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们,七夕又双叒来了!这个被咱们现代人狠狠拿捏成“中国情人节”的日子,在古代那可是相当热闹,除了浪漫的爱情故事,美食也是重头戏!
朋友们,七夕又双叒来了!这个被咱们现代人狠狠拿捏成“中国情人节”的日子,在古代那可是相当热闹,除了浪漫的爱情故事,美食也是重头戏!
今天就带大家穿越回古代,瞅瞅古人在七夕都吃啥好吃的,说不定还能解锁几款失传已久的美味秘籍呢!
饼类美食,贯穿七夕历史长河
先从两汉以前说起,那时候黍饼可是七夕的“明星食物”。
黍米做成的饼,口感软糯,想象一下,咬上一口,满满的谷物香气在嘴里散开,就像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吃进了肚子里 。
虽然不知道有没有像现在的饼一样加各种馅料,但光想想就觉得很美味了!
到了魏晋南北朝,画风一转,汤饼闪亮登场!
这汤饼可不是普通的面条,更像是现在的面片汤,把擀好的薄片切成小块,往汤里一丢,再加点肉啊、菜啊,煮出来那叫一个鲜香!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汤饼,温馨又幸福。
唐朝,斫饼成了新宠 。斫饼就是切饼,熟饼切后再吃,寓意圆满。想象一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切开圆圆的斫饼,那画面是不是超有仪式感?
而煎饼在宋代也加入了七夕美食大军。《岁时杂记》里记载,七夕时京师人家会造煎饼供牛女及食之 。
那时候的煎饼是不是也像现在一样,加各种葱花、鸡蛋、薄脆,就不得而知了。
巧果,七夕的甜蜜担当
要说七夕最具代表性的美食,巧果绝对C位出道!巧果也叫“乞巧果子”,主要用面粉、油、糖、蜜制作 。
把面粉揉成面团,捏成各种小巧可爱的形状,再用油一炸,金黄酥脆,咬一口,“嘎吱”一声,满满的甜蜜在嘴里绽放。
这巧果的形状可多了去了,有捺香、方胜等,每个形状都饱含着美好的寓意 。
“巧”和“桥”谐音,古人觉得吃巧果能帮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是不是超有浪漫的想象力 ?
还有巧酥,民间糕点铺会制作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
把象征着心灵手巧的酥糖吃进嘴里,感觉自己也能变得心灵手巧,做啥都顺风顺水。
这要是放在现在,肯定是少女们的心头爱,拍照发朋友圈都超有氛围感!
其他特色美食,地域风情拉满
在浙江金华,七夕杀只鸡可是传统操作。
为啥呢?
据说这夜牛郎织女相会,没公鸡报晓,他们就能永远不分开 。想象一下,一家人吃着美味的鸡肉,心里默默祝福着牛郎织女,画面是不是很有爱 ?
再看浙江一带,七夕还有“接露水”的习俗 。传说七夕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抹在眼上和手上,能让人眼明手巧 。
这要是用来泡茶,那滋味肯定很特别,宝子们有没有试过用露水泡茶呢 ?
在广州,女孩子们会提前把绿豆泡发芽,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叫“拜神菜”,当然也会食用 。
豆芽口感脆嫩,清热解毒,在七夕吃,感觉也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
山东地区的巧巧饭也很有意思 。七个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 。
吃到钱代表有福,吃到针代表手巧,吃到枣代表早婚 。这种充满趣味和寓意的美食,有没有勾起你的好奇心 ?
老南京人过七夕必吃江米条 。江米条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在焖锅里蒸出来,再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秆成圆形,晒干后用油煎,最后蘸上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 。
口感香甜酥脆,光是听做法,就觉得很有讲究 。
厦门同安的炒豆茶,由白糖、花生炒制而成 。先把粗盐炒热,再把花生倒进铁锅翻炒,炒熟冷却去皮 。
烧水放入麦芽糖煮开,倒白糖,最后放入花生米翻炒均匀冷却 。
这炒豆茶,口感香甜,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要是在七夕的夜晚,一家人围坐一起,喝着炒豆茶,聊聊家常,那幸福感简直爆棚 !
七夕美食,不仅是口福,更是文化传承
古人在七夕吃的这些美食,可不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
无论是祈求心灵手巧,还是祝福爱情美满,这些美食都承载着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
朋友们,看了这么多古人七夕吃的美食,有没有心动呢?有没有想动手复刻一下的冲动 ?
快来评论区分享你最想尝试的美食,或者你还知道哪些七夕美食,咱们一起把这份传统美食文化传承下去 !说不定下一个因为七夕美食火出圈的就是你 !
Ps: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
来源:粤西小辣椒