,使血管壁变厚、变硬、管腔狭窄。这可以理解为血管的“提前报废”或“病态锈蚀”。

那么,它们二者是何关系?

关系1:衰老是土壤,粥样硬化是恶果。年轻的血管内皮光滑、功能完好,具有很强的抗损伤和自我修复能力。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自然减退,这为脂质的沉积和炎症反应提供了“温床”。可以说,血管衰老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创造了初始条件。

关系2:粥样硬化加速衰老,形成恶性循环。一旦动脉粥样硬化开始形成,斑块本身会加剧局部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又会进一步破坏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导致血管以远超自然速度的进程“衰老”。这是一个相互促进、不断恶化的循环。

简而言之,没有人能阻止血管的自然衰老,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切手段,极力避免病态的、加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衰老。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血管的“生理年龄”远小于我们的“实际年龄”。

二、防与治——现代医学的利剑与盾牌

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建立在坚实的循证医学基础上,策略清晰有效。

01 精准诊断:看清血管的“年轮”

除了常规的血压、血脂、血糖检测,我们还有更先进的“照妖镜”:

颈动脉超声:无创、便捷,是查看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窗口”。

冠状动脉CTA:无创检查,能清晰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的斑块和狭窄程度。

血管内超声(IVUS)/OCT、冠脉造影(CAG):精准评估斑块性质和稳定性的“金标准”。

02 核心防治策略:ABCDE法则(请牢记!)

这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心血管疾病防治口诀,简单易记:

A: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 ACEI/ARB类药物(降压且保护血管的药物)。

B:控制血压(Blood Pressure)+ 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C:戒烟(Cigarette quitting)+ 调脂治疗(Cholesterol lowering,尤其是他汀类药物)。

D:合理饮食(Diet)+ 控制糖尿病(Diabetes control)。

E:运动(Exercise)+健康教育(Education)。

其中,他汀类药物是基石中的基石,它能强效降低“坏”胆固醇,稳定斑块,甚至逆转部分斑块,堪称血管的“清道夫”和“加固剂”。

三、调与养——传统中医的智慧与哲学

中医虽无“动脉粥样硬化”病名,但对其认识深远,将其归于“脉痹”、“血瘀”、“痰浊”等范畴。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整体调节,与现代医学的预防理念高度契合。

01

病因病机:瘀、痰、浊、虚,中医认为,本病的根本在于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是脾、肾、肝三脏亏虚。脾虚运化无力,则生痰湿;肾虚元气不足,则推动无力;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

标实:主要是血瘀、痰浊、气滞。痰浊和血瘀互结,沉积于脉道,便是斑块的形成过程。

02 防治智慧:通补兼施

中医防治讲究“通法”与“补法”相结合。

活血化瘀:这是最核心的“通法”。常用中药如丹参、川芎、三七、红花等,能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与现代医学抗凝、改善血流理念相通。

化痰降浊:常用山楂、泽泻、荷叶、瓜蒌等,旨在降低血脂水平,消化“淤泥”。

补益脾肾:这是“固本”之法。常用黄芪、黄精、何首乌、杜仲等,旨在增强身体运化功能和根本元气,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重要提示:中医药需要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抓药服用。尤其是正在服用西药的患者,务必咨询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四、中西医结合——1+1>2的协同之道

急则治标,西为主:在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发作时,现代医学的介入手术(支架)、溶栓治疗等是挽救生命的绝对主力。此时中医药处于辅助地位,侧重于术后康复、减轻症状、减少西药副作用。

缓则治本,中为辅:在漫长的稳定期和一级预防中,中医药在整体调理、改善症状(如胸闷、心悸、乏力)、情志管理(疏肝解郁)方面优势突出。例如,他汀类药物联合活血化瘀中药,可能起到协同降脂、护血管的作用;对于他汀类药物不耐受(如肌肉酸痛)的患者,中医药也能提供替代或补充方案。

需要重视的是,您的血管,您做主血管的健康寿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生命质量和长度。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是一场贯穿生命的持久战。

如果您年轻:请立刻开始健康生活,这是性价比最高的投资。

如果您已中年:请定期体检,严格管控“三高”,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如果您已患病:请坚定信心,严格遵守医嘱,坚持规律服药,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康复之路。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是国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重症医学协作组总牵头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肌梗死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7年率先在全国中医院中开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2008年为10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植入支架,用中医药保驾护航,随访至110岁健康良好。牵头制订和发布国内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首次联合发布为团体标准。

围绕心肌梗死中医药研究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30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5篇,总影响因子超240分,获省部级和全国一级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20项。

初审 | 庄映格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来源:彩虹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