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相似的场景:年轻人聚集在热门 IP 展示区前,轻摇着几十克到上百克的精美盒子,期待买到心仪的热门款或隐藏款 公仔 。就是这些身高不足 20 厘米的玩偶,撑起了一个总市值 超 43 0 0 亿港元的“潮 玩 帝国 ” 。
在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相似的场景:年轻人聚集在热门 IP 展示区前,轻摇着几十克到上百克的精美盒子,期待买到心仪的热门款或隐藏款 公仔 。就是这些身高不足 20 厘米的玩偶,撑起了一个总市值 超 43 0 0 亿港元的“潮 玩 帝国 ” 。
8 月 19 日,泡泡玛特公布 2 0 2 5 年 上半年财报数据,收入 138.76 亿元,同比激增 204.4% 。毛绒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1276.2% ,一跃成为最大品类,占总收入的 44.2% ; THE MONSTERS ( LABUBU 的 家族 I P )收入 48.1 亿元,占总收入的 34.7% ,相比去年同期的 13.7% 实现了大幅提升。
而 另一面 , 曾经的顶流 IP —— MOLLY 则 退居第二。这一变化折射的,不仅是消费者喜好的转变,更是整个潮玩行业对“爆款 I P 依赖症”的深层焦虑。
对此 , 泡泡玛特 管理层 似乎 也 感受到 了 市场 担忧 : 单个 I P 极盛 后 是否 会 一落千丈 ? 在 业绩发 布会上,王宁特别强调了 THE MONSTERS 在 总营收 大盘 中 的 占比 ,他解释:在 LABUBU 如此火爆的情况下,其销售收入占比也不超过 35% ,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 比例 ;另一方面,爆款 LABUBU 仅是 THE MONSTERS 家族成员之一,未来这个家族有更多可以挖掘的 IP 潜力。
mini 版 LABUBU 预定 下一个 爆款
在 产品 层面 , 泡泡玛特 对 LABUBU 新品 的 发售 动作 却 没有 任何 犹豫 : 8 月 28 日,位于泡泡玛特旗舰店主推位置的五款产品中,有三款为当晚 22:00 正式发售的 LABUBU 新系列 , 另外 2 个 虽不是 首发 新品 , 但 也是 L A B U B U 这一 主推 I P 。
8 月 28 日 22:00 , LABUBU 新品在多个平台上架后 , 迅速售罄,市场反响热烈。
(图源: 淘宝 A pp 官旗 店 、 微信 小 程序 、 京东 App 官旗店 )
由此 可见 , 泡泡玛特 仍在 持续 开发 LABUBU 的 商业 潜力 。
新品 中 , 最受关注 的 无疑 是 “ mini 版 LABUBU ”( THE MONSTERS 心底密码系列) , 在 某 二手 交易 平台 , 整 端 价格 已 来到 2 0 0 0 - 2 6 0 0 元 不等 , 而 原价 是 1 1 0 6 元 。
(图 源 : 某二手交易平台 )
据 官方 介绍 , 该系列 单价 79 元,相比此前正常体 1.0-3.0 版的 99 元有所下调 ,分为 A/B 两端,整套售价 1106 元,每端包含 14 个常规款和 1 个隐藏款。
对于这款新品,泡泡玛特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王宁在财报发布会上表示,相信它( mini 版 LABUBU )应该是非常受欢迎的超级爆款。
然而,消费者 此 新品 的 发售 却 态度 不一 、 争议 颇多 , 有 消费者认为“特别像地摊上仿的那种” , 也有 人 质疑 品控 “很劣质感”“眼睛好像印上去的” , 还 有人 认为 “ 没有 太多 创新 , 在 消耗 I P ” 。
消费者王小雨认为:“我觉得可以延续之前 LABUBU 的爆火势头,但说实话,这款产品并没有多独特的创新,只是变了一个 size ,动作和形象没有任何新意,本质上还是那种毛茸茸的玩偶。” 但 尽管如此,她仍表示 有 购买意愿:“如果能以原价买到,我还是会入手的。 A-M 系列有一些颜色很好看,挺想收藏。”
消费者康康也表示 : “ mini 版 Labubu 正在人气爆棚的时期,体型更方便携带展示,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吸引点 。 ”
另一边 ,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 腾讯新闻《潜望》 随机联系了两位声称售卖“一比一祖国版” mini 版 LABUBU 的 广东商家,这些仿制品的均价 为 59 元。 值得注意 的是,其中一位商家明确表示可以在 28 号发货,而这恰好是正品发售的同一天。
通常情况下 , 正常的仿制品生产流程通常需要数周时间完成逆向工程、模具制作和批量生产。商家能够在正品发售当天同步供货, 这种 现象 存在三种可能性:一是通过某种渠道提前获得了正品进行打版复制;二是生产环节出现信息泄露;三是 所谓的 “ 祖国版 ” 商家无法做到一比一复刻,仅用作 营销 噱头。
(图源 : 网络)
没有永远的顶流,只有周期性的轮替。
在问及泡泡玛特的优势时,消费者鱼丸向 腾讯新闻《潜望》 表示 :“相比其他品牌,泡泡玛特的销售渠道比较全面,大多数 IP 都是独家授权,粉丝粘性高。”
然而,另一名消费者王小雨的感慨,也体现出消费者对于爆款 IP 持观望态度:我觉得 LABUBU 没有以前(对我)那么有吸引力了, 全民都在挂的时候就失去了稀缺性。
这种观望态度,或许正是泡泡玛特需要面对的新挑战。
爆款 IP 难逃 审美疲劳
曾经撑起泡泡玛特半壁江山的 MOLLY ,其营收占比已从 2021 年高居艺术家 IP 榜首的 15.7% ,跌至今年上半年的仅 9.8% ,同比 2024 年占比下降 7.4% 。 SKULLPANDA 、 CRYBABY 、 DIMOO 紧随其后(分别占比 8.8% 、 8.0% 、 8.0% ),营收均突破 10 亿元。
新贵 T H E M O N S T E R S 则以占比 34.7% 强势登顶,同比 2024 年占比上升 21% ,成为新的“现金牛”。
( 图源: 泡泡玛特 2025 年中期业绩公告 )
王宁 也在 泡泡玛特 业绩 发布会 上 表示, 2 0 2 5 年 大家熟知的 LAB UBU 进一步扩圈,成为了世界级的 IP 。
这种 IP 更迭并非偶然。
回顾 MOLLY 的完整生命轨迹,我们能清晰看到一个爆款 IP 从 0 到 1 ,再被其他现象级 IP 所替代的全过程。
2016 年,这个由 中国 香港设计师 Kenny Wong 创作的嘟嘴小女孩,凭借 Zodiac 星座系列 在天猫 4 秒售罄 200 套的惊艳表现,为泡泡玛特验证了盲盒商业模式的可行性。随后的三年( 2017-2019 年) 时间 里, MOLLY 贡献了 泡泡玛特 89.4% 、 62.9% 、 32.9% 的营收, 奠定 了 泡泡玛特 “潮玩第一股”的基础 。
然而, MOLLY 在赋予消费者情感投射的同时,也限制了其延展性。相比之下,近期热门 IP 如 CRYBABY 、 SKULLPANDA 、 Zsiga 、星星人在风格迭代和题材多样性上更具优势, MOLLY 却陷入了“高固化形象”的设计内卷。
如今轮到 LABUBU 站在聚光灯下,但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这个毛茸茸的北欧森林精灵形象虽然凭借 Rihan na 、 Lisa ( BLACKPINK 成员) 、 Dua Lipa 等顶流明星的带货效应及搪胶毛绒工艺火爆全球,但其热度曲线已出现微妙变化。
受官方大规模补货影响,二手市场上,三代 搪胶毛绒 LABUBU “ 前方高能 ” 系列 隐藏款“本我”出现见顶回落现象。
(图源 : 某 二手 交易平台 )
截 至 8 月 2 8 日,某交易平台近 30 日成交均价已下降 3 0 % ,成交均价降至 1 0 3 0 . 1 5 元。
东莞各类品质的仿品热卖,更是对官方稀缺性的直接冲击。针对仿品问题, 泡泡玛特 供应链中心总裁袁俊杰在 业绩 会上表示,在线巡检和 AI 质检将在三四季度落地,相关技术已与中国科学院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研发。
消费者的感知最为直观。
王小雨在与 腾讯新闻《潜望》 的交流中就直言:“我觉得 LABUBU 现在有点烂大街,还有很多仿品。全民都在挂的时候就没什么意思,没有之前那么珍惜的感觉了。”
这种审美疲劳正是爆款 IP 生命周期中不可避免的阶段。
康康的观察同样中肯:“感觉 LABUBU 热度比之前低了一些,时尚潮流追捧的形象一般更新换代也比较快。”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圈层的下沉效应。当 LABUBU 从“富婆圈的爱马仕配件”扩散至“学生、打工人追捧”时,其稀缺性正在被逐步稀释。
正如消费者鱼丸所观察到的:“我觉得抄袭挺严重 的。”假货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既是爆款成功的标志,也是其开始消耗热度的信号。
纵观潮玩 IP 的生命周期规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孵化期、爆发期、沉淀期、衰退期 / 焕新期。
对泡泡玛特而言,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这种自然规律下,构建可持续的 IP 生态。当单一爆款 IP 不可避免走向衰退时,企业需要通过系统化的内容生产和品牌管理,让多元 IP 矩阵形成良性循环,确保总有新的“预备役”能够填补 “ 顶流 ” 空缺。
寻找 下一个 L A B U B U
面对单一 IP 生命周期的天然局限,泡泡玛特正在尝试复刻 MCN 模式 (指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各类服务的实体或组织) ,通过规模化签约对冲风险。这种做法背后,既有商业逻辑的合理性,也暴露出其对爆款依赖的深层焦虑。
从签约 I P 的 数量 轨迹 来 看,泡泡玛特的 I P 布局确实 一直 在 进行 : 2018 年,签约 中国 香港艺术家龙家升,推出 THE MONSTERS 系列; 2019 年合作艺术家 ayan 推出 DIMOO ; 2020 年,签约泰国设计师 Molly ,开始推出 CRYBABY 系列 . . . . . . 据悉,截至 2025 年,泡泡玛特在全球范围内已合作艺术家 350 余名,但这种“广撒网”式策略能否真正解决 IP 断档问题,仍需观察。
规模化签约的效果如何,从财报数据中可见端倪。 2025 年上半年, LABUBU 所在的 THE MONSTERS 营收 48.1 亿元,占比 34.7% ; MOLLY 、 SKULLPANDA 、 CRYBABY 和 DIMOO 营收突破 10 亿元, 13 大艺术家 IP 实现收入破亿,而其余近 200 个 IP 的贡献相对有限。
这意味着,尽管签约了大量艺术家,但真正能产生显著商业价值的仍是少数头部 IP 。
据财报数据显示, 2025 年上半年,设计及授权成本投入 约 5.24 亿 ,同比 2024 年的 2.4 亿提升 117.4% 。在加大 IP 投入的同时,如何提升投入产出比、避免资源分散化,成为泡泡玛特需要直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图源 : 泡泡玛特 2025 年中期业绩公告 )
消费者的反馈同样印证了这种“二八定律”的存在。
鱼丸表示自己主要关注 LABUBU 、 DIMOO 、 SKULLPANDA 、 HIRONO (小野)、星星⼈、 Zsiga 这 几个固定 IP 。 “ 最喜欢 DIMOO 的纯萌可爱,特别是和迪士尼联名系列我一直在抢,都没抢到。”
而康康和王小雨热衷的品类则更加聚焦。康康表示:“目前除了 LABUBU 外,比较关注星星人、 MOLLY 。星星人一直还没买到,线上线下总是缺货,就比较佛系了。”王小雨表示:“主要关注 LABUBU 和 CRYBABY 。”
毫无意外,消费者追捧的 IP 均出现在 IP 营收 TOP10 榜单中,这种消费者注意力的稀缺性,注定了只有少数 IP 能够真正破圈。
更关键的是,这种规模化签约精英艺术家的模式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团队需要精准把握市场风向、识别潜力 IP 并进行差异化培育;另一方面,还需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平衡头部 IP 新品开发与新兴 IP 孵化的投入。
从当前财报的数据分布看,除了少数头部 IP 外,大部分签约艺术家的作品仍处在培育期,距离形成规模化商业价值还需时日。
目前 LABUBU 所属的 THE MONSTERS 系列贡献超 48 亿营收,但如果这个支柱 IP 进入周期性衰退阶段,其他储备 IP 能否及时补位,将直接考验泡泡玛特 MCN 模式的可持续性。
从 “ 网红 ” 到 “ 长红 ”
创立于 2 0 1 0 年 的 泡泡玛特 , 今年 已经 15 岁了。
王宁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 曾 坦言 : “ 泡泡玛特成长迅速的原因是 它 是 一个开放包容的 IP 平台,吸纳了非常多优秀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我们对这些 IP 进行体系化运营。 ”
从单一 IP 到多元矩阵,从本土品牌到全球布局,从线下门店、机器人商店到线上销售。
正如任何依赖流量的行业一样, 泡泡玛特 也必须直面一个根本问题:当新鲜感和未知感成为核心驱动力时,如何持续运转?
从消费者的反馈中,我们看到了希望与隐忧并存的现实。
在回答“如果 长期 没有新的爆款 I P 出现时 ,你 还 会继续购买吗?”这一假设命题时,鱼丸的观点相对积极:“我喜欢的有些并不是爆款,一些设计很戳我的点我就会买。”
而 王小雨 同样 对新 IP 星星人 充满 期待 , 认可 其 增长 空间 , “我觉得星星人和 CRYBABY 这种还是有爆火潜力的。”
然而,消费者的理性思考同样值得关注。
王小雨对于 LABUBU 未来走向的判断颇为冷静:“我觉得 LABUBU 热度会逐渐消退,它不如迪士尼或 Hello Kitty 那种已经火了很多年的 IP ,它有动画、故事来支撑。 LABUBU 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被明星或市场带火的玩具。“这种对比凸显了泡泡玛特在 IP 内容化建设上的短板。
针对这一痛点,泡泡玛特 也有所 动作 , 开始布局内容生态。据悉,公司已正式成立电影工作室,将推出《 LABUBU 与朋友们》动画剧集。 泡泡玛特 首席财务官杨镜冰在发布会中表示,公司正在为多个 IP 制作动画短片,对视频内容非常乐观。
消费者对 这一 业务 的 尝试 持谨慎态度。王小雨直言: “ 可行性一般,虽然他们会出,但我并不觉得能像迪士尼一样做出长青款。 ”
对于泡泡玛特而言,未来一年的关键在于如何在 IP 更替的自然规律中延长 IP “寿命”,保持增长的稳定性。“很高兴取得好业绩,但核心还是关注健康度。”王宁在发布会中 表示 。
从 MOLLY 的辉煌到 LABUBU 的崛起,再到下一个潜在爆款的酝酿, 如何 让 IP 万物生长 并 穿越 周期 , 将成为 泡泡玛特 需要 解答 的 恒久 之 问 。
来源:商财洞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